遲到4年,《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反而更入時了

2023-07-26     影視獨舌

原標題:遲到4年,《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反而更入時了

2023年7月26日刊| 總第3308期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在CCTV-8和騰訊視頻、愛奇藝播出近半,南京莫家四兒女中的老三莫桑梓(呂星辰 飾),也來到了遼闊的內蒙古草原。

這是莫家第三個「下鄉」到內蒙古的知識青年了。

與神秘失蹤的大哥莫志鄉、坐火車夜至草原的二哥莫成名(李泓良 飾)不同,被軍用卡車送到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的莫桑梓,剛下車就經歷了震撼一幕。她和同行的知青們,先是被送進了昏暗的地下工事中,就在眾人開始猜疑竊語時,工事巨大且厚重的鐵門拉開了——白雲、藍天和無邊無際的草原,就這麼涌了進來。

用這個場面,來詮釋《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主題,再合適不過了。

來自擁狹逼仄城市的年輕人,在時代浪潮下湧向邊疆。來的時候,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心境和目標。但一進入遼闊天地後就會發現,草原溫柔的包裹力和湯湯河流的滋養力,讓人難以抗拒。

草原不是烏托邦,但的確有神奇的治癒力。它能稀釋心靈苦難,包容自由成長,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命運。這是康洪雷導演想在《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裡》,為自己的故鄉草原獻上的讚歌。只不過,把故事放在了上世紀70年代的特殊歷史背景中。

遲到4年再與觀眾見面,《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在刻畫時代風霜上的筆墨稍有所刪減,但自然環境包容個體、形塑人的性格和命運的主題,並沒被削弱。

正是這重表達,讓這部劇有了當下性和入時感。

城市裝不下的,草原能包容

莫家六口,是城市裡裝不下的人。

看《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的開篇,最強烈的感受便是這點。

偌大的南京城,莫家六口蝸居在目測不超過10平米的老房中。在這個蝸居中,高知出身的莫家父母或許還能在一方小書桌上,短暫安放精神世界。但對剩下的三個兒女,這蝸居就像個牢籠——這裡裝不下莫成名的大提琴聲,裝不下莫桑梓的愛美之心,也裝不下莫青山(韓昊霖 飾)的玩耍天性。

莫家六口的逼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特殊時期的成分論導致。因為出身問題,莫家父母失去了施展才華的機會,兒女們的成長路徑也被堵死,就業、升學、參軍都機會渺茫,甚至「下鄉」都比別人難上幾倍。

理想無法施展,生存被卡脖子,這些城市裝不下的年輕人不可能不苦悶。對於莫成名來說,除了成長無路,父母的冷淡、軟弱和格格不入又讓他的痛苦更進一層。他不僅是這個城市裝不下的人,也是這個家庭裝不下的人。這樣的境遇下,他得到了去內蒙古當知青的機會。逃離,或者說把自己像垃圾一樣拋出原生家庭,是這個人物的起點。

一個沉默、不合群且自暴自棄的青年,來到內蒙古草原上,會遇到什麼?

《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里的草原不是烏托邦。它苦寒、偏遠,在莫成名和同行知青到的第一晚,就給了他們下馬威。因為要騎馬到知青點,這群第一次騎馬的小伙子,都被顛散了架。在後續冬季打井時,因為暴風雪突襲,莫成名還差點丟了性命。

但它又因為遼闊而自帶包容。

草原上有不用睡上下鋪的蒙古包和任人馳騁的原野,原本拘束在窄小閣樓的身體在這舒展開了;這裡還有額吉的愛,斯琴高娃飾演的只會說蒙語的老媽媽,本就收養了幾個內地孤兒,對來到家裡的知青大小伙子更是當兒子看待;這裡還有成群的羊、連片的牛、熱情的烏蘭牧騎,當然也少不了大隊里照顧知青的酒和羊肉……

最重要的是,這裡還有共同成長的同志情誼。

知青點裡有覺悟高、善做思想工作且知行合一的寧安(花騉 飾),有多才多藝、生性喜樂的周偉(梁植 飾),還有四肢發達、性格率直的邵小剛(楊鈞丞 飾)。在這樣的集體中,莫成名慢慢從「全世界都欠我的」的消極狀態走了出來。尤其在寧安的引領下,他開始意識到,一種相信什麼的生活,才是熱烈、昂揚,值得過的。

