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雍正召13歲馬氏侍寢,旋即晉升,寵幸一年後卻再也不翻她牌子

2023-10-12     歷來現實

原標題:52歲雍正召13歲馬氏侍寢,旋即晉升,寵幸一年後卻再也不翻她牌子

52歲雍正召13歲馬氏侍寢,旋即晉升,寵幸一年後卻再也不翻她牌子

雍正七年(1729)7月的一天,剛進宮的馬氏懶洋洋地躺在床上,看著「天花板」。

她才13歲,就被選進宮,大腦一片空白。那時候生活條件差,生理髮育不像現在這麼快,13歲的她剛剛初潮,不諳男女之事,不知道進宮意味著什麼,也沒有什麼渴望。只是從別人的口中意識到自己交了好運:「被皇上選中,再為皇上生個兒子,你就是皇后,知道嗎?」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到時候馬家可就榮耀了。」

聽別人這麼說,馬氏也充滿了期待,希望早點進宮,早日圓夢。

到了宮裡,她才知道這夢很遙遠。

一個宮女說:「皇上佳麗三千,你還不知道輪到猴年馬月呢,有人在宮裡待了幾十年,也沒有見到皇帝一面。」

聽人家這麼一說,馬氏心中的希望之火熄滅了,不再抱什麼幻想。這一來,她開始想念故鄉,想念在父母身邊,那無憂無慮的日子。

吃過午飯,馬氏躺在床上,百無聊賴,孤獨極了,她仰面朝上,看著房頂發獃。

就在這時,門外傳來腳步聲,敬事房(專門負責管理太監和宮女事務的部門)的公公腳步匆忙,一掀帘子走了進來。

「馬氏,不,馬秀女,您的好事來了。」聞聽此言,馬氏一骨碌坐了起來,瞪大眼睛問:「是在叫我嗎?」

「屋裡就你一個人,當然是叫你了。」

「什麼好事?」

「皇上翻你的牌了,趕緊梳妝,準備侍寢吧。」

「是真的嗎?我不會是在做夢吧。」

「千真萬確。」太監笑嘻嘻地說,「您剛進宮就被皇上翻牌,交上好運了,到時候可別忘了奴才啊。」

剛進宮的馬氏被皇帝翻牌了,這事非同尋常,引起後宮佳麗的紛紛議論。

「看到了嗎?公公進了馬氏的房間。」

「不可能吧,她剛被選進宮才幾天啊。」

「我看得真真切切。」

「太不公平了,我都進宮七年了,皇上長啥樣都沒有見過。」

「這就叫命,認命吧。」

「奇怪啊,皇上為何翻馬氏的牌?娘家肯定有什麼背景。」

「哪有什麼背景,家境貧寒,沒有一個人在朝中做官。」

「還不是因為年輕,聽說人家才13歲啊。」

「對對對,男人誰不喜歡小的?」

「噓——隔牆有耳,讓人聽見可不得了。」

雍正帝,本名叫愛新覺羅·胤禛,他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個兒子,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後的第三位皇帝,其母是孝恭仁皇后,即德妃烏雅氏。

雍正這個皇帝當得很不容易,因為他不是嫡長子,不是太子,這就是說皇帝寶座跟他本來是無緣的。可是,因為康熙到了晚年沒有主見,對太子態度反覆無常,這就讓皇子們看到希望,產生了奪嫡的念頭,上演了一場精彩紛呈的宮斗大戲。

多位皇子參與了太子的角逐,彼此勾心鬥角,拉幫結派,造謠中傷,挖坑陷害,步步驚心。

最終,胤禛戰勝了競爭者,靠著索額圖篡改遺詔,將「傳位於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登上皇帝寶座。

當然,篡改遺詔僅僅是一種說法,很多人不認同這種說法,存在爭議。但是,胤禛即位的合法性在當時引起爭議倒是真的,很多阿哥說他不是康熙指定的接班人,歷史學家也說他地位不正。

