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儀:老蔣的老鄉同學,國軍上將,準備起義時,被自己的女婿出賣

2023-09-25     歷來現實

原標題:陳儀:老蔣的老鄉同學,國軍上將,準備起義時,被自己的女婿出賣

陳儀:老蔣的老鄉同學,國軍上將,準備起義時,被自己的女婿出賣

1949年2月23日晚10時,位於多倫路志安坊三十五號的一座豪宅,剛被免職的浙江省政府主席陳儀正坐在屋裡喝茶看報,他心神不定,右眼皮不停地跳。

這時,一輛黑色林肯汽車在門口停下,從車上下來幾個持槍的彪形大漢直奔陳的辦公室而來。

陳儀一看,當即明白,蔣介石要對他下手了。

他嚇得臉色煞白,喃喃地說:「悲哉,女婿害我!白眼狼害我!」

陳儀是蔣介石的浙江老鄉,也是蔣在日本振武學校的同學,憑此一度也是蔣介石身邊的紅人。

他是唯一同時擁有日本振武學校、日本士官學校和日本陸軍大學文憑的國民黨將領。曾幾何時,比蔣介石大了4歲的他備受老蔣重用。看看他曾經擔任的職務,足見他受重用的程度。

蔣介石1927年上台後,他是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委員,蔣的智囊團成員之一。

1934年蔡廷鍇發動福建事變失敗後,他被蔣任命為福建省政府主席。

抗戰時,他任25集團軍總司令,授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

抗戰勝利後,台灣光復,他又被任命為台灣首任軍政長官。

蔣介石為何要對他下狠手?出賣他的「女婿」又是誰?

這一切,還要從一個叫胡允恭的人說起。

胡允恭(曾化名胡邦憲),是安徽長豐縣人,他是1924年就加入共產黨的老黨員,劉少奇和楊尚昆都是他在上海勞動大學就讀時的同學。

後來他被組織調到了廣州黃埔軍校,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開展革命工作。

1948年7月下旬的一天,在上海居住的胡允恭夫婦突然接到中共中央華東局的通知,要他立刻動身到杭州去,策反陳儀率部起義。

陳儀當時不但是浙江省主席,還擔任著浙江保安司令,如果能順應潮流選擇起義的話,等於斷了蔣介石的後路,加速國民黨的滅亡。

更重要的是,陳儀如果棄暗投明,很有可能影響到京滬警備總司令湯恩伯,讓他也跟著起義,那樣蔣介石政權就徹底崩潰了。

那麼,組織上為何單單選中胡允恭,去策反陳儀,二人是什麼關係?

胡允恭和陳儀在北伐時就認識,二人關係非常,算是陳儀的心腹。

陳儀無論是在1938年擔任福建省主席,還是抗戰勝利後奉命出任台灣軍政首長,都將胡允恭視為左膀右臂,委以重任。

既然如此,胡允恭如果遊說陳儀,把握很大。

還有,胡允恭攥著陳儀的「把柄」。

眾所周知,陳儀主政台灣的時候,在震驚中外的「228事件」中處置不當,被老蔣免職。作為陳儀的心腹,胡允恭掌握了對方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些秘密,關乎陳儀的政治前途甚至身家性命。

據此分析,胡允恭對陳儀說話很有分量,讓他就範的可能性很大。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蔣介石雖然對陳儀極其信任,但陳已經看透國民黨大勢已去,他言語中流露出對我黨的好感。

綜合分析之後,讓我黨覺得策反陳儀是有可能成功的。

那麼,我黨為何會認為,陳儀反正的話,會影響到湯恩伯?因為陳湯二人關係更不一般。

湯恩伯是蔣介石得力幹將,陸軍上將,極其風光。但是自古「英雄」多磨難,蔣介石、戴笠和湯恩伯等人都是苦出身。苦出身的孩子能成就事業,必然遇到貴人。

蔣介石的貴人是國民黨原來陳其美,戴笠的貴人是胡宗南,湯恩伯的貴人正是陳儀。

1900年出生在浙江省金華市的湯恩伯,家境貧寒,但是他上進心很強,希望通過上學改變命運。

1921年,他在親友資助下到日本求學。可是到那裡不久便花光了學費,一籌莫展。

這時候,同樣在日本求學的女生王竟白說:「別發愁,讓我爸幫你。」王競白說的「爸爸」,就是陳儀。

陳儀的女兒怎么姓王?

