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規格金融會議:確立「金融強國」目標,做好數字金融等五大篇章

2023-11-01     零壹財經

原標題:最高規格金融會議:確立「金融強國」目標,做好數字金融等五大篇章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 自1997年以來,我國已召開過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對後續的金融體系改革產生了重要影響。此次是 第六次全國性的金融工作會議,會議名稱由此前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改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

據梧桐樹智庫梳理,過去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情況如下: 1997年召開的第一次會議主題是整頓金融秩序、化解金融風險; 2002年召開的第二次會議延續了第一次會議的整體基調,不過在加入WTO的背景下,更加注重推動國有銀行改革、提升其在全球的競爭力; 2007年召開的第三次會議定調友好積極,設立中投,新增了「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強調外匯儲備管理」「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等內容; 2012年召開的第四次會議定調仍較為友好積極,重點放在引進民資和擴大金融開放; 2017年召開的第五次會議,由於宏觀大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強監管、嚴監管時代開啟。

總體來看,過去五次金融工作會議具有內在邏輯上的一致性。具體來看,始終把強化黨的領導放在第一位,延續著中央對金融系統的「漸進式」改革思路,主題和任務始終圍繞著服務實體經濟、推動金融體系改革、強化金融監管和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進行,始終聚焦重要問題、緊迫問題等。

那麼, 最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有哪些新提法和新變化?將對下一步的金融工作、金融改革方向、未來金融格局產生哪些影響?

01

會議規格高於前五次

中央金融委組建後首度召開

這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的規格高於過去五次會議,顯示了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重視。據新華社報道,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會議。

同時, 這也是中央金融委員會、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組建後,首次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凸顯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

根據今年3月印發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組建中央金融委員會。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負責金融穩定和發展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研究審議金融領域重大政策、重大問題等,作為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設立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作為中央金融委員會的辦事機構,列入黨中央機構序列。

不再保留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及其辦事機構。將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職責劃入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

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統一領導金融系統黨的工作,指導金融系統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等,作為黨中央派出機關,同中央金融委員會辦公室合署辦公。將中央和國家機關工作委員會的金融系統黨的建設職責劃入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

最新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指出, 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的作用,做好統籌協調把關。發揮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實屬地責任。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長、上海市經濟學會副會長連平表示,這意味著地方也要成立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強化地方黨委對金融工作的領導,壓實防範化解金融風險的屬地責任。

02

首次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本次會議首次提出「金融強國」建設目標。會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會議指出,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 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 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 主線,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鬥力為 重要支撐,以全面加強監管、防範化解風險為 重點,堅持穩中求進 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 底線,堅定不移走 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連平表示,金融強國建設是要加強我國在全球的話語權,這需要我國在金融上有實力、有手段、有工具。但我國金融現狀大而不強。存在很多業務、產品不能與外資機構競爭的情況。這就需要我國把金融的質量提升上去,做到既大又強,也為我國未來在國際事務中保護自己利益提供了重要的抓手。

連平表示,未來,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將進一步加強,這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可以預見的是,中國將從金融大國走向金融強國,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也將逐步建立起來。

中國銀行首席研究員宗良表示,此次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目標,可以說是把金融放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上。目前,我國正處於經濟金融發展的特殊階段,擁有全球最大的銀行體系,第二大保險、股票和債券市場,普惠金融走在世界前列,巨大的金融資源是我國推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但是現階段的問題是還不夠強,因此將建設金融強國作為現階段的發展目標意義重大。

宗良認為,要實現金融強國目標,需要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未來幾年如果能將這些目標落實,預計我國金融工作將會出現一個新的局面。

03

提供高質量服務:做好數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會議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

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

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位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

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要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

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

完善機構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嚴格中小金融機構准入標準和監管要求,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

強化市場規則,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促進長期資本形成。

健全法人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拓寬銀行資本金補充渠道,做好產融風險隔離。

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

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認為,做好五篇大文章是建設金融強國,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的具體方向和內容。科技金融主要是金融要支持科創企業,支持科技創新,與此前的「科創金融」相比,科技金融的不僅支持科創企業,也包括大的技術改造和創新。

連平則表示,本次會議重點部署了三個方面:首先,「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明確了今後幾年我國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各項政策措施不會大起大落,不會搞大水漫灌,將繼續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貨幣信貸總量適度、節奏平穩;貨幣政策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力度的穩定性;通過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精準施策以應對國內外多重衝擊與經濟波動。

其次,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位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這意味著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將繼續聚焦重點、合理適度、有進有退,未來仍將繼續加大對重點領域與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

再次,金融要支持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的實施,尤其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領域,對科技創新及其成果轉化、中西部基建、新能源產業鏈、農業現代化等的發展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此外,金融業自身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重點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等五個領域。

04

重中之重:全面加強金融監管

會議指出, 要清醒看到,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金融系統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胸懷「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

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格執法、敢於亮劍,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

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

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規範金融市場發行和交易行為,合理引導預期,防範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遞共振。加強外匯市場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要把握好權和責的關係,健全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把握好快和穩的關係,在穩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時度效,紮實穩妥化解風險,堅決懲治違法犯罪和腐敗行為,嚴防道德風險;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

連平認為,未來幾年,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將成為我國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將有助於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一個健康、穩定的金融環境。

