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忻鈺坤:拍著《熱搜》反「熱搜」

2023-12-07     影視獨舌

原標題:導演忻鈺坤:拍著《熱搜》反「熱搜」

2023年12月7日刊| 總第3442期

見到導演忻鈺坤,是在《熱搜》公映首周末後周一的晚上。

輾轉於各項緊張的映後宣傳工作中的忻鈺坤,比想像中更鬆弛,也更興奮。如果跟《心迷宮》和《暴裂無聲》時期的他相比,甚至顯得要更輕盈、精幹一些。

他的個人狀態與《熱搜》帶給觀眾的基本印象也是一致的。

忻鈺坤(攝影/鄧雅萌)

相比《心迷宮》的敘事遊戲,《暴裂無聲》凝滯鏡頭下的暴力和惡,《熱搜》算得上一部手法熟稔的類型片。它瞄準了「網絡暴力」這個社會議題,對輿論傳播過程有著奇觀性的視覺呈現,故事推進節奏乾脆明快,人物情感飽滿極致,在敘事結構上適度融入了插敘和反轉,結局不乏「爽感」。

放到當下的創作風潮中,它可以歸到票房取向鮮明的社會問題片一掛。

但再仔細考量,「熱搜」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網際網路詞彙,又實在不是合適的商業片題材。怎麼化虛為實?怎麼把握邊界?怎麼塑造輿論戰的黑白雙方?怎麼暗示網絡暴力和現實暴力之間的連續性?

這些問題的答案,在類型程式里都找不到。

另外,不再藏在鄉土語境下隱喻地與現實對話,而是直接與都市生活中的社會問題短兵相接,這對於忻鈺坤來說也是一次新的挑戰。

怎麼把「熱搜」背後錯綜的勢力較量變成《熱搜》?在與影視獨舌的對話中,忻鈺坤坦露了他挑戰這個題材的動因,也詳聊了把抽象議題變成「上鏡頭」的故事的處理手段。

自媒體斗惡龍,這不矛盾

看《熱搜》,在震撼於網絡輿情之暗流涌動、因果倒置之外,有兩重疑問始終盤旋在不少觀眾心頭:一是,為什麼是自媒體人成為了屠龍鬥士;二是,為什麼司法力量沒有儘早介入對惡的懲治中來。

在忻鈺坤看來,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連起來,正是《熱搜》這個故事存在的根基。

「網絡輿論什麼時候會出現?一般來說,如果是浮出水面的重大社會事件,很快司法系統就會介入,一旦到了這個階段,就沒有所謂輿論了。只有這個惡足夠大,大到能把真相一直按在水面之下,那這時候才有輿論發酵的空間。」

《熱搜》的主人公陳妙自媒體人的身份,恰恰正符合當下網絡輿論的生成機制:

「在網絡輿論中,自媒體正是最活躍的那部分人。他們傳播的信息,能很大程度上影響輿論走向。一個社會事情發生了,但比如說證據不足,官方沒有辦法介入的時候,官方媒體也是介入不了的。這時候,自媒體人有點像江湖遊俠了,他們掌握了輿論這把劍,而這把劍可能刺向任何一方。」

同時,自媒體人亦正亦邪的本性,也有利於戲劇性的發揮。「如果陳妙出場就是個絕對正義的形象,故事的確定性就會過多。」

網絡輿論的複雜成因和背後的真相,是忻鈺坤一直感興趣的題材。現實生活中,他追熱搜的的切身體驗就是反轉要素過多,有很多人造「真相」的干擾。

「當然,作為吃瓜群眾,我們可能根本沒耐心等到最後的真相,只是參與評論兩句然後就去追下個熱點了。那被消失的真相怎麼辦?被『人造真相』傷害到的人怎麼辦?所以《熱搜》的創作初衷不是去神話熱搜,而是對熱搜的反思。我們想花兩個小時,把一個網絡輿論事件垂直地講透了,把真相背後的勢力交織給講透了。」

在創作過程中,忻鈺坤之前一些沒能實現的創作景願也慢慢融入到影片中。比如,寫媒體人的故事,拍社會中對未成年女性的系統性傷害,以及記錄女性群體正在發生的變化和力量迸發的瞬間。

「寫媒體人,尤其像陳妙這樣的媒體人有很大難度。她得有稜角鮮明的一面,讓她在合適的時機能夠對權勢發起挑戰。但拍一個正義的人干一件正義的事兒,這就太順了。我們的創作理念是能夠戰勝惡龍的不是勇士,只有惡龍才能戰勝惡龍。」

所以,在《熱搜》中,忻鈺坤把陳妙拍成了有瑕疵的人。她有自己的『招兒』,懂得流量為王的遊戲規則。這讓她最初被利用,成為了「小穗之死」悲劇中的工具人。但這個技能,在後半程她嘗試讓真相抵達大眾時,又幫到了她。

陳妙的白衣騎士小隊,在《熱搜》的對抗敘事中發揮了強大的戲劇功能。這一群自媒體人有的具有跟蹤調查能力,有的能快速梳理線索,有的能調動強大媒體資源,總之各有所長。

在忻鈺坤的理解中,除了承擔具體的戲劇功能,他們還代表了網絡輿情里因為不同身份、認知,產生的不同聲音。

有的人就單純為了正義而來,為了正義可能不惜一切代價。有的典型是為了受害者,只要受害者能得到妥善處理,所謂真相和正義可以後退一個優先級。還有的就是單純的理想主義,跟著領導陳妙來的,她要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在所有人中,陳妙最理解這個事情的危害之大和潛在受害者之多。但她也是最複雜,最難從內心理清頭緒的人。所以,一個受害人在關鍵時刻選擇不發聲的時候,她也沒有強制發布採訪視頻,這是她從一個女性身份出發的共情。」

