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關雎(ju)鳩,在河之洲,窈窕(yao tiao)淑女,君子好逑(qiu)。(詩經·周南·關雎)
關關鳴叫的水鳥,棲居在河中的沙洲,善良美麗的姑娘,是好男兒的好配偶。
2、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的路上,大雪紛紛滿天飛。
3、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了解我心情的人,認為我心中惆悵,不了解我心情的人,還以為我呆在這兒有什麼要求呢!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淇奧)
骨頭的加工稱'切』,象牙的加工稱'磋』,玉的加工稱'琢』,石的加工稱'磨』。切、磋、琢、磨,形象地比喻
為學習上一絲不苟的精神。
5、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一天不見面,好像隔著三個秋天那麼長久。
6、青青子衿(jin),悠悠我心。(詩經·鄭風·子衿)
你那青青的衣服啊!深深地縈迴在我的心靈。表示思念情人。
7、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詩經·秦風·蒹葭)
伊人指意中所思之人,一方指河的對岸。意思是我思念的人離我很遠。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詩經·衛風·碩人)
巧笑的兩個酒窩兒很美,水靈靈的兩隻眼睛多好看。
9、手如柔荑(ti),膚如凝脂。(詩經·衛風·碩人)
十指尖尖像草木初生的葉芽,皮膚白潤像脂膏。
10、人而無儀,不死何為。(詩經·鄘風·相鼠)
人活著如果不重視禮儀,活著有什麼用?
11、言者無罪,聞者足戒。(詩經·大序)
說的人即使說錯了也沒有罪過,聽的人要引起高度警惕。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小雅·車轄)
對道德高尚的人要敬仰,對光明正大的模範行為要學習。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詩經·小雅)
別人有什麼心思,我能揣測到。
14、高岸為谷,深谷為陵。(詩經·小雅)
高岸變成深谷,深谷變成大土山。比喻人世間的重大變遷。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小雅·鶴鳴)
別座山上的石頭,可以取來用以製成加工玉石的研磨工具。意思是做事可以藉助於外力。
1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詩經·大雅·盪)
'靡』:沒有;'初』:開始;'鮮』:少;'克』:能。意思是事情都有開頭,但很少能到終了。多用以告誡人們
做事要善始善終。
17、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詩經·大雅·抑)
他人以桃子贈送我,我要以李子回送。比喻親朋好友的禮尚往來。
18、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天降的災難還可以躲避,自作的罪孽,逃都逃不掉。
19、滿招損,謙受益。(尚書·大禹謨)
自滿會招致損失,謙虛可以得到益處。
20、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周語)
阻止人民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21、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國語)
學好如登山一樣難,而學壞如山崩一樣容易。
22、多行不義必自斃。(左傳)
壞事惡事做得多的人,必定自取滅亡。
23、輔車相依,唇亡齒寒。(左傳)
輔』指頰骨,'車』指齒床,頰骨與齒床互相依靠,比喻兩者關係密切,互相依存;唇亡即嘴唇沒有了,牙
齒就感到寒冷,比喻兩者相互之間的利害關係。
24、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裡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
25、欲加之罪,何患辭。(左傳)
要想給一個人定罪,哪裡愁找不到理由呢?比喻給人定罪是很容易找到理由的,而這種理由都是純屬瞎
扯的理由。
26、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文章沒有文采,就不能流傳很遠。
27、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左傳)
不殺掉慶父,魯國的災難就不會停止。比喻不清除製造內亂的罪魁禍首,就得不得安寧。
28、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左傳)
推舉人才,在外,不避開自己的仇人,在內,不避開自己的親人。
29、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左傳)
雖然處在平安的環境里,也要想到出現危險的可能,想到了就會有準備,準備了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30、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一般人不是聖人賢人,誰能不犯錯誤?錯了能夠改正,沒有比這更好的了。
31、曲則全,枉則直。(老子)
懂得委曲就能保全,受得屈枉才能有伸冤之日。
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了解別人是智慧,了解自己是聰明。
3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知道滿足的就不受辱,知道適可而止的就不危險。
34、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有誠信的話不美麗,美麗的話沒有誠信。意思是可信的話不一定好聽,好聽的話不一定可信。
35、將欲取之,必先予之。(老子)
如要取得必須先要付出,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人與人就是這樣,要想別人對你好,你就要先對別人好。
36、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的要受到懲罰,它看起來似乎不周密,但最後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
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37、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老子)
人民不怕死,怎麼能用死來威脅他們。
38、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
禍中有福,福中有禍。意思是禍與福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
引出壞的結果。
3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老子)
正直的人從表面上看似乎委曲隨和,聰明的人從表面看似乎笨拙,善辯的人從表面看似乎嘴笨。
40、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合抱的大樹生長於細小的萌芽,九層的高台建築於每一堆泥土,千里的遠行起始於腳下的第一步。
