本周河南省仍多陣雨、雷雨天氣。強降水易引發城市內澇及農田積澇,建議農民朋友雨後及時排水散墒,減輕漬澇危害。
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蘇愛芳說,當前正值「七下八上」防汛關鍵時期,我省各個流域防汛形勢不容樂觀。從降水趨勢來看,8月1日前,北中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偏多,其他地區接近常年同期水平。預計7月底之前我省東部總降水量可達30mm~60mm;其他地區60mm~120mm,局部150mm~200mm。
省氣象台預測,本周河南省共有三次主要降水過程。28日夜裡,西南部陰天有陣雨、雷陣雨,局部大到暴雨。29日到30日,全省有一次大範圍較強降水天氣過程,西南部、北中部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局部有大暴雨。31日到8月1日,北部有分散性陣雨、雷陣雨。
氣象專家解讀:今年河南省淮河流域暴雨咋恁強
入汛以來,淮河流域主雨帶南北擺動,降雨過程多、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累計雨量大,局地暴雨洪澇災害較為嚴重,出現了多年罕見的淮河流域洪水。今年我省淮河流域暴雨為什麼這麼強?有哪些特徵?7月25日,我們就此採訪了相關氣象專家。
淮河流域暴雨洪澇過程成因是什麼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丁一匯說,2019年秋季開始了一次弱「厄爾尼諾事件」,同時,北印度洋海溫異常偏暖,導致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副高」)顯著偏強,副高引導的水汽向長江中下游地區輸送明顯偏強;南海夏季風爆發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水汽往長江中下游地區的輸送也較強,使得今年向長江中下游水汽輸送較往年偏強。
「中高緯度經向環流發展、冷渦活躍,冷空氣向長江中下游地區爆發偏強。冷暖空氣在長江中下游交匯,致使梅雨鋒偏強,長江中下游地區降雨明顯偏多。與此同時,由於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偏強,抑制了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大氣對流運動,不利於颱風的生成。」省氣象局首席預報員、正研級高工牛淑貞說,這也是造成河南在6月8日前全省乾旱,之後旱澇急轉的原因。
副高南北擺動,我國主雨帶也隨之南北擺動,致使位於河南南部的信陽市和安徽等地的淮河流域自6月底以來強降水不斷,特別是7月11日至13日和17日至19日,受副高邊緣西南暖濕氣流、江淮切變線的影響,出現了兩次大範圍強降水過程,導致淮河流域洪水發生,信陽市的固始、商城一帶水位超警。
7月21日至22日,受副高加強和切變線北抬影響,北方高空槽東移,在黃淮地區形成低渦切變線,我省黃淮之間出現大範圍強降水過程,量級達暴雨,其中平頂山、漯河、駐馬店、周口4市出現局地特大暴雨。
淮河流域暴雨洪澇過程有什麼特徵
據統計,6月以來,我省淮河流域共有8次大範圍降水過程,其中7次強降水中心位於信陽地區。6月8日以來,流域平均降水日數22天,較常年偏多6天,為1961年以來同期第二多。
入汛以來,信陽大部累計降水量超過800mm,已超過汛期(6月至8月)的常年值;信陽、新縣、商城、潢川、固始、羅山和光山7地累計降水量突破其建站以來同期最高紀錄。此外,5月10日至6月8日,我省淮河流域無明顯降水,高溫天氣頻發,雨少溫高導致氣象乾旱嚴重。6月8日以後,淮河流域出現多次強降水過程,信陽地區多座大中型水庫超汛限水位,發生旱澇急轉,信陽大部洪澇災害嚴重,白露河、史灌河超保證水位,王家壩時隔13年開閘泄洪。
「本次淮河流域暴雨洪澇過程呈現降水持續時間長、雨區重疊度高,降水極端性強、多地雨量破紀錄,汛期旱澇急轉、局地洪澇災害重三大特點。」省氣候中心正研級高工朱業玉說。
汛期氣象部門出了哪些硬招
面對異常嚴峻的防汛形勢,全省3個國家級衛星地面站、3個高空氣象探測站、9部新一代天氣雷達、1部應急監測指揮車、2605個地面氣象觀測站,迅速發揮立體化氣象災害精密監測網絡優勢,地面雨情每10分鐘更新1次,雷達組網拼圖6分鐘1次,遙感監測30分鐘掃描1次,現場更是做到分鐘級監測,對暴雨影響區域及其上下游開展全方位的不間斷監視,為雨情變化提供翔實、可靠的研判依據。
省氣象局應急與減災處處長鄭世林介紹,在應急響應期間,我省共發布預警信息508條,其中暴雨預警335次,接收人次1000餘萬人,直達各級應急責任人。
來源:河南發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ySdjnMBnkjnB-0z1pB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