輿論戰的「文戲武拍」

《熱搜》是個已知結局的故事。

觀眾在電影開篇20分鐘之後,就知道小穗之死的真正兇手——在當地權勢壓人的企業家王世民。怎麼在故事的底已經露出後,讓觀眾還有耐心看下去,這也是《熱搜》的一大創作難點。

「《搜索》肯定不是一個懸疑片。我們想講的是網絡輿論中,真相如何被不斷顛覆。真相在一開始就告訴你了,但它抵達不了大眾。我們就看兩撥人如何以真相為籌碼,來回較量。這才是我們的立意。一開始就決定了它不可能往大懸疑的方向走。」

捨棄了自己最擅長的懸疑設計和結構,忻鈺坤開始為《熱搜》尋找與題材適配的「看點」。

「其實,輿論對抗的方式是很抓人的。」我們都說「有圖有真相」,但事實上同一段視頻,因為動機不同、背景材料不同,可以被解釋成不同的「真相」。觀眾看到這些「招兒」的時候,能滿足一部分好奇心。

「另外,輿論戰是講博弈的,電影里只要有雙方對抗,就會有力量的變化,這也會是抓人的點。兩派對抗其實就是戰爭片,把戰爭放在辦公室里,其實就是商戰類型片。怎麼把聊天、開會拍出你爭我奪的感覺,《熱搜》其實是參考了商戰類型片。」

不過,輿論戰相比商戰過程更加虛擬,怎麼文戲武拍也是一大考驗。

「《熱搜》是個現實題材的電影,我們就先實拍螢幕上的內容。我們組織團隊寫了很多真實的短評,什麼時間點,在什麼環境下讓誰發什麼,都儘量還原。實拍也讓觀眾以參與者的視角代入故事。同時,我們還把鍵盤的聲音,在聲效的製作上做了一些改變,讓它聽上去像槍炮聲。手機按鍵的震動也通過低音的強化,想在影院實現跟觀眾心臟同頻的效果。另外還有快節奏的、調動情緒的音樂。」

通過這些「文戲武拍」的手法,《熱搜》在平平無奇的都市環境里營造出了一種強大的對抗張力。

到了最後,要凸顯輿論形成的海嘯般的力量時,就需要視效鏡頭的加持了。

「這時候,文字就在整個城市裡升騰起來,像牆一樣,把空間隔開,把人困在其中。」通過把無形的東西有形化,《熱搜》讓觀眾直接體驗到了輿論傳播過程的震撼。

《熱搜》中的對抗雙方,一邊是陳妙和她率領的白衣騎士小隊,另一邊就是資本大鱷王世民。王世民雖然最終只以警方通告上的照片的形式,在電影里露了一次臉,但始終以不寒而慄的氣勢籠罩全片。

忻鈺坤解釋道,一個資本大鱷每天跟一個媒體人一線battle,這不現實。未知的,才是最可怕的。

「陳妙在決定對抗的那一刻,就有一個目標——讓王世民站出來給張小穗道歉。這背後的邏輯就是,你只要道歉就是要承認了,承認了就一定會被法律制裁。我們最終讓他不是以一個老闆的狀態出現,而是以一個藍底通告上的照片出現,以這樣的方式被掛在了『熱搜』榜一上的話,也是一種爽感。」

是轉型,但不是第一次

《熱搜》2022年1月在廣州開機,忻鈺坤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完成了拍攝,充分利用南方冬天的陰霾和潮濕,講述了這個冷峻的故事。曝光片花之後,《熱搜》很快被業界定義為忻鈺坤的商業轉型之作,對這個定義忻鈺坤有不同的看法。

就成本量級來看,從《心迷宮》《暴裂無聲》到《熱搜》,市場對忻鈺坤執導電影的商業價值期待確實越來越高。但要說轉型,其實這三部電影的風格都不一樣。

忻鈺坤在拍攝現場(左一)

「我也猶豫過,要不要在《熱搜》里把觀眾對我熟知的那些所謂的特點、風格沿用過來。但這就會讓整個故事很割裂,糾纏不清。所以我就想,反正我的前兩部電影也不一樣,到了第三部,乾脆就部部不一樣吧。要說得,這次我嘗試去拍了一個更快速節奏的故事,要用什麼樣的方式呈現這種節奏,通過《熱搜》我積累到了經驗。失的話,或許就是那些對我已有的影片有認知、喜歡的觀眾,發現我這次拍的不是懸疑片了。我是不是就失去了這部分觀眾?也許。」

未來,忻鈺坤對轉型還有期待。

「有合適的契機,我還想嘗試強工業化的類型,比如科幻。當然,前提是找到一個特別好的故事。還有短劇,有的故事其實用劇的講述方式能展開一些,視角也不一樣。這相對於拍電影來說,又是不同的體驗。」

文/鐵皮小鼓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fcd93bbd1c3d1e71c3a59200bf9e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