(綜合自新浪新聞、經濟觀察網、梧桐樹智庫等)

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全文: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強、趙樂際、王滬寧、蔡奇、丁薛祥、李希出席會議。

習近平在重要講話中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金融工作,分析金融高質量發展面臨的形勢,部署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金融工作。李強對做好金融工作作了具體部署。

會議強調,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全面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制,優化金融服務,防範化解風險,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推動我國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提供有力支撐。

會議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下,金融系統有力支撐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黨中央把馬克思主義金融理論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努力把握新時代金融發展規律,持續推進我國金融事業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奮力開拓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強調必須堅持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堅持把金融服務實體經濟作為根本宗旨,堅持把防控風險作為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堅持在市場化法治化軌道上推進金融創新發展,堅持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統籌金融開放和安全,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這些實踐成果、理論成果來之不易。同時要清醒看到,金融領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有的還很突出,經濟金融風險隱患仍然較多,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不高,金融亂象和腐敗問題屢禁不止,金融監管和治理能力薄弱。金融系統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胸懷「國之大者」,強化使命擔當,下決心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以金融高質量發展助力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

會議強調,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金融工作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以加快建設金融強國為目標,以推進金融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金融隊伍的純潔性、專業性、戰鬥力為重要支撐,以全面加強監管、防範化解風險為重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金融體系,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需求,不斷開創新時代金融工作新局面。

會議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金融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高質量服務。要著力營造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切實加強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優質金融服務。始終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更加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調節,充實貨幣政策工具箱。優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促進科技創新、先進位造、綠色發展和中小微企業,大力支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確保國家糧食和能源安全等。盤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

要著力打造現代金融機構和市場體系,疏通資金進入實體經濟的渠道。優化融資結構,更好發揮資本市場樞紐功能,推動股票發行註冊制走深走實,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大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培育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促進債券市場高質量發展。完善機構定位,支持國有大型金融機構做優做強,當好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軍和維護金融穩定的壓艙石,嚴格中小金融機構准入標準和監管要求,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定位,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強化市場規則,打造規則統一、監管協同的金融市場,促進長期資本形成。健全法人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拓寬銀行資本金補充渠道,做好產融風險隔離。要著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會議強調,要全面加強金融監管,有效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切實提高金融監管有效性,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面強化機構監管、行為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消除監管空白和盲區,嚴格執法、敢於亮劍,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及時處置中小金融機構風險。建立防範化解地方債務風險長效機制,建立同高質量發展相適應的政府債務管理機制,優化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結構。促進金融與房地產良性循環,健全房地產企業主體監管制度和資金監管,完善房地產金融宏觀審慎管理,一視同仁滿足不同所有制房地產企業合理融資需求,因城施策用好政策工具箱,更好支持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維護金融市場穩健運行,規範金融市場發行和交易行為,合理引導預期,防範風險跨區域、跨市場、跨境傳遞共振。加強外匯市場管理,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防範化解金融風險,要把握好權和責的關係,健全權責一致、激勵約束相容的風險處置責任機制;把握好快和穩的關係,在穩定大局的前提下把握時度效,紮實穩妥化解風險,堅決懲治違法犯罪和腐敗行為,嚴防道德風險;對風險早識別、早預警、早暴露、早處置,健全具有硬約束的金融風險早期糾正機制。

會議指出,加強黨中央對金融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證。要完善黨領導金融工作的體制機制,發揮好中央金融委員會的作用,做好統籌協調把關。發揮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員會的作用,切實加強金融系統黨的建設。發揮好地方黨委金融委員會和金融工委的作用,落實屬地責任。要堅持政治過硬、能力過硬、作風過硬標準,鍛造忠誠乾淨擔當的高素質專業化金融幹部人才隊伍。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要加強金融法治建設,及時推進金融重點領域和新興領域立法,為金融業發展保駕護航。

會議強調,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科學回答了金融事業發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關於金融問題的重要創新成果,為新時代新征程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各地區各部門要深入學習領會、自覺貫徹落實。要完善金融宏觀調控,準確把握貨幣信貸供需規律和新特點,加強貨幣供應總量和結構雙重調節。加強優質金融服務,擴大金融高水平開放,服務好「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健全金融監管機制,建立健全監管責任落實和問責制度,有效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金融風險。著力做好當前金融領域重點工作,加大政策實施和工作推進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融資成本持續下降,活躍資本市場,更好支持擴大內需,促進穩外貿穩外資,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新市場的金融支持,加快培育新動能新優勢。

會議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特別是金融系統要進一步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全面加強黨對金融工作的領導,紮實做好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化解金融風險、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等重點工作,加快建設金融強國,抓好會議精神宣傳貫徹,加強金融幹部人才隊伍建設,確保工作部署落實落地。

何立峰作總結講話。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北京市、遼寧省、湖北省、四川省負責同志作交流發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全國人大常委會有關領導同志,國務委員,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有關領導同志出席會議。

中央金融委員會委員,各省區市和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有關人民團體、中央軍委機關有關部門,中央管理的金融機構、部分企業主要負責同志等參加會議。

(註:中央金融工作會議附件全文來源於新華社)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f8eb6f640721f312dc9b8c34b1df7c8.html


新基建下的蛋

2024-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