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雙字諡號」的皇帝,這麼做不是為了標新立異,而是因為他的身份太「擰巴」,導致他可選的諡號受到了極大限制。
為了便於理解,我們將題干分解成五個話題,層層推進:劉秀的自然身份、東西兩漢的關係、劉秀的政治身份、劉秀的諡號之囧、劉秀的廟號趣談。
劉秀的自然身份
劉秀出身於南陽舂陵家族,其高祖劉買受封「舂陵侯」,天祖(高祖之父)劉發是漢景帝的第六子,封「長沙王」。
從血緣關係上講,劉秀是漢景帝的六世孫、高祖劉邦的八世孫,是西漢宗室子弟。
總有人說劉秀很窮,種地的農民,扯淡,從他的身份就不難看出,劉秀是標準的豪門士族階級。
事實上作為宗室子弟,劉秀這一支雖然沒了爵位,但祖上留給他們的經濟基礎還是相當雄厚的。正是家底夠厚,劉家兄弟才有資本蓄養門客、招募私兵,最終走向武裝起義的道路。
借著新朝末年「人心思漢」的潮流,劉秀追隨大哥劉縯在舂陵舉兵,成為第一支以「復興漢室」為目標的義軍。
後來,族兄弟劉玄被義軍擁立為帝,劉縯遇害,劉秀被劉玄打發到河北負責招撫工作。卻不料,劉秀竟然在極其兇險的環境下打出了一片天地,並且與劉玄成功剝離,開創了他的東漢帝國。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漢室宗親」身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正是這個身份,讓耿純、耿況、劉植、劉楊、邳彤、寇詢,以及郭氏、張氏等一大批豪門家族紛紛來投,組建了一支以豪門士族集團為核心的政權。
因此我有一個觀點:劉秀的成功,武功排第二,政治排第一,他利用身份優勢所架構的「豪門核心」才是取勝法門。
東西兩漢的關係
首先強調,劉秀建立的帝國不叫「東漢」,而是「漢」,劉邦建立的帝國也不叫「西漢」,而是「漢」,二者國號相同,所謂西漢、東漢,是後人為了便於區別給他們加的「前綴」。
史學家這麼做不是沒有道理,因為事實上東西兩漢在政治上沒有任何傳承關係,中間被新朝、玄漢政權斷開了。東漢其實是一個全新的政權,雖然也叫「漢」,實質是「掛羊頭賣狗肉」。
劉秀為何要這麼做呢?沒辦法,形勢所迫。
古人迷信,認為一個政權的存在必須要有合法性,否則就不能得到「天佑」。西漢取代秦朝後,西漢人用了百年的時間來論證西漢帝國的合法性。
劉秀「抄近道」,他借「人心思漢」,用一個「漢」字,獲得了「老天」審批程序的簡化。
請不要譏笑古人的迂腐,特定的歷史環境誰也無法跨越,那時候的天命觀就是天下人奉若圭臬的信條。
劉秀以為走了捷徑就萬事大吉了,豈料國號的「擰巴」給他帶來的麻煩還在後面,這就是他的身份被「擰巴」了。
劉秀的政治身份
按理來說,建立了東漢的劉秀應該是開國之君,但由於他不承認東漢是新政權,而是西漢的延續。那麼,他就隨之從「開國之君」被降為「嗣君」,通俗講就是把自己從「創業者」降為「富二代」。
為了把補丁打得「圓」一點,他被迫拋棄了與父親劉欽的父子關係,並將自己過繼給漢元帝為子。
劉欽死後僅僅被尊為「南頓君」,好可憐。漢元帝是西漢皇帝,他去世時劉秀還沒出生,卻「稀里糊塗」認了一個兒子。
就這樣,劉秀就成了「皇太子」,順理成章地從「父皇」手上接過了皇位。
圓滿了,東西兩漢「無縫對接」,兩漢的皇帝繼承關係也「天衣無縫」。這一番神操作,估計連老天爺都看傻了。
真的完美對接了嗎?怎麼可能,如此「擰巴」的身份,必然帶來後患,比如劉秀百年之後,他的諡號和廟號怎麼加?