因此,雍正上台之後面對的反對聲浪很高,他這個皇帝當得很辛苦。

其實雍正也沒有幾天皇帝,滿打滿算才13個春秋。康熙是個長壽皇帝,活了68歲,他駕崩的時候,雍正已經過44歲了。

翻開那段歷史不難發現,雍正對女人興趣不是太高,跟老爸康熙相比差得太遠。康熙光是皇后就有4個(不是同期),妃嬪25個,沒有名字的佳麗不計其數。雍正只有2位皇后,5位皇妃,妃子數量跟父皇相比差了5倍。

一來雍正沒有康熙的精力那麼旺盛,對女人興趣沒有那麼高;二來,他登基之後,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反對派不甘心失敗,興風作浪。這讓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對付那些不服氣的阿哥身上,根本沒有興趣聲色犬馬。

雍正在當皇子的時候,精力就用在了奪嫡上,不那麼好色,身邊伺候的人並不多。當了皇帝之後,他整天忙於政務,也沒時間去選秀。

雍正登基5年之後雍正五年(1727),才在太后的多次催促下,開始三年一次的選秀活動。

為什麼要催促呢?原因也很簡單,為了給愛新覺羅家族續香火。選得女人越多,生育率越高,生的男孩數量相對就越多。不過這時候的雍正已經過了五十,精氣神也不行了。選進宮的秀女,雍正也懶得搭理。

雍正五年(1727),皇宮進行了第二次選秀,馬氏幸運地被選中。

說是幸運,還不如說是必然。這是因為,皇帝選秀範圍太小。本來,皇帝是可以面對全國億萬人選秀的;可是為了血統的純正,清朝皇帝不提倡滿漢通婚,原則上皇帝和皇子不能娶漢人子女,只能在滿族和蒙古族女子中挑選。

滿族和蒙古族人口,在當時大約只有200萬,而且皇帝選秀並非針對滿蒙全族,只在八旗子女子中挑選,這樣挑選範圍更為縮小。

朝廷規定,八旗人家年滿13的女子不能婚嫁,需要等待皇帝挑選,必須參加三年一次的選秀活動。

這一次挑選不上,等待下一次,一直等到17歲,沒有被皇帝選中,才有資格嫁人,不然的話就是違法。

因為挑選餘地小,八旗女子只要長得有點姿色的,大機率都會被選到宮中。而這個馬氏雖然家世單薄,但是長得太過標緻,人見人夸,可以說是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被選中是必然的事。

在13歲這年,馬氏毫無懸念被選進宮成為秀女。對馬氏來說,被選中很容易,被臨幸就很難了,進宮和被臨幸是兩碼事。被選進宮的,都是百里挑一的美人,你在外面鶴立雞群,到了宮裡就被「淹沒」了。

再加上雍正年齡大了,又是工作狂,對女人的興趣不那麼大,馬氏被選中確實很難得,引起轟動,受到秀女和嬪妃的妒忌也不奇怪。

話說1729年,52歲的雍正心血來潮,反了馬氏的牌子侍寢。前面交代過,馬氏才13歲,在那個年代這年齡生理都沒有發育成熟,但是皇上可不考慮這些。在當天晚上,馬氏一番梳妝打扮之後,脫光了衣服,被送到了龍榻之上。

