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認為是一個不算笨,但也算不上聰明的普通小散。2007年初受朋友影響開始炒股,買第一支股票到現在還記得是粵高速,時間是2007年1月15日上午。到現在連頭帶尾已經9年了。
先說說我的學習過程:
學習技術分析
跟其他散戶一樣,開始看一些股票入門書,學炒股技術。鬧懂基本的軟體操作、常用的指標等等。最初,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兩方面都看,時間一長,覺得自己對基本分析不感興趣,而且似乎從書上看到了自己也這麼認為――基本分析在中國股市中總感覺不太對。因為我覺得,股票的基本面不可能在一兩個月,甚至一兩周,甚至一兩天之內發生變化,但價格卻總是這麼波動。
所以,我最終選擇了技術分析這條路。中間也看過一些基本分析的理論和傳記,但後來自己強制自己不許碰基本分析,以便把所有精力放到技術分析上。
學技術分析的過程,也跟絕大部分人一樣,但自己花的時間精力是超過絕大部分股民的。那時候,經常學到夜裡十一二點有時候搞凌晨兩三點。
學技術分析最頭痛的事是要測試。每學一點新知識,總認為自己找到了制勝方法,然後就會賣出原來的股票,然後按新方法重新買一支。結果,買進去一支股票,第二天往往失跌,真是見鬼了。不斷學習,就不斷買進賣出,不斷換股,虧損就不斷增加。過度交易導致的虧損,其虧損速度真的很驚人。
指標、形態、切線、K線、江恩、波浪、籌碼、跟莊等等方面的理論,不斷學,也就不斷虧。
在學技術分析的過程中,總想找到一種必勝的方法。試了多少種方法,我也不記得了,估計不下百來種吧。
記得有一次學習布林帶指標,印象特別深,當時發覺,凡是布林帶收口的股票,往往會大漲。那也是試過很多種其他方法之後才發現的。結果前面有那麼一兩次買進去之後確實大漲,但更多的不是大跌,就是橫盤不動。
至於原因,誰知道呢,反正我一直沒搞懂。
學交易系統
學習技術分析,讓我感覺股價波動的背後,似乎遵循著一種不為人知的規律。江恩也好,波浪也好,切線也好,K線也好,都只是看到了表象。真正的內在規律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不知道。
不過,不知道內在規律不要緊,賺錢才是炒股的根本目的。於是我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交易體系。
各種各樣的交易系統學了多少種,我也不知道,幾十種總有吧,其中有些還是直接看英文翻譯過來的。記得有一種叫gimmiebar的交易策略,當時自己翻譯過來後,也很是興奮,有時候也確實有點效果,但更多情況下是無效的。各種古古怪怪的止損方法前前後後就學了不下20種,也沒見有什麼用。好在,學過的技術分析知識越多,建立交易體系就越容易。在我看來,交易體系就是把各種各樣的技術分析模塊,組合在一起就成了。趨勢判斷一個模塊,選股一個模塊,交易策略一個模塊,心理控制一個模塊。每個模塊下面又包含多個子模塊。2009年9月底,我的第一個交易系統終於成型了,其中趨勢判斷模塊一直延用至今。2年9個月,我估計時間應該算快的吧。但是,如果你以為我就此開始賺錢了,那就大錯特錯了。還是繼續虧,一直虧。虧損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追求暴利,另一方面是因為追求確定性。
思考交易哲學
交易系統建立之後,自己就會開始思考一些交易哲學問題。於是乎,西方各大哲學流派都大致了解了一下,最後居然還看聖經。中國股民許多都看佛經,但我一直學的是西方的炒股技術,所以更傾向於聖經。但看了也白看。到頭來,哲學也好,聖經也罷,都沒啥用。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用的話,就是暫時解決了自己的思維障礙。
現在說說我是怎麼把50萬炒到7800元的
我把技術分析派股民分成兩類,一類是系統交易型,一類是一招鮮型。系統交易類的股民,須博採眾長,幾乎涉獵所有技術分析理論,然後從各種理論中抽取極少極少的一部分,為自己所用,然後組合成交易系統,集各家理論以大成,所以,系統交易型股民,往往虧損非常厲害,因為他要不斷測試不斷測試,過度交易就難免。但在我的理解中,一旦真正做到集而大成,就會無往而不利,其贏利速度也會跟之前的虧損速度一樣快。而一招鮮型股民,學起來很簡單,就學那麼一兩招,於是測試次數就很少,虧損也就很少,但贏利速度也會很慢。當然,這只是我的想像,也不知道對不對。
或許是追求暴利的心理在作怪,也或許是因為個性原因,自己總想成為集大成者,總想獲取暴利。於是虧損起來就十分驚人。過度交易,真的很可怕。從我炒股開始,陸陸續續投入總共50萬元,最低的時候虧到只剩7800元,這還是陸陸續續加錢進去的。有時候自己想想都覺得很不可思議,怎麼能虧成這樣?痛定思痛,總結出了以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