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兩漢宗教文學史》,劉湘蘭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23年8月版。
內容簡介
先秦時期形態各異、紛繁複雜的原始宗教是道教得以成長的淵藪。在現存的先秦文獻中,原始宗教的痕跡與影響無所不在。該書認為上古歌謠與原始歌舞戲是中國早期原始宗教信仰最直接的反映。《詩經》與《楚辭》等作品對先秦時期祭祖、祈福、報賽、迎神、娛神等活動場景有詳細描繪,記載了眾多上古祭祀儀式,是原始宗教形態的詩性呈現。
該書對《老子》《莊子》的道教傳承進行了梳理,揭示老莊學說從哲學流派向宗教思想轉化的改造過程,介紹道教徒是如何製造《老子變化經》《老子想爾注》來神化老子身份,並確立其教派地位。
該書對《山海經》《淮南子》中的神話進行了研究,探討道教神仙思想、神仙譜系的源頭。將神話宗教化,體現了道教或神仙家的思想理念,也展現了從神話到仙話的演變歷程,如劉向《列仙傳》的出現,開啟了仙傳的創作模式,並對道教神仙譜系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秦漢大一統帝國形成後,國家政治意識形態控制了宗教話語權,讖緯學說盛行。讖緯學說的形成藉助了戰國末年以來的神仙方術理論。黃老道、方仙道對儒學的滲透,強化了讖緯的宗教神學性質。不少方士熟知讖緯之學,並將讖緯學說用之於宗教實踐中,刺激了早期道教的形成。
早期道教徒為確立、提升教派地位撰寫了許多宣傳資料,如《漢武帝別國洞冥記》《漢武帝內傳》《漢武故事》及《海內十洲記》等系列小說。該書對這些方內、方外的因素進行了系統研究,揭示道教得以最終形成的歷史機緣。東漢末年,出現了一些道教理論專著,如《太平經》《周易參同契》。這些作品對當時的詩體如五言詩、七言詩的運用比較嫻熟,具有較高的文體研究價值。
《太平經》以先秦道家哲學中的氣化宇宙論為理論基礎,在漢代讖緯學說的神秘主義文化背景下,將「氣」引入文學理論領域,提出以文氣、正文、真文、本文、邪偽文、浮華文等核心概念。這些理論相互融合貫通,從不同角度滲透到《太平經》的道教思想體系中,建構了以服務道教為目的的文學理論體系。
這個文學理論體系的形成,既批判地借鑑了當時社會的文學觀念,又融入了道教的宗教教義,表現出很強的哲學思辨和理論創新能力。《太平經》與《周易參同契》的出現既標誌道教的形成,也說明道教文學開始發展。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先秦兩漢原始宗教形態之簡述
第二節 原始宗教與原始神話、巫術之關係
第三節 實用與審美:宗教韻文文學之風格
第四節 說理與敘事:散文文學的宗教敘述
第五節 從原初神話到道教神話:道教文學之形成
第六節 出土文獻的宗教文學價值
第二章 原始宗教祭儀與文體、文學形態之發展
第一節 甲骨卜辭:宗教文學之源
第二節 《尚書》中的原始宗教信仰與文學性
第三節 先秦宗教祭儀與文體分類之萌芽
第四節 先秦宗教祭儀對祝禱文體形態之影響
第五節 先秦祝禱文體的功能對應特徵
第三章 《山海經》與上古神話
第一節 《山海經》:遠古的巫書與神話集
第二節 《山海經》中的巫風與祭儀
第三節 古帝神話與原始宗教領袖
第四節 上古祭山儀式與崑崙山神話
第五節 日月神話與原始宗教中的巫祭儀式
第四章 《周易》卦爻辭的文學性及對道教文學之影響
第一節 《周易》卦爻辭及其反映的社會生活
第二節 《周易》卦爻辭「立象以盡意」的比、興手法
第三節 《周易》卦爻辭中的故事及敘事特點
第四節 《周易》對道教文學的影響
第五章 《老子》《莊子》對道教及其文學之影響
第一節 道教對《老子》思想的接受與改造
第二節 《老子》的文學特色及對道教丹道詩的影響
第三節 道教對《莊子》思想的接受與改造
第四節 《莊子》寓言及其對道教敘事文學之影響
第六章 《詩經》中的原始宗教與神話
第一節 《詩經》中的祭祀樂歌
第二節 《商頌》、《周頌》與祖靈崇拜
第三節 《大雅·生民》與原始宗教中的「感生神話」
第七章 楚辭與楚巫文化
第一節 楚辭與楚巫文化
第二節 《九歌》與楚地巫祭之歌
第三節 《離騷》中的神話
第四節 《招魂》《大招》與古代招魂儀式
第五節 《天問》《遠遊》與遊仙文學之形成
第八章 秦漢詩賦與遊仙、郊祀思想
第一節 秦漢時期的遊仙詩
第二節 武帝求仙與《郊祀歌》
第三節 《郊祀歌》遊仙思想與宗教儀式
第四節 《大人賦》中的遊仙思想
第五節 漢代郊祀賦中的神仙思想
第九章 《淮南子》中的神話與早期道教
第一節 劉安與《淮南子》
第二節 《淮南子》神話創作特色
第三節 女媧神話之流變
第四節 「嫦娥奔月」神話之流變
第五節 《淮南子》的文學特色
第十章 《列仙傳》及漢代仙人碑傳
第一節 《列仙傳》成書年代考述
第二節 《列仙傳》中的神仙群體
第三節 《列仙傳》開創的仙傳創作模式及文學價值
第四節 《仙人王子喬碑》《肥致碑》及《仙人唐公房碑》之簡述
第五節 徵實追虛——三仙人碑傳的文體特質
第六節 東漢仙人碑與仙傳相關情節之考察
第七節 仙人碑傳「徵實追虛」文體特質的文學意義
第十一章 漢代對《老子》的宗教性改造
第一節 嚴君平與《老子指歸》
第二節 《老子指歸》的哲理散文特色
第三節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的作者與成書年代
