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可以降尿酸嗎?醫生:這4物或是降尿酸「高手」,建議常吃

2022-06-09     搬磚大師

原標題:苦瓜可以降尿酸嗎?醫生:這4物或是降尿酸「高手」,建議常吃

導語:也許一些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對三高疾病感到非常擔憂,因為在他們看來,如果自己遭受到了三高問題的困擾,這會對自己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脅。

常見的三高疾病可能與心血管系統有很大關係。衰老後,心血管功能慢慢惡化。三高病確實容易困擾。然而,除了三高疾病,第四高疾病也出現了,這是越來越常見的,即高尿酸。

我想知道你是否了解高尿酸血症。高尿酸血症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病,與嘌呤類物質過量密切相關。

我們體內的嘌呤主要有兩種來源。首先,人體會主動產生嘌呤成分。其次,如果我們不注意飲食,經常吃高嘌呤的食物也會導致嘌呤的增加。此時,它可能會促進尿酸的增加。

高濃度的尿酸容易形成尿酸鹽晶體。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小顆粒可能會在人體關節中沉澱並誘發痛風。如果你對高尿酸知之甚少,你應該熟悉痛風,尤其是那些有過痛風經歷的人。痛風發作時,人們會感到不安。

在生活中,一些高尿酸患者也可能通過調整飲食來降低尿酸。有些人聽說吃苦瓜可以降低尿酸。這種說法有依據嗎?

01

苦瓜可以降尿酸嗎?

苦瓜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蔬菜。它的營養價值仍然相對較高。夏天也是苦瓜的生長季節,它有解毒的作用。

雖然它的味道很苦,但你可以用熱水燙一下。此時,苦味會減少。那麼,苦瓜有降低尿酸的作用嗎?

吃苦瓜不能降低尿酸。目前,還沒有臨床研究證明苦瓜可以降低尿酸。嚴格來說,無論哪種食物對降低尿酸沒有影響,都可以減少高尿酸食物的攝入,幫助控制尿酸。

02

醫生:這4物或是降尿酸「高手」,建議常吃

1.冬瓜

說到冬瓜,你可能會認為吃冬瓜可以利尿。的確,吃冬瓜可以利尿。作為一種嘌呤含量低的蔬菜,吃冬瓜可以促進排尿。

吃冬瓜時,能不斷將尿液排出體內,避免尿酸濃度升高,達到良好調節身體的目的。

2.牛奶和乳製品

幾項研究表明,攝入牛奶或乳製品可以有效地保護身體免受痛風或降低發病率。那些因牛奶過敏而拒絕牛奶或奶製品的人患痛風和高尿酸血症的風險顯著增加。

美國國立衛生與營養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and nutrition)2005年至2006年的研究數據顯示,牛奶過敏者的平均血清尿酸水平高於非牛奶過敏者,且兩組之間存在顯著差異。

對牛奶過敏的人患高尿酸血症的風險明顯高於對牛奶不過敏的人

3.西紅柿

番茄是一種既可以作為水果也可以作為蔬菜食用的食物。它可以被男性、女性、老年人和年輕人食用,並能起到滋補作用。

高尿酸患者適當食用西紅柿可以有效增強血管彈性,減少尿酸在血液和關節中的沉積,改善患者病情,降低痛風發生率。

4.櫻桃

櫻桃的價格相對昂貴,但其營養價值也相對較高。如果你經常吃櫻桃,你可以補充體內的鐵元素,促進血紅蛋白的再生。

補中益氣,祛風除濕,減少腎小管對尿酸的再吸收。因此,高尿酸患者可以多吃這種水果。

03

高尿酸患者應當減少一下這些食物的攝入

1.動物內臟

其實大多數的動物內臟都屬於高嘌呤食物,尤其是鵝肝,豬肝,鴨肝,雞肝,豬心雞心等嘌呤含量極高,因此高尿酸患者在生活中應當儘量少碰,一旦不小心食用,可能會導致尿酸含量迅速上升,很有可能會誘發痛風的風險。

2.海鮮、貝殼類食物

像這些海鮮類的食物也是富含嘌呤的,高尿酸人群在生活中應當禁止攝入大量的嘌呤成分,如果長期攝入會導致體內尿酸含量迅速上升,同時一些淡水的魚類、蝦類嘌呤含量也是極高的,高尿酸人群儘量遠離。

3.脂肪食物

對於高尿酸患者,在生活中應當減少油膩食物的攝入,如果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脂肪成分,這種食物也屬於高嘌呤食物,食用過多很容易引起尿酸迅速上升,因此對於高尿酸患者在生活中應當養成合理膳食的習慣,減少油膩食物的攝入,多吃一些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從而穩定體內尿酸含量。

4.油炸食品

經過高溫油炸過的食物,也是不建議高尿酸人群使用的,如果長期飲用大量油膩的食物,會導致人體過度肥胖,從而增加出現痛風的風險。

5.火鍋湯、長期熬煮的湯類

在吃火鍋時高尿酸人群就算不吃肉類和海鮮類,但經過各種肉類、海鮮類的火鍋湯裡面也會含有大量的嘌呤,長時間的熬煮,嘌呤含量會大大升高,因此火鍋湯是不建議高尿酸患者飲用的,同時一些湯類食物,只要經過長時間的熬制,就會導致嘌呤含量升高,高尿酸患者應當少喝長期熬制的湯類。

6.啤酒

雖然啤酒的酒精濃度降低,但是也是高尿酸人群禁止飲用的飲品,啤酒的原材料是麥芽,甘麥芽中含有一定的核酸核酸在發酵過程中會經過酶的作用分解為嘌呤物質,大量飲用會升高人體的尿酸水平,嚴重危害身體健康。

結語:

高尿酸血症患者應注意飲食,減少垃圾食品攝入,適當運動,增強免疫力和抵抗力,可有效預防高尿酸血症或痛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5102c433cca9ac779a3e5d9e639c4e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