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智說丨充分發揮財政作用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2024-08-09     中國經濟時報

於長革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決定》要求,必須以新發展理念引領改革,立足新發展階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其中,特別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這為新發展階段全面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對財政支持科技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新質生產力,是黨中央立足於世界科技進步的前沿、著眼於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目標任務提出的新概念。習近平總書記在2023年9月7日召開的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位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

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創新和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為我們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增強發展新動能、構築經濟發展新引擎、塑造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提供了重要指引,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首先,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統籌發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時代我國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取得優勢的關鍵,是我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支撐。其次,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需要充分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和現有產業基礎,推動要素質量提升和資源配置效率改善;能夠大力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是推動我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關鍵所在。再次,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高科技創新水平,有助於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形成優質高效多樣化的供給體系,提供更多優質產品和服務,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現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支撐力,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大勢所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湧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財政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一定要主動擔當,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科學統籌財政資源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不竭動力。

近年來,國家財政始終把科技作為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優先予以保障,2018—2023年,財政科技支出從8327億元增長到10567億元,年均增長6.4%;綜合運用稅收優惠、政府採購、資產管理、財政金融等政策工具,大力支持科技創新,取得了顯著成效。當然也要看到,加強科技創新、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依然任重道遠。下一階段,財政要進一步強化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採取更加有力有效的舉措推動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方面,要集中財力保障科技創新等重點支出需要。一是擴大新型基礎設施投資,重點聚焦先進位造業、綠色低碳等領域,不斷優化投資結構,為新業態、新產業、新服務發展提供戰略支撐。二是增加財政科技投入,進一步調整優化使用方向,明確支持重點。三是加強項目、資金、人才、基地等創新資源的統籌,全面加強績效管理,著力提升科技資金的使用效益。

另一方面,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財政政策體系。一是落實好先進位造業企業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完善製造業財政專項資金、政府投資基金、首台(套)首批次保險補償等政策,支持發展先進位造業集群,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培育新產業、新賽道。二是立足於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整合優化相關財政專項,聚焦重點產業鏈,支持攻關突破一批短板弱項技術;深入實施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完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財政支持政策,落實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支持提升企業競爭力。三是支持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加快推進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改革試點,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力。四是與貨幣政策協同配合,充分發揮好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撬動作用,推動金融資源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科技創新領域,促進各類創新資源向企業聚集。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鄒 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7827dd6c6800d6d345d770f582a2c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