為什麼會脫光呢,這有兩個原因。

首先是安全方面的考慮,進宮的女子雖然經過「政審」,但是如果他們被反對勢力收買,也可能會趁機行刺皇上。在臨幸的時候行刺,皇上沒有防備,成功率很高。

脫光衣服的話,刀具就不會被帶入寢宮,皇上就絕對安全了。

其次,也是為了節省時間,皇上時間很珍貴。再說了,讓九五之尊的皇上親自去為對方寬衣解帶,也不成體統。

正像大家猜測的那樣,雍正翻馬氏的牌子,很可能是因為她年齡小。雖然說皇上規定13歲就有候選資格,但事實上絕大多數秀女都是15歲才進宮。

比如雍正的母親孝恭仁皇后,進宮的時候是15歲。

慈安太后進宮的時候,也是15歲;慈禧太后進宮的時候,已經17歲;隆裕太后進宮時間更晚,時候已經20歲。

雍正看中馬氏,多半是因為她年幼,就像一股清泉,正好滋潤他那乾涸裂縫的心田。馬氏來到後,雍正一揮手,太監們很知趣地退下。

雍正打量著身材嬌小,蜷縮成一團,像受驚小鳥一樣的馬氏,就像一頭猛虎面對一隻小白兔那樣,一時無法下手,在那裡憐香惜玉起來。

就這樣審視馬氏足足五分鐘之後,他才心潮激盪,洶湧澎湃,情不自禁,放下了皇帝的矜持。完事之後,雍正非但沒有感到疲憊,反而覺得精神了許多,愛的力量確實太神奇了。

從此雍正萬千寵愛於一身,總想翻她的牌子。幾個月後,馬氏就從答應晉為常在,這把後宮的妃嬪們妒忌得要死。

對此,她們感到納悶。

「這馬貴人到底用了什麼魔法,拴住了皇上的心?」

「該不是傳說中的攝魂大法吧。」

「不管怎麼說,馬貴人如此得寵,日後一定權勢無邊,咱跟人家搞好關係就是。」

「對對對,那樣的話咱也跟著沾光不是?」

不過也有人並不贊同:「哼,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要不了多久,馬貴人也會失寵的。」

果然,僅僅一年之後,馬貴人就風光不再,雍正不再翻她的牌子。

這一來,後宮的女人又議論開了。

「我就說花無百日紅,看看,失寵吧。」

「一定是皇上另有新歡了吧。」

「不對啊,皇上這段日子誰也沒有見。」

「那皇上為何突然變冷了,一定是發生了什麼事。」

他們說得不錯,雍正並沒有移情別戀,這個皇上還是比較專一的,之所以不再讓馬氏侍寢,主要是發生了一件大事:老十三胤祥去世了。

雍正和胤祥並非親生兄弟,是同父異母,二人之所以關係好,是因為同病相憐,他們的母親都不是太受寵。

雍正的母親烏雅氏,為康熙生了三個兒子(皇四子胤禛、皇六子胤祚、皇十四子胤禵)和三個女兒。這樣的生育率在後宮可以說是首屈一指,但是她也只是被封為德妃。

老十三的母親章佳氏(敬敏皇貴妃)更不得寵,雖然為康熙生了一子二女,但臨時都沒有封號,皇貴妃是死後追封的。

還有一點,老十三胤祥名很苦,在13歲那年母親就病逝了。

從那之後,他就住在了雍正的母親德妃那裡,之後跟四哥(胤禛)朝夕相處、形影不離,同吃、同玩、同學習,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雍正比老十三大了八歲, 同學習的時候,自然是哥哥幫弟弟。老十三去世之後,雍正曾經回憶道:"憶昔幼齡,趨侍庭闈,晨夕聚處。比長,遵奉皇考之命,授弟算學,日事討論"。

意思是說,我跟十三弟小時候天天在一起,因為我年齡大,父皇經常讓我教弟弟學算術。

因為感情深厚,在九子奪嫡的時候,胤祥自然而然跟雍正一條戰線。

也正因如此,老十三在第一次太子被廢之後,受到了康熙的懲罰,將他關進養蜂夾道一年之久。不過後來老十三在奪嫡大戰中就銷聲匿跡了,原因是他腿上長了毒瘡,久治不愈,無法行走。所以說,在奪嫡鬥爭中,老十三所起的作用有限。