原本城市裡裝不下的人,在草原上開始恣意成長。儘管是特殊年代,但這裡沒有一顆紅心修地球的人定勝天,反而是環境對人的再造占了上風。

草原上的那一群人

康洪雷導演的作品,咬合緊密、個性鮮活的群像塑造,是突出特點。《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也不例外。劇中內蒙古草原的地域風貌,除體現在天高地闊、牛羊成群上,還體現在草原人辦草原事上。

塗們老師飾演的仁勤大叔,是草原上威望頂高的老牧民。他在劇中戲份不算多,但就憑「誘捕瘋狼」「三嫁外甥女杭拉」「監督知青打井」幾段戲,就把一個草原老舅的形象立得板板正正。

他有豐富經驗和大智慧,「誘捕瘋狼「一段戲裡,從戰略到戰術布置,從利弊分析到對草原狼的心理揣測,靈活機動、表達清晰。他又有愛喝酒、心腸軟的毛病,這樣才出現了把外甥女杭拉,酒後許給了三家求親人的荒唐事。

但他最重要的為人準則,還是重情義講承諾。監督知青打井時,他本來只為掙雙份公分而來,不看好打井出水的可能性。但在寧安因為求出水心切,在井下犧牲後,仁勤大叔不僅主動擔責,還與莫成名一起繼承寧安遺志,為大隊連續打了多年的井。

在以往的國產劇中,還從來沒有哪個蒙古族大叔的形象,能像仁勤這樣有味道又有意思。

斯琴高娃飾演的額吉,更是演出了蒙古族老母親難以言傳的母性力量。

她每天圍著蒙古包轉,疼著孩子、愛著孩子,做最好吃的飯菜,裁最暖和的衣帽給他們;她還理解孩子、支持孩子,在寧安堅持冬季打井的時候,她就去幫忙拾化凍土的牛糞,當莫成名因寧安的犧牲在醫院精神奔潰時,也是她趕走了現場的記者;她付出不求回報,想念孩子的時候,只是嘴上說說,從不願打擾他們工作讓他們常回來看看;她還有著開朗樂觀的性格,收到知青們送的小禮物像老花鏡、收音機,自己就樂得像個小孩。

如果說「大地母親」可以具象化為一個角色,《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里的額吉就是它的化身。

另外,還有烏蘭牧騎里達西(斯力更 飾)、杭拉(德姬 飾)、托婭(塔娜花日 飾)之間,看著讓人「上頭」的三角戀。明明是本「她愛他,他愛她」的糊塗帳,但放到他們三人之間,就那麼地光明磊落。想要的就說出口,想念了就唱出聲,不愛的就拒絕,有機會就爭取。

如果說,草原上的人有什麼共性,那就是心口如一的純粹。仁勤大叔是,額吉是,達西、杭拉和托婭也是。

療愈「城市病」

身為一個南方長大、北方求學、工作的城市孩子,看《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時常有一種代入感。

雖然特殊年代,已經是父輩的經歷了,但在城市生活中,類似莫成名的束縛感我們也不陌生。時代不同,如今讓城市生活緊繃的可能是有限的資源、機會,讓人疲憊的消費主義,望不到頭的「內卷」和競爭中的「內耗」……

不過,無論何種束縛,都一定在某種程度上撕扯了肉體和靈魂。否則類似「城市裝不下肉身,家鄉寄放不了靈魂」的話,也不會成為如今社交媒體的熱言熱語。

看《父親的草原母親的河》,當然要解碼其中的年代風霜,感知其中的民族史詩,了解它刻繪的烏蘭牧騎的發展史。

但也不要忘了分一些注意力給這些片段:那是莫桑梓看到藍天、白雲和無垠草原時的驚奇心,是莫成名和知青們喝大酒後在草原攜行的自由感,是達西一言不合就衝著落日、河流、草場唱歌的歡暢……

小小的城市,大大的鄉野。想想被草原、河流、山川溫柔包裹的感受,如果看見、感受和驚奇,可以沖淡那一代人的心靈苦難,那會不會也是療愈當下「城市病」的良方?

文/鐵皮小鼓

家人們,請給影視獨舌標星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d38909e47cd6fde64335577c2335cc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