因為二人沒有血緣關係。王竟白的爸爸英年早逝,家道中落。媽媽不想讓女兒受委屈,就逼著年僅16歲的王競白嫁給一個鑽石王老五。那人又老又丑,王競白自然不願意。這時候,哥哥王紹全在陳儀手下當差,無意中說了妹妹的事。陳儀聽了,決定拯救這個女孩,就認王競白做乾女兒,送她到日本留學。

當時蔣介石還沒有出道,但是陳儀跟孫中山的關係也不錯,曾經當過孫的顧問,當時是浙江地方實業銀行董事長。

王競白為何要幫湯恩伯?因為二人已經是戀愛關係。

一個少女沒有出過遠門,又是在異國他鄉漂泊,肯定會倍感孤獨。而湯恩伯能說會道,情商很高,對王競白關心無微不至,讓她產生了依賴。

同時,湯恩伯相貌堂堂,英俊洒脫。很自然,兩顆心慢慢靠近,友情轉化為愛情。孤男寡女,乾柴烈火,二人很快墜入愛河。

如今看到男友囊中羞澀,要中斷學業,就意味著要回國,二人天各一方,所以才果斷決定出手相助。

湯恩伯出於虛榮心作怪,覺得一個大男人讓女友幫助,未免有失尊嚴,就決定自己回家籌措學費。王竟白看出男友的心思,就給乾爹陳儀寫信,讓他幫助湯恩伯。

信中,這個心細如髮的女孩反覆交代乾爹,既要幫男友,還不能讓他看出來。

陳儀便讓人把湯恩伯叫到府上,委婉地問:「你在日本學的什麼專業?」

湯恩伯說:「陳叔,我學的是政治經濟學。」

「傻小子,民國亂世,還是從軍有前途,上軍校吧。」

「我……」湯恩伯想說自己沒錢交學費,但又不好意思開口。

「我手裡有保送名額,你想不想去?」陳儀不動聲色地說道。

這時候的陳儀已經是浙軍第一師師長(不久又當了浙江省長),在浙江很有人脈,公費讓一個青年去日本上軍校,可以說是輕而易舉。

就這樣,湯恩伯不再為學費發愁,在1924年冬回到日本,到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就讀。

陳儀之所以要幫湯恩伯,一來他是自己乾女兒的男友,二來學成之後可以成為自己的親信;等於是一舉兩得。

因為是陳儀幫的自己,1926年湯恩伯學成回國之後,自然要來陳儀這裡報道。這時候的陳儀,已經擔任了19路軍軍長。

「報告陳叔,我回來了。」湯恩伯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畢恭畢敬地說。

「克勤(湯恩伯字克勤)啊,就在我這裡就職吧。」看著高大威猛的湯恩伯,陳儀滿心歡喜地說。

湯恩伯聽了,又是一個立正,感激地說:「謝謝陳叔。」

「小伙子,以後不能叫叔叔了,要叫岳父大人。」陳儀突然笑著說道。

「陳叔,實不相瞞,我……已經有家室。」湯恩伯在家的時候,父母已經給他做主,娶了一個太太,他不想當陳世美,怕東窗事發,犯「欺君」之罪。

在日本談情說愛還行,真要結婚,湯恩伯還下不了決心。

「這個嘛,競白也告訴我了。」陳儀說,「你們那是包辦婚姻,有名無實,早該解除,這樣人家也解脫了。」

有了陳儀的首肯,湯恩伯沒有了顧慮,在回國當年就和髮妻離婚,和王竟白結為伉儷。回國第二年(1927年),湯恩伯就到了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任教,受到了校長何應欽的賞識,並將其推薦給蔣介石。

從此,湯恩伯的人生開掛,青雲直上。到1931年,剛過而立之年的湯恩伯,已經是國民革命軍第2師中將師長,可謂是功成名就。能有如此成就,當然跟他的能力有關,蔣介石是不會對一個草包委以重任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他有一個好岳父,給自己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平台。