即便如此,雍正登基之後,立即對老十三委以重任,任命他為「總理事務王大臣」。這個官職並非唯一,一共有四個「總理」,跟我們現在的總理不同。

那麼,其他三位「總理」是誰?有大學士馬齊,有雍正的舅舅隆科多,還有老八胤禩。

大學士馬齊是康熙的得力幹將,雍正重用他,是利用他的聲望。

隆科多在奪嫡鬥爭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沒有他的話,雍正就難以勝出,這是論功行賞。

老八胤禩是雍正奪嫡的勁敵,任用他是為暫時安撫,不久便廢黜了他。

他對其他三人都不信任,唯有任用老十三,是出於信任。而且就在封老十三為總理的同時,又晉升其為和碩怡親王。

同樣是皇子,大多數皇子早就封王了,老八17歲的時候就被封為貝勒,老十三卻連親王都不是。在坐了幾十年冷板凳之後,得到雍正如此厚待,胤祥對四哥自然是感激不盡,肝腦塗地,以報知遇之恩。

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還在親王之外增加了一個郡王爵位,給了老十三的兒子,這在清朝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雍正登基之後,還做了一件令老十三感動的事,那就是把其生母追封為皇貴妃,將靈柩遷至康熙的陵墓之中。

平心而論,雍正不是一個寬厚的皇帝,甚至有點刻薄,登基後幽禁了老二、老三和老八,還跟自己的三兒子斷絕父子關係;但是對胤祥這個弟弟則非常厚道。

皇帝都多疑,雍正也不例外,但是對於老十三卻委以重任,從來沒有懷疑過。 清朝每一個皇帝登基,因為要避諱皇帝的名字,他的兄弟都是要改名字的。胤祥被改名字為允祥,雍正本不想讓他改,但胤祥覺得不能壞了規矩,堅持改名字。

在胤祥去世後,雍正隨即把允祥改回了胤祥。不僅如此,雍正甚至還將胤祥追封為鐵帽子王,讓他成為清朝第九個獲此殊榮的人。

雍正八年五月初胤祥因病離世,雍正竟然穿著一身素服出現在現場,這讓大臣們大吃一驚,古往今來還沒有一個皇帝為去世大臣這樣做的。

如果你認為雍正這樣做,是因為重感情,那就錯了;他是為失去一個得力幹將而悲痛。

康熙一生都在打仗,先是三藩之亂,後來是收復台灣、親征噶爾丹……連年征戰,花去大量軍費,國庫已經沒有什麼盈餘。老十三胤祥就職之後,不但抓軍事,而且抓經濟,很快乾出了成績,穩定了大局。

雍正帝說過這麼一句話:"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由此可見,雍正是為失去一個得力幹將而悲痛。

老十三死後,雍正悲痛萬分,無法自拔,整天以淚洗面,對女人自然也失去了興趣,馬常在的好日子也宣告結束。

過了很久,雍正才走出了悲痛,開始恢復翻牌子。

可是也可能是年老了,記性不好了,也可能是覺得不新鮮了,他把馬常在忘到了九霄雲外。直到雍正離世,他都沒有在臨幸馬常在。

馬常在如花的青春,就這樣在皇宮裡慢慢凋謝。皇宮裡的女人,有幾個不是這樣?馬常在畢竟還沐浴了那麼久皇恩,有的人終生都沒有嘗過一滴,相比之下她幸運多了。

乾隆三十三年四月,馬氏在孤獨寂寞中離世,結束了她的一生。

值得一提的是,馬氏死後7年才被安葬。

那是因為,雍正當初是猝死的,當時嬪妃的陵墓還沒有修建完善,所以馬氏屍體一直被停放在宮裡,被人遺忘。直到7年後才被人發覺,乾隆得知後龍顏大怒,將涉事官員嚴懲。

馬氏的命運讓人嘆息,令人憐惜。13歲的女孩放到現在,還在父母懷裡撒嬌;含苞待放的她,卻被雍正漫不經心地折下,任由摧殘,而後漸漸凋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412046ac22c10f5db044acae0a1d48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