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注重養生食補,對於動物的內臟也是情有獨鍾,最常見的就是用豬肝補血養肝,對於豬肝的食用方法也有很多,入湯、火鍋、滷製等等,在南方地區可能食用的更為廣泛,尤其是女性對於豬肝補血的說法更為認可。
現代研究也發現豬肝是補血養肝食物,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肝糖、肝素、維生素等,可以調節、改善貧血病人造血系統的生理功能,有助於防止缺鐵性貧血和佝僂病。然而,也有不少人不太喜歡豬肝的味道、認為豬肝的膽固醇過高,甚至認為動物內臟有毒素或者重金屬的殘留,因此避之不及,那麼究竟吃豬肝的好處大於坏處、還是應該儘量避免食用呢?
今天我就跟大家一起了解豬肝的營養成分、好處,一次跟大家搞清楚是否豬肝有膽固醇過高和毒素殘留的疑慮。
豬肝的營養價值如何?能夠養肝補血嗎?
豬肝的營養價值是比較高的,除了是傳統優秀的補血食材之外,還具有十分豐富的微量元素。根據膳食營養素攝取量標準來看,豬肝的營養成分是比較突出的(以每100克為單位計算):
維生素A:豬肝含維生素A 達3661微克,是建議攝取量的12倍。維生素A有助於視力、免疫系統與生殖外,也可以保護心臟與腎臟。
維生素B2:又稱核黃素。維生素 B2 是細胞發育與維持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種營養素,另外,它也在食物轉化為能量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豬肝的維生素B2 比每日建議攝取量高出1.7倍。
維生素B12:豬肝的維生素B12遠超出每日標準將近13倍,而維生素B12有助於形成紅血球與DNA,幫助改善貧血,對於健康大腦功能的維持也很重要。
鐵:我們都聽過「吃鐵補血」的說法,而補充鐵質的確能有效改善缺鐵性貧血,對於女性來說,由於經期會增加失血量,豬肝湯或是其他含鐵量高的食物,可以減少貧血的狀況。一般成年女性每日建議鐵攝取量為15毫克,而100克豬肝則能提供近10毫克的鐵。
從以上的情況來說,豬肝確實有傳統的補血功能,至於養肝,因為中醫認為肝臟有藏血功能,補血其實也就有養肝的功效,再加上豬肝富含維生素,能夠幫助改善肝臟受損的情況,也是養肝的證明。
豬肝一般不會增重,低熱量高蛋白幫助減肥
說到健身的人的飲食菜單里,絕對少不了雞胸肉,因為其脂肪及熱量低,卻含有較高的蛋白質,成了增肌減脂的首選食物。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豬肝的熱量其實跟雞胸肉差不多,100克約120-130卡左右,再加上每 100克豬肝就有20克左右的蛋白質,如果你有減肥的需求,不妨考慮將豬肝加入你的減重菜單。
另外,在減肥的時候,因為需要降低熱量的攝取,容易造成部分營養攝取不足,但是你只要吃不到50克的豬肝,維生素 A、B、B12 每日攝取量就能達標甚至超過。
另外,根據有關營養學的論文研究指出,攝取高營養價值的食物,可以有效降低人體的飢餓感,即便其含有的熱量較低。因此別在肚子餓的時候,吃一些高熱量、低營養的零食充飢,體重恐怕只會不降反升,得不償失。
豬肝膽固醇會太高嗎?
2015年以前的美國飲食指南建議,每天不要攝取超過300毫克的膽固醇,然而每 100克豬肝就含288毫克的膽固醇,豬肝吃還是不吃?究竟該怎麼辦?
膽固醇含量偏高是許多人對動物內臟的顧慮,因為長時間以來,我們都有膽固醇太高會導致心臟病,容易讓血管堵塞的觀念存在,但根據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研究顯示,膽固醇並不會增加冠狀動脈心臟病的患病風險。
事實上,膽固醇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素之一,不過其中有僅有2-3成來自食物本身所含的膽固醇,也稱為「膳食膽固醇」,而大部分則是人體自行合成的「內源性膽固醇」。
比起膳食膽固醇,我們可能更要小心飽和脂肪的攝取,已有眾多研究指出飽和脂肪與心血管疾病的高度關聯性,而美國也於最新的飲食指南中,將每日建議攝取 300毫克膽固醇的限制移除。
不過沒有限制,並不代表可以「吃得沒有節制」,內臟中一般也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因此仍需控制攝取量。如果有心血管問題的患者,平時食用豬肝有一個控制量的話,而且沒有其他異常現象,那麼可以儘量保持原有的飲食平衡,只要營養均衡,沒必要專門吃豬肝,當然偶爾滿足一下口腹之慾也是沒問題的,但要控制一下總量。
豬肝中含有較多毒素嗎?這2種人群,豬肝少吃為妙
雖然豬肝的營養豐富,但是2大人群應該特別注意食用豬肝的問題:
1、孕婦
過量的維生素A會造成胎兒發育異常,由於豬肝的維生素A含量特別豐富,因此有些人會建議孕婦少吃豬肝,不過正常飲食中包含少許豬肝,其實並不至於過量。但對於孕婦來說,仍不適合作為懷孕期間的飲食選擇,每日食用量建議為30克以內。
另外,由於肝臟仍是主要處理與代謝生物體內毒素的器官,可能包含一些代謝毒素和重金屬,建議購買正規廠家有檢疫標識的豬肝,小店裡的豬肝還是儘量避免,這樣才能減少吃到有毒素或重金屬殘留的豬肝。
2、痛風患者
動物類內臟都含較高的嘌呤,豬肝也是如此。嘌呤通常會經人體的肝臟代謝後,轉化成尿酸,再自腎臟轉換成尿液並排出體外;但痛風患者體內由於尿酸含量過高,導致尿酸堆積在關節處而引發痛風,如果此時再進食高嘌呤的豬肝,可能造成急性或加劇痛風症狀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