前面說過,陳儀跟蔣介石是日本振武學校的同窗,二人交情匪淺,湯恩伯能成就功名,跟蔣陳的這層關係密不可分。

毫不誇張地說,陳儀是湯恩伯最早的伯樂,對湯恩重如山。沒有陳儀,湯恩伯就沒有錢上軍校,也就沒有後來的輝煌。也正因如此,湯恩伯對陳儀這個岳父也知恩圖報,畢恭畢敬。

1947年,陳儀因為「228事件」被問責免職,灰溜溜回到大陸。湯恩伯立即從位於多倫路志安坊三十五號的豪宅搬出去,讓與岳父居住。

這時候的陳儀聲譽掃地,而且也已經64歲,政治生命基本終結,再難有出頭之日。湯恩伯又親自出面,在蔣介石面前美言,陳儀這才得以復出,在1948年8月擔任浙江省主席。

浙江還不比別的省,那是蔣介石的老家,是國民黨的大後方,如果這裡出問題,老蔣連退路都沒有了,誰擔任這裡的長官,生死攸關。

此時的湯恩伯已經紅得發紫,既是陸軍總司令,又兼任著京滬警備總司令,國民黨的殘局全靠湯恩伯一個撐著,他在蔣介石面前說話自然很有分量。

鑒於湯陳關係非同尋常,我黨認為只要說服了陳儀,手握重兵的湯恩伯也很可能跟著轉變立場。

正如所料,胡允恭沒有費多大力氣,就將陳儀說動。原因很簡單,三大戰役已經結束,國民黨敗局已定,很多國民黨將軍如傅作義等選擇起義或者投誠。陳儀不但自己決定響應解放軍拿下,也一口答應,勸說女婿湯恩伯棄暗投明。

1949年1月28日駐在上海的湯恩伯,迎來一個重要的客人,陳儀的侄子丁名楠。

「名楠,你怎麼來了?」

「姐夫,是伯父讓我來的。」當年32歲的丁名楠精明幹練,做事謹慎,他一看左右無人,才從懷裡掏出一封信,交給了湯恩伯。湯恩伯不看則已,一看臉色凝重起來。

信寫得很長,有兩頁,寫得也很隱晦,概括起來就是四點:開放長江的渡口,停止修築江防工事,停止徵兵,釋放政治犯。

陳儀是政壇老手,沒有寫得那麼直接,但意思明了,那就是勸對方順應潮流,隨時準備對蔣開展反戈一擊,迎接解放軍過江。

湯恩伯看到岳父的信之後,心情十分複雜。

作為一個高級將領,他何嘗看不出國民黨敗局已定。但是他想來想去,覺得自己不能學習傅作義。原因也很簡單,主要有三個方面。

一是自己國民黨高級將領,手上沾滿共產黨人的鮮血。

湯恩伯並非草包一個,抗戰中在南口戰役中讓日軍吃夠苦頭。對蘇區「圍剿」的時候,湯恩伯又一馬當先,「屢建奇功」,福建人民政府和蘇區首府都是他指揮部隊攻占的。

共產黨跟湯恩伯,可以說有血海深仇。

陳儀策反湯恩伯的時候,新華社公布了43名國民黨頭等戰犯名單,湯恩伯的名字赫然在列。不僅如此,他的名字還排在劊子手馬鴻逵、馬步芳的前面。

湯恩伯無法不擔心,如果自己倒戈,共產黨根本不會放過他。

第二個原因,就是湯恩伯的忠君情節。

蔣介石很會籠絡人心,1933年只是師長的湯恩伯為祖墳立碑,他親自拿起「御筆」為墓碑題字,讓湯恩伯感激涕零。

1944年,豫湘桂戰役對日作戰,國軍喪師失地,國人要求問責湯恩伯,蔣介石頂住壓力,沒有那樣做。

內戰時期,國軍連吃敗仗,有人說湯恩伯指揮失誤,要求撤換,蔣介石沒有理睬。

不僅如此,在三大戰役之後的危急時刻,蔣介石還把京滬杭三地的軍權交給湯恩伯,足見他對湯的器重。

有人說74師被消滅之後,蔣介石杖責湯恩伯,打得頭破血流,從此之後,湯恩伯失寵。仔細推敲之後,這種說法大概是人云亦云,可信度極低。

傅作義起義,還有內在原因,那就是他自己非蔣介石嫡系,跟蔣一向不睦。而湯恩伯不但是蔣的嫡系,而且深受「皇恩」,如果「賣主求榮」,日後將會抬不起頭。

第三個原因,陳儀處事不周,風險太大。

陳儀在湯恩伯舉薦下復出擔任浙江省政府主席,當即重用了一個共事15年的老部下,讓他擔任浙江省警保處處長。

此人名叫毛森,是軍統「三毛」(那二毛是:毛人鳳、毛萬里)。毛森是軍統骨幹,能力超群,抗戰時曾經三次被日軍逮捕,都轉危為安。而且,在監獄中,他還成功指揮了對軍統叛徒李開峰的鋤奸行動。

