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記載:秋,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意思就是:秋天,風比較勁急,地上暑濕之氣已一掃而光。天氣逐漸變得乾燥起來。
燥屬自然界正常的自然現象即六氣。六氣太過就成了六邪,燥太過即為燥邪。
因此,秋季養生重點在防燥邪。
那麼,燥邪會給我們的身體造成哪些危害呢?
一、肺
中醫認為:臟腑和季節有相對應的配屬關係。
如:春天主肝;夏天主心;秋天主肺;冬天主腎。
秋季主燥氣,燥邪容易侵犯肺引起燥咳。
很多人一到秋季就容易口乾舌燥、鼻子干、喉嚨干甚至出現咳嗽,這都是秋燥的表現。
燥咳的特點是乾咳不止,無痰或少痰,痰中帶血絲,並伴有口乾咽痛、喉癢、聲音嘶啞等。
一出現咳嗽大家第一反應就是感冒了,很多人就會去藥店服點感冒或止咳藥或潤喉片來吃,但總是難以見效。
這是秋季燥咳在治療上的3個誤區:
1、潤喉片
當咽喉干癢咳嗽時,有人喜歡用潤喉片緩解不適感,但潤喉片的治病機理是使充血的口腔粘膜收縮。
口腔粘膜長期收縮影響正常的粘液分泌和代謝,對燥邪也毫無作用。
因此,秋燥咳嗽少用潤喉片。
2、錯誤使用止咳劑
秋燥引起的咳嗽和其他咳嗽不同,有人用了大量的止咳藥或止咳糖漿仍然難以見效。
這是為什麼?
因為,大多數的止咳藥是通過中樞或神經末梢來抑制咳嗽,但無法祛除燥邪對肺的損傷。
3、服用感冒藥
很多人一咳嗽就認為是感冒了,隨便買點感冒藥來吃。
這樣不但治不了咳嗽,反而損傷人體的正氣,助長燥邪停留在體內。
因此,避免擅自買藥治病,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對症治療。
那麼,如何調理燥咳呢?
1、川貝冰糖燉雪梨
雪梨一個,川貝8克,冰糖20克。
把雪梨洗凈,用湯勺挖去雪梨中間的核,把冰糖和川貝放入雪梨內,小火隔水蒸燉一小時左右後,取出吃梨喝湯。
2、杏蘇散
深秋氣溫下降明顯,燥邪容易夾雜著風寒之邪侵襲肺衛,表現為惡寒發熱、鼻塞頭痛、咽干口燥,或咳嗽痰稀、無汗、苔白、脈弦。
治療上用杏蘇散,辛散溫潤、宣肺化痰。
二、大腸
燥邪是如何侵犯大腸的?
肺與大腸是表里臟腑,肺為髒屬里;大腸為腑屬表。
兩者經脈相連,在生理、病理上有一些協同變化,也就是肺的病變可傳到大腸,大腸的病變也可影響到肺。
燥邪入肺後影響大腸的津液引起腸燥,主要表現為大便乾燥、便秘。
很多人有過便秘的經歷,一般會選擇開塞露、乳果糖、酚酞片等通便。
這些藥開始用會有效果,但治標不治本。
腸道猶如一條長長的小溪,大便猶如小溪中的小船,想要小船行得順暢需要小溪中有水,也就是說腸道要有津液。
秋燥耗盡了腸道津液,這時用通便藥如同強行拖拉小船,很難順利通行。
解決秋燥引起的便秘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腸道的津液。中醫有增水行舟法,有個著名的方子叫增液湯專治腸燥便秘。
不僅可治津虧腸燥便秘,以及習慣性便秘,還可防治慢性咽喉炎、復發性口腔潰瘍、糖尿病、皮膚乾燥綜合徵、肛裂、慢性牙周炎等證屬陰津不足者。
注意:
陽明實熱引起的便秘,則不宜用本方。
三、精神
杜甫的《登高》中有一句詩:風急天高猿嘯哀。
一個「急」,一個「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馬進入作者所營造的秋天令人憂傷的情境里。
秋風掃落葉,容易讓人產生悲傷之情,在中醫被稱為秋悲。
秋悲就是現代醫學中抑鬱症,主要表現多愁善感,容易悲憂傷感,遇事愛往消極方面想。
調理秋悲,中醫有個經方:甘麥大棗湯
甘麥大棗湯為安神劑,具有養心安神,和中緩急之功效,主治髒躁。
症見精神恍惚,常悲傷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煩亂,睡眠不安,甚則言行失常,呵欠頻作,舌淡紅苔少,脈細微數。臨床常用於治療癔病、更年期綜合徵、神經衰弱、小兒夜啼等屬心陰不足,肝氣失和者。
注意:
痰火內盛之癲狂證不宜使用。
秋季養生重在防治秋燥,除了中醫的經典方子治療,可以通過食療調理、預防。
今天和大家分享幾個食療法。
1.麥冬粥
麥冬30g,煎湯取汁。用粳米100g煮半熟,再加麥冬汁及冰糖適量,同煮為粥。
2.百合杏仁粥
鮮百合50g,杏仁10g(去皮尖、打碎),粳米50g,共煮稀粥,加白糖適量溫服。
3.杏梨飲
苦杏仁10g(去皮尖,打碎),大鴨梨1個(去核切塊),加水適量,與杏仁同煮。梨熟加冰糖少許,不拘時飲用。
苦杏仁有潤肺脾、消食積、散滯氣的功效,但苦杏仁有小毒,不可多食。
秋季到了,人開始口乾舌燥、皮膚乾燥,我們要在飲食上開始預防,火鍋、麻辣燙、燒烤、煎炸食物等這些重口味的食物要儘量避免。
烹飪中也要少放姜、蒜、蔥、辣、大料等,避免耗損津液加重秋燥。
適當吃些酸味食物,酸可生津,酸主收斂,還可把夏季活躍在外的陽氣收進來,為明年春發作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