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陣發過幾篇跟腸道腫瘤相關的文章,有不少朋友留言詢問情況,其中有一些是已經患病的朋友,他們提出了一些相對來說比較有針對性的問題,今天我們只針對於大腸癌的化療來談幾個問題。
大腸癌術後,醫生建議再做化療,請問腫瘤化療的原理與作用?
大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唯有手術切除,才有根治的機會。大腸癌的復發率高,一般如果用手術切除腫瘤後,也會一併將可能局部擴散的地方如淋巴結、血管等都清除乾淨,以降低復發的風險。
至於直腸癌,由於位置低,腫瘤位於骨盆腔的關係,尤其是中期的直腸癌,在患者身體狀況許可下,完整接受化療合併電療後再做切除手術是目前國際上公認最有效的治療;對於可開刀切除的大腸癌患者,如果有局部侵犯較深或有淋巴結轉移,會依照病理的情況來判斷,給予不同的輔助性化學治療,來消滅肉眼看不到的可能殘存癌細胞。
現在術後所追加的輔助性化療,通常是在開刀後的3周到6周就要開始進行,一般是以專門的化療藥物為主,醫生會考察病患狀況給予最安全方便的化療藥物處方,且在進行化療前,也會與病患溝通,讓病患充分了解用藥的好處以及可能有的副作用,讓醫生和患者共同面對問題以降低焦慮。
目前的化療藥物除了針劑,也有口服藥物可供選擇,可提高病患的服藥順從性,具體使用要根據患者的情況,以及病情來調整。
大腸癌不同部位及期別的化學治療,有何不同?
在大腸癌的期別分類上,原則上零期、一期及大部分的二期是不需要化療的,只有第二期的高危人群與第三期才要進行術後的輔助性化療,通常必須進行大約半年左右的治療。至於第四期,因為已經出現癌症轉移,基本上如果能將已經轉移出去的部位用手術切除乾淨,也有痊癒的可能,所以會儘量爭取開刀清除的機會。
對於無法開刀的部位,就建議進行化療,但這時的化療藥物與第二期與第三期不同。因為第四期已經有很明顯的癌細胞與癌組織擴散在其他器官,因此必須使用到比較強的化療藥物,才能達到治療效果。目前國內使用的主要化療藥物大約有5種左右,臨床上會採取不同組合依序使用,以增加對癌細胞的清除效果。
此外,現在癌症治療強調靶向治療,目前大腸癌靶向藥物也有幾種,不過使用條件有一定的差別,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情況來判斷,另外靶向藥物目前較多用於晚期患者,也有部分中期患者使用,不過目前沒有證據表明越早使用越好。不過對於晚期患者來說,除了化療外,還可以使用靶向藥物的治療,可以增加患者的治療成功率以及存活率。
過去在沒有好的化療藥物與靶向藥物前,轉移的大腸癌患者5年存活率不到5%,現在因為有好的藥物,平均至少可以活20個月以上,甚至存活超過40個月的案例,也不少見。
簡單來說,不同部位的大腸癌於早期中期的情況,化學治療基本上沒有不同,但到了晚期,在近5、6年來分子生物學與精準醫療的進步下,似乎逐漸有趨勢顯示,生長在左右兩邊的腫瘤對不同的靶向藥物反應不太一樣,但目前仍屬臨床觀察,治療試驗效果仍待確認。
很擔心化療的副作用,請問該如何面對與克服?
癌細胞會在體內侵犯正常細胞,其新陳代謝會比較快、增生分化也較快,而化療藥物就是針對癌細胞的染色體或相關遺傳物質進行破壞,使其無法複製。因此只要是增生分化較快的正常體細胞,就有可能會受到影響。
比較常見的副作用如果發生在毛囊,就會掉頭髮;如果在消化道黏膜,可能有嘔吐、噁心、腹瀉等症狀,對骨髓的影響則因造血細胞受損後,血小板、白血球及血紅素會下降,產生貧血、頭暈無力、抵抗力差或容易感染等;或者會有腎功能傷害、感覺神經病變等,但這些情形都可以通過適當且積極的治療而獲得緩解。至於口服藥物造成的富貴手(也就是進行性指掌角化症)問題,也可以局部使用藥物緩解。
任何藥物都可能會有副作用,大腸癌的化療藥物雖然不高,但仍然會有。在進行化療前,醫生會針對可能產生的副作用事先給出預防藥物,也會將化療藥物的副作用、利弊說清楚,如果患者有任何疑問,都可以與醫療團隊溝通。
癌症治療是長期抗戰,除了病患本身要積極面對外,家人的鼓勵陪伴也很重要,要彼此理解、一起堅持。
大腸癌術後化療,患者需注意哪些生活照顧
抗癌其實就是「抗戰」,需要患者保持好的體力,因此營養的攝取相當重要,只有良好的營養狀態才能承受手術及化療對體力的消耗。至於平日活動仍可進行,也鼓勵病患要多參與社交或家庭活動。
不過,由於進行化療後身體確實會比較虛弱、感覺神經也比較遲鈍,尤其是老人,如果擔心跌倒意外,居家設備可儘量選擇適合老年人的,例如可安裝桌邊防撞貼條、較潮濕的區域設置扶把、居室或走廊裝置小夜燈等,都可避免意外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