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肥良。
上個禮拜,我剛寫了抖音和微信在試水外賣業務的消息。
正當我還在想美團要怎麼反擊的時候,突然就收到了一條消息:
據香港媒體消息,美團要在香港推出外賣服務。
招聘資料顯示,美團已在多個渠道投放招聘廣告,近日正式開啟騎手招募。
那要招新,薪資自然是繞不去的一個話題。
讓我們看看香港的美團騎手,工資有多少。
在介紹之前,我們要知道一個冷知識:
不同於咱們的騎手大多開電動車送餐,香港的外賣騎手,根據交通工具的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四小類:
步行的外賣員,被稱為「步兵」;
而開車的外賣員,被稱為「騎兵」。
而根據車種類不同也分為單車手、電單車手以及私家車司機。
而美團這次要招聘的,就是步兵和電單車手:
收入方面,美團稱外賣員的收入由「配送服務費」+「活動獎勵」+「組別獎勵」組成。
除了上述收入組成外,新入職的外賣員還有機會獲得額外2,500港幣的獎勵。
有香港媒體做過統計:
以行業標準一小時內送遞約兩單計,假設外賣員當月做滿500單且獲得所有獎賞,步兵收入可超過兩萬,車手收入最高可達3.5萬元。
以此計算,新人期間每張訂單平均收入將高出同業近兩成。
當然了,作為新入局的玩家,美團一開始讓利於騎手,是可以預見的。
至於一家獨大之後要怎麼調整嘛,我只能說懂的都懂嘿嘿。
在我看來,面對來勢洶洶的抖音,美團選擇避其鋒芒,開拓新市場是可以理解的。
畢竟香港在經歷疫情過後,外賣市場得到了極大的增長。
原本不做外賣的老店也推出外賣套餐:
五星級酒店也不例外,這在之前都是沒法想像的,一切都是為了生存:
當時,據香港三大外賣平台之一的UberEats(現在寄了)負責人透露:
疫情開始後,住宅區的訂單數量漲了50%。
另外,據外賣平台Deliveroo的數據顯示:
當時每個星期,都會收到1000多份做外賣員的申請,數量呈雙倍上升。
疫情讓許多香港人的工作受到影響,為了生存,不少人也加入了浩浩蕩蕩的外賣大軍之中。
其中也不乏TVB的一些演員,比如敖嘉年,相信看港劇的小夥伴對他並不陌生。
(雖然他只是參加節目體驗而已)
因此,日漸擴大的外賣市場,無疑給了美團信心。
它們也早在去年,就開始招聘工作地點在香港的職位:
去年的10月,更是有小紅書網友在香港街頭看到了熟悉的那一抹黃,驚呼:美團真的來了嗎?
這一切的細節,都為如今美團外賣進軍香港埋下了伏筆。
那有的小夥伴就要說了:
餓了麼不在香港,那美團豈不是為所欲為?
這個答案可不一定。
雖然餓了麼不在,但是香港外賣市場的競爭依然是相當激烈。
前面的括號我也提到:
曾經在其他國家大殺四方的UberEats,在香港也因為競爭不過其他平台而宣布終止運營:
目前,香港的外賣市場呈現「雙雄爭霸」的形勢,主要有兩大外賣平台,Foodpanda和Deliveroo。
截至2022年6月,Foodpanda的市場占有率為63%;Deliveroo則為37%。
他們也是干倒了一眾外賣平台,才存活下來的。
這種情況,就像極了美團VS餓了麼。
顯然,能攜手壟斷香港外賣市場,這兩位也不是什麼善茬。
就拿工資來說,你以為美團開最高3.5w的工資很高嗎?
早在去年,就有Foodpanda的外賣小哥,一個月狂賺6.6萬港幣,震驚無數港人:
另一方面,美團在進入香港後,除了要面臨激烈的競爭,還要接受香港有關部門的監管。
就拿上面的香港外賣兩巨頭為例:
去年1月份,兩個app都被香港的競委會調查。
競委會懷疑這倆app是否對合作餐廳施加不公平的交易條件。
所謂「不公平的交易條件」,包括是否利用協議條款誘使餐廳與其獨家合作,或者阻礙餐廳與競爭對手合作等。
這一套是不是似曾相識?
沒錯,美團也曾經這麼干過:
顯然,美團玩「壟斷」這一套,在香港未必行得通。
這無疑也為美團在香港的發展蒙上了一層不確定性。
當然了,美團並非毫無優勢可言,除了財大氣粗以外,其算法也是它的「王牌」。
目前香港部分外賣平台的算法不算特別好,在繁忙時段會出現無法調配騎手,以及無法規劃送餐最佳路線的問題。
在這一點上,美團還是做得比較OK的。
假如美團在香港取得成功,這也會為它們進軍國外外賣市場提供了豐富的經驗。
這一點早在前幾年,美團的高層就有所提及。
因此進軍香港,對美團來說是一招險棋,但也是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總的來說,在物價和人力成本都高昂的香港,美團能否順利「攻城略地」,還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
當然了美團能不能取得成功,跟我也沒什麼關係,我只是要看到血流成河。
所以千萬不要給我面子。
直接互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