陳儀重用此人,對自己構成很大威脅。

1948年12月,新華社公布了43名戰犯名單,各省主席都榜上有名,恰恰浙江省主席陳儀沒有在列,這引起了毛人鳳對陳儀的極大懷疑,便指示毛森暗中監視。

1949年1月21日,下野後的蔣介石召見毛人鳳和毛森,惡狠狠地說:「看來公洽(陳儀字公洽)是鐵了心要背叛黨國,辜負了我對他的信任;如有異常,你們可當機立斷,不必請示我。」

而陳儀毫無察覺,做了兩件事暴露了自己。

一是對自己部下說:「學生和工人示威遊行,不得動武,不得抓人。」

二是毛森逮捕了十名「危險分子」,陳儀卻將這些人釋放,讓他們回去自己「改過」。

這就讓毛森認定,陳儀大有問題。

其實這些事相對起義來說,都是小事,不但不能做,還要反其道而行之,消除特務的懷疑。

對於毛森的厲害,陳儀當局者迷,而湯恩伯旁觀者清。

因此陳儀派侄子丁名楠來策反,湯恩伯藉口走開,並沒有表態。陳儀見狀,便讓自己的侄子跟胡允恭二次去勸說湯恩伯。

這時候,湯恩伯急了,胡允恭在為共產黨做事,這是公開的秘密,他是陳儀的心腹,這也是盡人皆知的事。現在胡來找自己,毛森焉能不知情?

可見陳儀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或者說是老糊塗了,思維出了問題。這時候,說不定毛森已經在安排人,暗中把槍口對準湯恩伯。

再說了,湯恩伯雖然是京滬杭警備總司令,但是統轄的部隊,構成極為複雜,跟傅作義根本不能比。即使他想起義,也未必能成功。

左右權衡再三,湯恩伯選擇了舉報。

陳儀怎麼都不相信,湯恩伯會出賣了自己。

第一次策反,湯恩伯沒有表態,陳儀便讓胡允恭和自己的侄子再去,這次,湯恩伯終於表態,警告丁名楠「你不要再來了」;這就等於拒絕了陳儀起義的勸告。

胡允恭他們只好回去,勸陳儀趕緊轉移。陳儀卻自信說:「克勤(湯恩伯字)絕對不會出賣我。」

胡允恭聽了感到無奈,只得立即自己離開陳儀官邸,離開杭州。

1949年2月17日,蔣介石下令免去了陳儀和其親信的職務。陳儀這才意識到了危險,在2月21日晚回到上海多倫路的豪宅。

兩天後,毛森帶領特務破門而入,逮捕了陳儀。1950年6月18日,陳儀在台北被蔣介石殺害,終年67歲。

湯恩伯因為出賣恩人,被弄得聲名狼藉。

1950年4月,台灣方面審判陳儀的時候,湯恩伯還為自己辯解:「我對陳儀,一生受其恩深重,難以言喻,正圖報不暇,何肯檢舉他?」

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陳儀是在上海,湯恩伯的眼皮底下被捕的,如果沒有他的首肯,毛森敢這樣做嗎?

至少,湯恩伯是見死不救。

站在個人角度講,湯恩伯是趨利避害,以求自保;站在道德角度,湯恩伯是恩將仇報,出賣老師和岳父,是應該被譴責的。

站在歷史的角度,陳儀是為了浙江人民免於戰火,而湯恩伯卻是逆流而動。諷刺的是,即使湯恩伯賣師求榮,蔣介石也對他非常鄙視。

1954年,湯恩伯去日本看病,死在手術台上,蔣介石聞訊後淡淡地說了這樣一句話:

「唉,死了也好」。

引用來源:《陳儀全傳》——嚴如平、賀淵 著 / 人民出版社 / 2011-12 《湯恩伯傳》蘭洋 著 / 中國文史出版社 / 2020-01《毛森傳奇》——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引用來源:《陳儀全傳》——嚴如平、賀淵 著 / 人民出版社 / 2011-12 《湯恩伯傳》蘭洋 著 / 中國文史出版社 / 2020-01《毛森傳奇》——山東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14478536f06f4af1ffb0f9da07f6a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