41、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說話要有誠信,不能言而無信;做事要有結果,不能虎頭蛇尾。
42、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既然來了,就要面對現實。
4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如果早晨能夠實現自己的理想和願望,即使晚上就死去也是值得的。
44、是可忍,孰不可忍。(論語·八佾)
既然這種情況都能容忍,還有什麼不能容忍的呢?
45、不憤不啟,不悱(fei)不發。(論語·述而)
憤:認真努力;悱:想說而又不知怎麼說。意思是:學生如果沒有經過認真思考時,就不要去開導他;
學生如果不是到了想說而又說不出時,就不要去啟發他。
4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人雖居高位,但聰敏而勤學,不以向職位比自己低,學問比自己差的人求問為恥辱。
4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顏淵)
自己都不喜歡,就不要讓別人去喜歡。
48、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論語·子罕)
越仰望越顯得高遠,越鑽研越顯得堅固。
4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學習知識不要厭煩,教導別人不怕疲倦。
5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衛靈公)
人沒有長遠考慮,必定有眼前的憂愁。
5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e)乎。(論語·學而篇》
學習知識時時刻刻琢磨鑽研,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
5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靈公)
一個做手工活的人,要想把工作做好,做得完善,應該把工具準備好。
53、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論語·微子)
過去的事不可挽回,未來的事卻可以把握。
5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君子和小人有著完全不同的內心世界。君子坦坦蕩蕩,光明磊落,無怨無悔;而小人卻愁腸百結,怨天
尤人,心胸狹窄,猜疑嫉妒。
55、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論語·子罕)
天氣冷了,所有的草木都凋零,只有松樹和柏樹依然傲立。
56、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學習而不思考,人會被知識蒙蔽;思考而不學習,則會因疑惑而更加危險。
57、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聰明人不會迷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5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人在軍隊可以被奪去主帥,但作為男子漢卻不可被奪去志氣。
5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論語)
人都可能犯錯誤,犯了錯誤只要改正了就是好樣的。
60、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明智。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
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6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領導者本身正直沒有偏差,就是不下命令,事情也能行得通,倘若自己做不好,就是下命令,人民也不
會聽從。
6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三個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選擇他好的方面向他學習,看到不好的方面,就對照自己改正缺
點。
64、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禮記·雜記)
文武指周文王和周武王,文王治國寬,武王治國嚴,寬嚴結合稱文武之道,鬆緊結合稱一張一弛。比喻
工作和生活要勞逸結合。
65、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只有實行天下為公,徹底剷除私有制帶來的弊端,才能使社會充
滿陽光,百姓得到幸福。
66、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中庸)
不論做什麼事情,事先有準備,就能得到成功,否則就容易失敗。
67、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學記)
通過學習,才發現自己不懂的東西太多,經過教學,才感到自己的知識貧乏。
68、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禮記·雜記)
如果學習當中缺乏學友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切磋,則知識就淺薄,見識就狹隘。
6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一塊玉不雕琢就不能成為器皿,則沒有用處;一個人不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則不能成為人才。
70、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禮記·禮運)
使老人有人養老送終,壯年有事情可做,發揮其作用,幼年能健康成長,對於那些沒有勞動能力而又沒
有親屬供養的人,也有人扶養。(老而無妻為鰥,老而無夫為寡,幼而無父母為孤,老而無子為獨。)
71、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經·乾)
同樣的聲音能產生共鳴,同樣的氣味會相互融合,即同類事物相互有感應。指志趣、意見相同的人互相
響應,自然融合在一起。
72、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易經·繫辭上)
對同一個問題,不同的人從不同的立場或角度出發有不同的看法。
73、物以類聚,人群以分。(易經·繫辭上)
物是按類別聚集在一起的,人是以志趣的不同分成一群一群的。
7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和在追求真理(真知)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
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餘力的上天入地去追求和探索。
75、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我長嘆一聲啊!止不住眼淚流下來,我是在哀嘆人民的生活是多麼艱苦!
