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一個小縣令,被南詔俘虜卻成了暴力宰相,其後代一百年後稱帝

2023-03-05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朝一個小縣令,被南詔俘虜卻成了暴力宰相,其後代一百年後稱帝

唐玄宗天寶九年(750年),地處西南邊陲的南詔國發生了一件大事,國王「蒙閣羅鳳」率兵攻陷了雲南府,並殺害了太守張虔陀。

這件事的起因純屬張虔陀欺人太甚。

南詔原本是雲南「六詔」之一,在朝廷的支持下它兼并了其它五詔,並被冊封為世襲罔替的諸侯國。

不過在張虔陀眼中,國王就是個暴發戶,你「王富貴」再牛叉,還不得聽村長的?所以他一向不把閣羅鳳放在眼裡。

按照唐朝法律規定,閣羅鳳要定期攜帶妻子兒女去拜見張虔陀。張虔陀也不知道哪來的「鬼力」,居然將閣羅鳳的老婆、女兒都弄到他的床上了。

為了富貴,閣羅鳳只好忍氣吞聲種草。但張虔陀似乎還不滿意,手又伸進人家錢袋子,索要不止。

閣羅鳳很有意思,老婆能忍、女兒能忍,就是錢不能忍,於是他很硬氣地一次又一次捂緊口袋,哪怕被張虔陀罵得狗血噴頭也絕不鬆手。

終於有一天,閣羅鳳決定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於是便發兵偷襲了張虔陀。

這件事引發了唐玄宗末年的「天寶之戰」,並改變了一個小人物的命運。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藩王殺害朝廷地方長官等同於謀反,於是唐玄宗震怒,第二年,劍南節度使「鮮於仲通」率大軍殺奔雲南。

閣羅鳳見勢不妙,趕緊向朝廷求和,同時又派人向吐蕃求援。

求和?你當自己是誰?除了投降你別無它路!鮮於仲通一聲怒吼,對南詔國發起了猛攻。

早就對雲南垂涎三尺的吐蕃喜出望外,立刻冊封閣羅鳳為「贊普鍾」(贊普的弟弟),並派兵增援南詔。

鮮於仲通來得氣勢洶洶,敗得窩窩囊囊,唐軍到了雲南就水土不服,病死了七八成。

天寶十一載,楊國忠接任劍南節度使,從中原發兵60萬,二次遠征南詔。這一次唐軍以大炮打蚊子的代價,攻克了南詔三城,俘虜63000人。

天寶十三載,李宓三征南詔國,結果跟上次差不多,軍事上雖說勝利了,但總是受阻於瘴氣、瘟疫的襲擾,總是不能徹底。

不久安史之亂爆發,南詔國事實上脫離了大唐的管轄,成了獨立王國,甚至一度反攻唐境。

嶲州(今四川西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淪陷的,有個叫鄭回的西瀘縣令也成了南詔國的俘虜。

鄭回是河南相州人,有史料說他有可能滎陽鄭氏後人。天寶初年,鄭回參加科舉,中明經科,被任命為西瀘縣令。

唐朝的科舉種類繁多,以「進士科」最顯赫,「明經科」一點都不起眼,像他這樣的人一抓一大把,所以鄭回早年的經歷一片空白。

有時候命運就是這麼「不講理」,鄭回被俘後沒有遭受到俘虜的待遇,而是從此人生開掛,扶搖直上三千里。

一不小心成了暴力宰相

閣羅鳳其實遠不像史書描寫的那麼窩囊,包括他與張虔陀的恩怨,也絕不僅是妻女被霸占那麼簡單,而是暗含了閣羅鳳的很多政治圖謀。這事我們以後另外撰文分析,敬請關注。

從閣羅鳳的作為來看,此人野心不小,他一直試圖利用大唐帝國的庇護,以及唐蕃之間的矛盾,暗中擴充南詔國的地盤,進而建立獨立於大唐的王朝。

閣羅鳳也不是那種妄自尊大的人,他意識到南詔國與大唐之間的實力差距太大。當時的南詔還處於未開化狀態,《新唐書》記載:

「俗無絲纊,跣履榛棘不苦也。射豪豬,生食其肉。戰,以竹籠頭如兜鍪。其西有裸蠻,亦曰野蠻,漫散山中,無君長,作檻舍以居。男少女多,無田農,以木皮蔽形,婦或十或五共養一男子。」

這段文字雖然不無醜化的成分,但它所反映的南詔生存狀態基本屬實,那是一個尚處於射獵生存狀態,實行群婚制,以部落為單元的原始社會。

因此,閣羅鳳做出了一個高瞻遠矚的決定:全面推行漢化。基於這個思想,鄭回這個飽讀詩書的儒生,自然就成了閣羅鳳眼中的金元寶。

於是在閣羅鳳的請求下,鄭回成了太子爺「鳳迦異」的老師。這位「鳳迦異」命薄,吃不進去那麼多之乎者也,死了,於是鄭回又成了第二任太子「異牟尋」的老師。異牟尋即位後,他又成了下一個太子「尋夢湊」的老師。

這位南詔歷史上的第一位漢人「帝師」很暴力,他對待太子爺與平常百姓無異,學不好就打板子,搞得所有人見他就哆嗦。

「回久為蠻師,凡授學,雖牟尋、夢湊,回得棰撻,故牟尋以下皆嚴憚之。」

這就過分了,中原王朝雖說太子爺學習不好也會挨打,但從來都是由身邊的侍讀代替。可鄭回拿雞毛當令箭,每次板子都結結實實地落在太子爺身上,鳳迦異該不會是被他打死的吧?

