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中大史明白的「終極真理」,為什麼科學家們卻不知道

2019-06-04     江雨讀書

作者在小說之初就暗示了,靠科學家們的技術是救不了地球的,救地球的,是人與人(包括外星人)的關係理論。

很多人覺得《三體》難讀,特別是第一部,讓人看不下去。連高曉松也說,他是從書的半截腰讀起的。

今天的解讀,就說說開頭部分。

一、秀才遇到兵:管理者思維和技術者思維

實際上,《三體》的開頭還是很有懸念的,這個懸念就是汪淼眼中的恐怖倒計時和席捲世界的科學家自殺、被殺事件。

因為死去的科學家多與「科學邊界」組織有關係,汪淼便被軍方請來,希望他能加入這個組織了解情況。

對於知識分子來說,這種類似間諜行為不符合其道德要求,汪淼當然一口回絕。

這時候,史強對他使用了激將法,天真的知識分子便答應了。

激將法的內容很簡單:別看你知識多,你去了也會被忽悠自殺的。

汪淼的回答也很簡單:我來證明你的無知和愚蠢。

這好像是我們通常說的「秀才遇到兵」。

實際上,這是兩種思維方式。

大史的是目的驅動,算是一種管理思維。

他有一個具體目標,然後給自己設定一系列的小目標。

只要你第一步入了局,自然會引著你,向著下一個目標前進。

只要達成目標,就可以不擇手段。

汪淼的是自然驅動,算是一種技術思維

他從事研究工作,其工作思維,與自然規律、物質特性密切相關。

也就是說,他大多數的思考,是和納米技術聯繫在一起的,遇到突發事件,常常表現為情感驅動和人的自然反映。

這種反映常常是一次性的,沒有什麼深意和後招。

二、不同的歸因,導致不同的行為模式

這兩種思維,不能簡單說成情商和智商的區別。

而是遇到問題時,所思考的問題成因。

比如,一個人受了挫折,把問題歸因於命運,那他有可能去燒香拜佛;

歸因於別人對他不好,可能會報復;

歸因於自己,可能會更努力。

汪淼,還有自殺的楊冬,他們是物理領域專家中的專家,在認識世界上,無疑站在人群金字塔的最高端,也擁有很強的優越感。

普通人看到物質運動,頂多想到牛頓三定律,但他們可以想到量子糾纏,想到宇宙大爆炸。

這個世界,在他們心目中,是一層層嵌套著的因果體。如果因果鏈斷裂了,在他們看來,就是天崩地裂,「物理學不存在了」,心理崩潰,就會導致行為失調。

汪淼對史強說:「在那種情況下我比你要安全得多,你應該知道,一個人的鑑別能力是和他的知識成正比的。」

真是這樣嗎?

認識社會,與認識一個規律性很強的物理世界並不相同。

量子力學提出之前,因觀察者的因素而造成量子運動的改變,單單這件事,就讓物理學家們曠日持久地爭論不休,甚至感嘆物理學的大廈傾覆了。

而現實的世界,人與人組成的社會網絡,更充滿了各種錯誤和偶然。

如果物理學家像對待力學一樣,妄圖找到其中的規律,恐怕一定會崩潰。

所以,史強會說,「邪乎到家必有鬼。」

三、所謂「終極真理」,實際上是認識生命社會的真理,為黑暗森林埋下了伏筆

寫感受之前,先回顧一下大史和汪淼的對話。

「邪乎到家必有鬼。」

「你這是……什麼狗屁定理!」

「我說的『有鬼』是指沒有鬼,是有人在搗鬼。」

「如果你有些起碼的科學常識,就無法想像是怎樣的力量才能做成這兩件事,特別是後一件,在整個宇宙尺度上,不但用人類現有的科學無法解釋,甚至在科學之外我都無法想像。這連超自然都不是,我都不知道是超什麼了……」

「所有這一切,都有且只有一個後台,它想把科學研究徹底搞垮。」

「誰?」

「不知道,真的不知道,但能感覺到它的計劃,很氣派很全面的一個計劃:破壞科研設施,殺害科學家;或讓你們自殺,讓你們發瘋……但主要還是讓你們往歪處想,這樣你們就變得比一般人還蠢。」

史強所說的定理,是人類社會的定理。

「邪乎到家必有鬼」,指的是有人搗鬼。

多麼簡單的道理。

只是物理學家們認為搗鬼的難度太大,想想吧,宇宙背景輻射,恐怖倒計時,誰有這個力量去搗鬼?

但史強就沒有這樣的負擔。

只要事情不對味,肯定背後有陰謀。

這是人類社會的規律,同時也是宇宙尺度上所有社會的規律。

後文,作者也揭曉了答案,背後的搗鬼者,正是三體人。

他們要鎖死地球的科技,所以要消滅人類科學家,特別是理論物理學家。

這個關於「終極真理」的細節,看似簡單,其實滿含深意。

大家可以想想,最後於三體人談判,換來很長時間和平,靠的是什麼?

是羅輯的威懾。

如果你三體人敢進攻地球,那我們會向宇宙大喊,我們在這裡!

為什麼威懾會湊效?

因為黑暗森林法則。每一個文明,為了生存,不得不對其他文明進攻。

什麼理論發現了黑暗森林法則?

宇宙社會學!

社會學!

實際上就是大史所講道理的深化。

作者在小說之初就暗示了,靠科學家們的技術是救不了地球的,救地球的,是人與人(包括外星人)的關係理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3N_0_WsBmyVoG_1Zu1m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