76、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屈原·離騷)
這些都是我內心之所珍愛,叫我死九回我也絕不改悔。
77、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屈原·漁父)
世人都被污染,唯獨我一個人清凈,眾人都已醉倒,唯獨我一個人清醒。
78、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故將愁苦而終窮。(屈原·涉江)
我不能改變志向,去順從世俗啊!當然難免愁苦終生不得志。
79、余將董道而不豫兮,固將重昏而終身。(屈原·涉江)
我要扼守正道,毫不動搖,寧可終身處在黑暗之中。
80、苟余心之端直兮,雖僻遠其何傷?(屈原·涉江)
只要我的心正直啊!就是被放逐到偏僻遙遠的地方,又有什麼妨害?
81、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卜居)
一尺也有不足的時候,一寸也有多餘的時候。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各自都有可取之處。
82、黃鐘毀棄,瓦釜雷鳴。(楚辭·卜居)
黃鐘被砸爛並拋棄在一邊不用,而把泥土製作的鍋敲得很響。比喻有才德的人棄之不用,而才德平庸之
輩卻居於高位。
83、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對楚王問)
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著和唱的人就越少。
84、盡信書,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
讀書時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完全相信書,不如不要讀書,應該加以分析,辨證地去看問題。
8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告子下)
生存發展往往在憂患危難之中,萎靡死亡往往在貪圖安逸享樂之中。
8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孫丑)
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8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這是一個治國理念,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
88、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孟子·離婁下)
人要放棄一些事情不做,然後才能做成一件事情。即有所為有所不為才能做成大事,眉毛鬍子一把抓是
什麼事都做不好的。
8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使天下都能這樣。
90、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適宜作戰的天氣不如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有利於作戰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團結。
91、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盡心上)
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孔子登上泰山,天地一覽無餘,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
人的眼界.視點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用超然物外的心境來觀看世間的變幻紛擾 。
9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即使自身富貴, 也不做過份的事, 不窮奢極侈, 不為聲色所迷;即使自身貧困, 而志決不貧, 不為五斗米折腰
, 不做不仁不義之事;即使自身勇武, 也只以德服人, 而不以武屈人, 濫用武力。
9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下)
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不應忘記其他與自己沒有親緣關係的老人。在撫養教育自己的小輩時不應忘記
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
94、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荀子·非十二子)
所持的見解和主張要有根據,所說的話要有道理。
95、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鏤刻不停,堅硬的金石也可以鏤刻成功。比喻有恆心,有毅力。同'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是一個意
思。
96、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它的顏色比藍草更青 。比喻學生是老師教出來的,只要學生努力,會比老
師更優秀。
97、不積跬(kui)步,無以至千里。(荀子·勸學)
不一步一步地積累小的步伐,就不可能走到千里路程。
9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養生主)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99、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li)。(莊子)
朋友之間的交往如果保持一定的距離,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水一樣純凈,這就是君子之交;如果
接觸過於密切,交往若醴,像酒一樣,容易醉人,導致勾心鬥角,追逐名利,這就是小人之交。
100、知己知彼,百戰不殆(dai)。(孫子兵法·謀攻)
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一直立於不敗之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TpVnG8BbDmBVZuPRUq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