劉秀的諡號之囧
諡號是根據逝者一生的表現,由後人給逝者的評價。廟號是皇帝去世後,其牌位進入祭廟後,後人祭祀時對他的尊稱。
舉幾個例子:劉邦,諡號「高」,廟號「太祖」,所以我們可以稱呼他為「漢高帝」或者「漢太祖」;劉恆,諡號「文」,廟號「太宗」,所以我們可以稱呼他為「漢文帝」或者「漢世宗」;李世民,諡號「文」,廟號「太宗」,所以我們可以稱呼他為「唐文帝」或者「唐太宗」。
一般情況下,開國之君偏重「武功」,二代之君偏重「文治」,因此通常開國之君的諡號用「武」,二代或者三代國君用「文」。
廟號的命名規則相對死板,通常開國之君用「太祖」、「高祖」,二代之君用「太宗」,嫡系發生改變用「世宗」,中興之君用「宣宗」。
假如劉秀是開國之君,他的諡號和廟號選擇範圍很寬,按他一生的功績,他大機率會以「武」為諡號,以「太祖」為廟號。
然而,由於身份的「擰巴」,他不能跟西漢的祖宗們「犯沖」,那些被用過的諡號、廟號都不能再用。
這就麻煩了,最能體現劉秀功績的「武」被漢武帝占了,退而求其次,「文」又被漢文帝占了,他這麼牛叉的皇帝,總不能諡號還不如漢惠帝、漢宣帝、漢元帝吧?
大臣們爭來吵去,有人提出用「光」,按照諡法解釋:「功格上下曰光;能紹前業曰光;居上能謙曰光;功烈耿著曰光。」
這個諡號看起來也不錯,含有承上啟下的意思,但總覺得與劉秀的赫赫武功不搭邊。
於是光祿勛張純提出,莫不如用「雙字諡」,將「光」與「武」合用,既不與漢武帝衝突,所表達的含義也更寬。
眾人眼前一亮:好主意,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雙字諡」的先例,只不過比較少而已,不算違規。再說了皇帝生前就喜歡搞「復合型」的名字,比如他的年號,用了個「建武中元」,「雙字諡」他一定會滿意。
於是「光武」的諡號誕生了。
劉秀的廟號趣談
諡號定了,加廟號時又遇上更大的麻煩。因為廟號涉及後人對去世皇帝的祭祀等級,甚至決定了他有沒有資格得到祭祀。
隨著年代的久遠,先帝們越來越多,皇帝祭祀的任務也越來越重。想像一下,一次祭祀十幾位祖宗,每年那麼多次祭祀,還要祭拜各路神祇,儀軌又很冗長,皇帝還活不活了?
於是到西漢末年就提出了「毀廟制度」,也就是將年代比較遠的皇帝踢出祭祀範疇,只祭祀血緣關係最近的幾代皇帝。
但也不能亂踢,有些皇帝必須世世代代祭祀下去,比如開國皇帝(太祖)、創建盛世的二代或者三代皇帝(太宗)、嫡系發生轉變或有重大貢獻的皇帝(世宗),以及中興之主(宣宗)。
這四位皇帝,再加上皇帝的最近三代先祖,合稱「七廟」,其餘的先帝,對不起,皇帝不伺候了。
劉秀的麻煩來了,他該加什麼「廟號」呢?四個必須祭祀的都被占了,四代之後他豈不是成了餓肚皮的「野鬼」了嗎?
沒想到身份的擰巴竟然帶來這麼大的麻煩。
涉及原則問題就顧不上臉面了,於是大臣們決定打破規矩,給劉秀破格加了個「祖」,而不是常規的「宗」。如此一來,「世」和「宣」被神奇般地激活了,它們與「祖」結合可以形成「世祖」、「宣祖」。
權衡之下當然「世祖」更好,於是劉秀的廟號被定為「世祖」。既然是「祖」,那就可以永世接受祭祀了。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一個小小的諡號、廟號就是皇帝們的「正名」標籤,裡面的學問深著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