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農家小院整齊美觀
一片片蔬菜大棚規劃有序
……
這就是固鎮縣王莊鎮陳渡村
走在村裡的鄉間小路上
目之所及是一片片綠色的田野,
清風徐徐
讓人心曠神怡
陳渡村位於王莊鎮北7公里處,北臨懷洪新河,主導產業以種植小麥、黃豆、玉米、花生為主。陳渡村自開展美好鄉村建設以來,新建農民新居10萬平方米,安置農戶550餘戶,路、渠、燈、水、電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社區服務中心、村民活動廣場、衛生室、農貿市場等公共設施全面配套,形成了「房新、村美、人富」的新格局。
2012年,陳渡村被評為全省美好鄉村示範村。
1
只要肯干 就有好生活
每天,有新的快遞送來,陳穎都要仔細地將收貨人姓名用記號筆一一寫在快遞盒醒目位置,讓前來取快遞的村民一眼就能尋到自己的包裹。41歲的陳穎,是陳渡村土生土長的村民,正值青壯年的他沒有外出務工,而是踏實地在家經營著自己的小生意,孝敬老人,專心照顧孩子。有村裡安排的公益性崗位,有產業,陳穎一家每年收入達到五六萬,一家人吃喝不愁,日子過的讓他感覺很幸福。
陳穎在家裡經營快遞收發點。
陳穎 細心地在包裹盒上寫下收貨人姓名。
早年,陳穎的父母患有慢性病,不能做重活,家裡的活計落到他一人身上。上有年邁患病的父母,下有三個上學的孩子,那時候的陳穎無暇分出精力來賺錢,一家七口指望著十來畝地吃飯,一年萬把塊錢的收入,遠遠不夠七個人的生活。2014年,陳穎一家因病致貧建檔。「父母看病要花錢,孩子上學要花錢,不敢吃不敢花,每天醒來都感到壓力特別大。」說到以前的生活,陳穎心中滿是苦澀。
建檔之後,村裡為陳穎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幫助扶持陳穎養殖湖羊,安排他到鎮里學習養殖技術,加上農技人員的幫扶。慢慢地,陳穎的湖羊養到了20多頭。去年,陳穎開始經營快遞收發點,一年下來有一萬多元的收入,又承包了十幾畝稻田養殖螃蟹,承載著希望的螃蟹塘,為陳穎一家的經濟帶來增收。「現在,父母的病有國家報銷,孩子上學不再愁生活費,我年輕力壯,有得賺就多干點,就想讓家裡人過上好日子!」
2
過了一輩子苦日子
晚年過上好生活
苦了一輩子的錢金雲,到了晚年,才從小瓦房搬進有自來水有沖水馬桶的現代化小區,過上好生活。「小時候家裡就窮,奶奶和父親走得早,苦日子過了一輩子,沒想到晚年能過上好生活。」錢金雲的老伴患有心臟病和慢性腎炎,一度病危,無法幹活。屋漏偏逢連陰雨,錢金雲的孫子身體也不好,看病治療花去將近二十萬元。到了後來,錢金雲慢性病逐漸加重,幹不了活,兒子成為家中主要勞動力。無法外出打工,一家六口靠著十幾畝地吃飯,為了治病,欠了不少外債無力償還。2014年,錢金雲一家因病致貧建檔。
錢金雲(右)和老伴在家看電視。
走進錢金雲的家,一面牆上貼著大孫子的獎狀,小孫子正坐在學習桌旁安靜地看書,看起來一切都很平靜美好。「以前一家六口住的是自己蓋的小瓦房,門前是土路,碰到下雨天屋裡漏雨,屋外黃泥地,沒想到現在住進了小區,有自來水有獨立衛生間,孩子還用上了學習桌。」錢金雲說,建檔後,兒子能出去打工了,媳婦在村裡幼兒園上班,村裡考慮到他的家庭情況,給他安排到田園公司搞環衛,這幾年的生活才得到緩解。「兒子每年都寄錢回來,有了穩定的收入,加上社會兜底,一年收入也有五萬多,一家人總算是看到了未來。」
「這麼多年,你辛苦了! 」
3
回鄉創業
務農、顧家、賺錢一舉多得
穿線、壓邊、縫線、釘扣……機位上工人正埋首認真工作,這是陳渡村家佳製衣車間裡的場景。家佳服飾廠,是陳渡村扶貧車間,從事各類服飾來料加工企業,主要承接各類服裝訂單及各類布藝品生產,產品發往浙江、上海、福建等沿海省份和海外等地。該廠由本村返鄉創業青年陳家樂創立,去年正式投產,現有縫紉機40餘台,收納周邊弱勞力等工人30人,其中吸納貧困戶12人,帶貧率達40%以上,年產值300萬左右,人均收入每月2500元。
家佳製衣廠,楊雪蓮正在趕製訂單。
「創立這個公司之前,家樂已經在外面做了十來年的製衣加工生意,經驗和技術都已經非常成熟。」採訪中,陳家樂的嬸子楊雪蓮介紹,陳家樂一直認為這裡是生他養他的地方,即使在外面做了十來年的小生意,也想著有一天能回到家裡。「一直到家樂有了孩子,考慮到孩子上學,照顧老人,決定回鄉創業。」看重家鄉對回鄉創業人員的政策支持,又想為家鄉脫貧做點貢獻,改變家鄉貧困落後的現狀,陳家樂在村裡的幫助下,開始經營家佳製衣公司。