當過「暴力帝師」後,鄭回再接再厲,又當了上了「暴力宰相」。

嚴師出高徒,越打越情越深,被鄭回「揍大」的異牟尋即位後,立刻任命老師為「清平官」,即宰相。

南詔也學習大唐,實行「群相制」,定員六人。鄭回作為六相之一,居然霸道得不行,對其他五位宰相動輒就是一頓藤條伺候。

「牟尋以回為清平官,事皆咨之,秉政用事。余清平官五人,事回卑謹,或有過,回輒撻之。」

老鄭這傢伙太欺負人了,這種風格明顯跟儒家文化格格不入。可是南詔人也不懂啊,以為這種做派就是儒學的精髓呢,心甘情願地扛著鄭回的老拳,從來不敢有一絲反抗。說不定心裡還美滋滋的:俺這修養,又接近漢學精華了。

當然,鄭回的地位肯定離不開個人的才華,也離不開南詔國三代國君對他的信任。

鄭回的經歷也告訴我們,「寧為雞頭不做鳳尾」這句話確實有幾分道理;「田忌賽馬」,你要學會挑最弱的對手競爭。

漢化改革心向大唐

估計隔壁王大爺有點生氣:這不是「唐奸」嗎?鄭回應該以死報國,怎麼能以身事賊呢?

咱不去討論這麼高端的問題,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鄭回的心其實還一直在大唐,並且為南詔國回歸大唐做出了重大貢獻。

鄭回原本就是被南詔俘虜,不得已效力於蒙氏父子的,但凡有機會,他一定會促使南詔回歸大唐的懷抱。

鄭回對南詔的潛移默化終於見到了成效,唐德宗貞元三年,他抓住了一個機遇,這就是南詔與吐蕃關係的惡化。

自從認了吐蕃為大哥後,南詔多次派兵參與吐蕃對大唐的軍事行動,出錢又出力,損失巨大。久而久之,南詔不堪負重,對大哥的招呼也就越來越反感。

眼看小弟不聽話了,吐蕃大哥就擺出臭架子,開始對南詔弟弟動粗:「吐蕃役賦南蠻重數,又奪諸蠻險地立城堡,歲徵兵以助鎮防,牟尋益厭苦之。」

鄭回趁機給異牟尋的火頭上澆了一把油:「中國尚禮義,有惠澤,無賦役。」大唐對南詔多好,只要您對他有禮有節,他什麼好處都給你,不像吐蕃那群貪得無厭,吃肉不吐骨頭……咱回歸大唐百利而無一害。

異牟尋被說得頻頻點頭,於是下定決心跟吐蕃一刀兩斷。

其實事情遠不像史書說的那麼簡單,據楊慎的《滇載記》記錄,鄭回勸異牟尋歸唐的工作至少持續了十年之久。

貞元四年,異牟尋終於和劍南節度使韋皋接上了頭,雙方經過長達六年的相互試探、秘密談判,終於在貞元十年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那年,吐蕃又要求南詔助兵,異牟尋裝作很不情願的樣子答應派3000人。吐蕃人不滿意,異牟尋「只好」又增加2000人。

吐蕃人不知道的是,在這5000人的身後,悄悄尾隨著一支數萬人的大軍。吐蕃人剛剛對南詔兄弟伸手熱情的雙手,就被異牟尋包了餃子:

「遽遣兵五千人戍吐蕃,乃自將數萬踵其後,晝夜兼行,乘其無備,大破吐蕃於神川。遂斷鐵橋,遣使告捷。」

這個投名狀夠大,它給異牟尋換來大唐的冊封,當然封冊封書也沒忘記隱形功臣鄭回。

這次鄭回雖然沒升官,依然是南詔國的「清平官」,但他已經是唐朝任命的官員了。

七世孫竟成了南詔皇帝

鄭回在南詔生活了五十多年,為雲南地區的發展貢獻巨大,當地的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傑出的政治家,逐漸將他神化。比如白族人民有祭祀「本主」(本境最高貴的保護神)的習俗,青石橋和大理地區都將鄭回奉為「本主」。

鄭回的後人得益於他開創的事業,逐漸成了南詔的豪門家族,鄭家世襲「清平官」。

唐昭宗時期,鄭回的來孫鄭買嗣繼承了清平官,他勾結大臣楊登,殺害了「聖明文武帝」蒙世舜,擁立「孝哀帝」蒙舜化貞即位。

天復二年(902年),鄭買嗣發動兵變,殺害了楊登和蒙舜化貞,並將南詔王室800人一併處死。

至此,蒙氏南詔國滅亡了,而鄭買嗣則自立為帝,建立了「大長和」帝國。

不過,鄭家的「大長和」也僅僅維持了三代二十五年。公元928年,鄭買嗣13歲的孫子鄭隆亶被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殺害,鄭家王朝也玩完了。

接下來,我將介紹南詔國的歷史,或者張虔陀與閣羅鳳矛盾的真相,您想先看哪一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699c6a9309779b9a83022ccd5652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