第四節 《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的注釋手法及文學價值
第五節 《老子想爾注》的作者及成書年代
第六節 《老子想爾注》的文學特色
第十二章 《老子變化經》《老子銘》與老子神話之建構
第一節 前道教時期老子形象的漸變
第二節 《老子變化經》成書的宗教背景
第三節 《老子變化經》建構老子神話之政治背景
第四節 《老子變化經》中的「白鹿」意象及其宗教指歸
第五節 《老子變化經》與老子神話之確立
第六節 《老子銘》對老子神化現象的傳播與反思
第十三章 漢代讖緯文學與早期道教
第一節 讖緯與國家宗教之形成
第二節 讖緯中的神靈體系
第三節 讖緯學說與早期道教的形成
第四節 《河圖》中的崑崙山神話
第五節 《河圖》對《山海經》所述「異域」的引申與闡釋
第六節 讖緯文獻的文學價值
第七節 讖緯學說中的詩學思想
第十四章 道教形成的標誌之作:《太平經》
第一節 《太平經》的文學特色
第二節 《太平經》以「文氣」為核心的文原論
第三節 《太平經》推崇「正文」與「真文」的文章功用論
第四節 《太平經》反對「邪偽文」與「浮華文」的文章批評論
第五節 《太平經》強調章句應守「本文」的經典釋讀論
第六節 《太平經》道教文學理論體系之意義
第十五章 道教形成的標誌之作:《周易參同契》
第一節 《周易參同契》的作者及創作年代
第二節 《周易參同契》文體雜糅的文本形態
第三節 《周易參同契》的「隱喻」創作手法
第四節 《周易參同契》對後世丹書在創作上的影響
結語
後 記
猶記得2011年盛夏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接到武漢大學吳光正教授的電話,他邀請我加入「中國宗教文學史」課題組,負責撰寫「先秦兩漢宗教文學史」。
結項證書
當時的我正身懷六甲,得到邀請時斗膽提了一個要求:「至少給我四年時間!」光正教授爽快地應允了。事實證明,那時候的我們都還很年輕,不知前路是如此艱難。如今,一晃十二年過去了,稚子已是十二歲的陽光少年,這本《先秦兩漢宗教文學史》終於面世了!
回望來路,很多事情變得模糊,很多事情又如發生在昨日。自從組建了「中國宗教文學史」課題組,光正教授以超乎常人的領導力、意志力及奉獻精神帶領著來自十幾個高校的青年學者從事這項艱巨的工程。
這十二年來,我們到黃梅四祖寺、高雄佛光山寺、高雄道德院、宜興大覺寺進行宗教體驗,進行過多次學術研討,邀請前輩專家對我們進行批評指導。可以說,為了讓這套大型的宗教文學史得以完成,光正教授不遺餘力地帶領大家前行。有時,我內心暗暗感嘆,到底是什麼力量支撐他並不那麼強壯的身體,也並不那麼強勢的性格,帶著這一大隊人馬義無反顧地前行呢?
《中古敘事文學研究》
儘管光正教授請了很多前輩名家給我們進行學術指導,也帶著我們深入禪林,進行禪修。然而,由於我資質愚鈍,生性懶散,在撰寫過程中時時感覺力不從心,導致這一課題的推進極其緩慢。
如今這本小書得以面世,實是各路善緣大力扶持的結果。感謝父母幫助我養育小兒,使我能從容面對學術研究上的困難;感謝馬將偉博士幫助搜集部分史料,並撰寫本書中第三章、第六章的初稿;感謝我的博士後、博士生、碩士生多次為我校對書稿。
十二年來,這本小書幾易其稿,從最初的提綱到現在的成品,猶如養育小兒,嬰兒期的他與如今英氣漸露的少年,面目已完全不同。本書中的部分內容已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宗教學研究》《武漢大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文史哲》《學術研究》《現代哲學》等刊物上發表,感謝編輯老師及外審專家提出寶貴的修改意見。如果說拙著有一些閃亮的地方,那都是因為前輩專家與編輯老師們的賜予!
2015年,光正教授主持的「中國宗教文學史」課題獲得國家社科重大項目立項,並於2021年以「優秀」的簽定意見結項,我作為子課題負責人與有榮焉!
《百年中國佛道文學研究史論》,吳光正著,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1月版。
最後,感謝北方文藝出版社的領導與編輯,尤其是曲丹丹女士、張賀然先生為此書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
2023年2月12日記於康樂園
作者簡介
劉湘蘭教授
劉湘蘭,女,湖南攸縣人,2005年於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山大學「逸仙優秀學者」;學術專長為中國古代敘事文學、漢魏六朝文學、中國古代文體學、中國古代宗教文學;代表作有《中古敘事文學研究》,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刊物上發展論文50多篇,多篇文章被《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人大複印資料·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轉載;主持國家社科規劃基金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之子課題2項、省部級項目6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