廠里工人多為周邊留守婦女。
「前段時間疫情耽誤了很多生意,外貿訂單基本都停了,貨也不好進,一直處於停工狀態,現在總算好轉一些,廠里接到了大訂單,工人開始趕工。」陳家樂的製衣公司,讓陳渡村及周邊的留守婦女找到事做,實現了務農、顧家、賺錢一舉多得。
五河城關鎮中心村扶貧隊長丁智:
當好脫貧路上的帶頭人
「看病能報銷,養牛有貸款,就連小賣部也幫俺打造成了愛心超市,我們兩口子能過上這樣的生活,多虧了丁書記的幫忙。」一說起本村的扶貧隊長丁智,五河縣城關鎮中心社區村民潘孫文就讚不絕口。
丁智,是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的工作人員,也是第七批選派幫扶幹部。2017年,他接受組織選派,來到五河縣城關鎮中心社區居委會擔任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三年來,他把社區當作自家,把村民當作親人,一心一意謀發展,千方百計促增收,成為困難群眾脫貧路上的帶頭人。
中心社區居委會位於縣城東部,擁有耕地3000餘畝,人口近3000人,經濟以傳統糧食作物和蔬菜種植為主,雖位於縣城周邊,但基建仍有短板,拖累經濟發展,貧困群眾以五保戶或因病致貧居多,脫貧動力不足。
「部分生產路沒有鋪水泥,村裡溝渠淤積嚴重,村中學下水道長期不通,群眾文化生活匱乏,多數貧困戶信心不足。」通過一番摸底調查後,丁智發現了村裡的問題,同時也找到了相應的解決辦法: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鼓勵貧困戶發展產業。
打定主意,說干就干。丁書記一方面向對口單位和上級政府尋求資金支持,一方面主動參與工程建設、活動組織等各項工作,促使各種項目規劃儘早從「紙上」到「地上」,讓全村群眾儘快受益。
第二年開始,村裡逐漸變得熱鬧起來。幾台大型機械駛進了村子,一起進來的還有一支不到百人的施工隊伍,他們修路、清淤、疏通管道、清理垃圾,不到幾個月的工夫,村裡1500米的碎石路變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曾經淤積不堪的垃圾溝變成了村中小溪,長期困擾孩子們的學校下水道被徹底打通。
與此同時,「三下鄉」活動在村裡也活躍起來。在經開區的支持下,健康義診、圖書捐贈、文化表演活動此起彼伏,受到了村民的普遍歡迎。「每隔一段時間,村裡就辦一些相關活動,不但讓村民增長了見識、得了實惠,而且豐富了業餘文化生活,俺們老百姓舉雙手支持。」一位村民說。
村裡的變化日新月異,脫貧攻堅戰同樣如火如荼。為了鼓勵貧困戶增強信心,丁智不但根據實際為他們規劃產業,而且上門講解幫扶政策,讓眾多貧困戶解除後顧之憂,吃下發展產業的「定心丸」。
41歲的潘孫文是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患有皮膚癌的她為了治病,曾經傾盡所有,導致一家生活一度陷入絕境。後來,得益於健康扶貧政策,夫婦倆最終擺脫了持續貧困,但僅靠種地和開小店為生,仍然難以走出困境。於是,丁智主動上門為其分析致貧原因,鼓勵他們通過養牛自力更生,走上持續增收、穩定脫貧之路。
「買牛有貸款、產業有獎補、賣牛有渠道,賺錢歸自個兒,這樣的好事哪找去?」潘女士說,經過幾年發展,她家的黃牛存欄數從最初的兩頭變成現在的八頭,年收入早已突破萬元。如今,她和丈夫一邊種地養牛,一邊經營著愛心超市,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其樂融融。
群眾脫了貧,集體也不能窮。為了增強村集體經濟,丁智在去年爭取到幫扶單位資金40萬元,在村部後面的一塊空地建設了一座大型鋼構倉庫,「新建成的倉庫占地400多平米,爭取下個月對外招租,屆時,我們村至少又能增加2萬-3萬元收入。」
「為民服務是我們的宗旨,有機會能為村裡做貢獻、為鄉親們辦實事,我不僅心裡樂意,更是求之不得。」談及在基層服務的感受,有11年黨齡的丁智對記者說,今年是脫貧攻堅的最後一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作為扶貧隊長,他會全力以赴,不辱使命,帶領全村群眾一起奔小康。
來源:蚌埠日報全媒體
記者:曹夢晴 賈鐵成
編輯:侯 靖
校檢:謝祖武
監製:成 凱
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