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清:《坐看雲起:王維的三十二相》

2023-04-16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王志清:《坐看雲起:王維的三十二相》

《坐看雲起:王維的三十二相》,王志清,河南人民出版社2023年2月版。

內容簡介

王維一代文宗,山水詩巨人,文人畫祖,音樂超人,園林巧匠,莊禪大師,儒雅風流、性情懿美而極具生存智慧的世間高人。杜甫稱其為「高人」,其詩歌模式代表了以「和」為最高境界的中國哲學意蘊。王維具有多變的妙相,其詩舉重若輕,變化多端而臻於化境,多和光霽月的氣象,總是雲淡風輕的表現,這與其人有關,與其生存智慧有關。該書從八個方面來對王維作立體、多維而動態的考察,詮釋其生存智慧。

目 錄

前言

一、何謂「三十二相」?

二、何謂「坐看雲起」?

三、何謂「盛世讀王維」?

四、何以側重寫人?

第一章 倚風自笑的大雅風儀

一、雖然真實性不敢斷定

二、容止可觀是肯定的

三、氣極雍容是為絕技

四、其人清貴而別饒華氣

第二章 慷慨意氣的少年精神

一、縱橫之氣得於言外

二、非少年詩亦然

三、與寫什麼應該無關

四、全在乎神完氣足

第三章 以和為上的生存智慧

一、欲與天地精神往來

二、人和的生存智慧

三、美美與共的社會理想

四、和平而不累氣

第四章 至簡崇尚的人性自覺

一、去奢去泰以養德

二、不易染欲的真快樂

三、得意苟為樂

四、大美亦至簡也

第五章 仁人愛物的君子情懷

一、何以只是問梅

二、不網不釣之仁

三、孝悌親親而先家肥

四、忘己而愛蒼生

第六章 隱忍不爭的仁者柔德

一、要官做也能做官

二、見義智為的仁者之勇

三、偶寄一微官的思維

四、拂衣其實也不易

第七章 坐看獨往的閒極狀態

一、何以坐看雲起

二、此生閒有餘

三、閒者便是主人

四、入興貴於閒

第八章 我已無我的虛靜境界

一、沒有牢騷語的真靜

二、心遠而地自偏

三、如何動息自遺身

四、靜是一把萬能鑰匙

結語

後記

前 言

所謂「前言」,就是把最希望讓讀者最先知道的話,放在最前面來說。那麼,我最先要跟讀者說點什麼呢?

清乾隆年颺錦齋田翠含刻本《王右丞集》

一、何謂「三十二相」

所謂「三十二相」,是指佛陀及轉輪聖王,殊勝容與,微妙形相,具足三十二種勝相,而一般的修行人只具某些莊嚴特徵。

姚鼐說王摩詰有「三十二相」。顧隨也認同這個說法。顧隨先生說:「姚鼐謂王摩詰有三十二相。佛有三十二相,乃凡心凡眼所不能看出的。摩詰不使力,老杜使力;王即使力,出之亦為易,杜即不使力,出之亦艱難。」(《駝庵詩話》)顧先生是比較王詩、杜詩來說的,說的是二者之「相」。

米芾書王維詩《和僕射晉公扈從溫湯》

說王維的「三十二相」,也只是個比喻的說法。不過,這可是個非常崇高的比喻,以世尊如來多變妙相來比王維詩的變幻莫測。所謂「凡心凡眼所不能看出的」,意謂要真正讀懂王維,需要一定的修煉,需要熟參妙悟。

王維,乃曠世奇才,盛唐英靈。大唐的代宗皇帝說他是「位列先朝,名高希代」的「天下文宗」;「詩聖」杜甫說他是「最傳秀句寰區滿」的「高人」;宋代第一文人蘇軾用「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極贊王維的作品,說他的畫超過了「畫聖」吳道子;北宋文化巨人黃庭堅說王維「定有泉石膏肓之疾」,是個愛山水成癖而不可救藥的人;大儒朱熹說王維是個他愧「不能及」的人;清代王維研究集大成者趙殿成說「唐之詩家稱正宗者,必推王右丞」;著名詩人、文學史論家林庚說「王維就是當時的大師」,是個「發展最全面的人」;著名學者錢鍾書說「恰巧南宗畫的創始人王維也是神韻詩派的宗師」;新儒學大師錢穆說王維「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兩句詩「可以當得了一部中國哲學史」;海外著名唐詩學者、哈佛大學教授宇文所安說「王維在八世紀四十年代被稱許為『詩名冠代』」;著名美學家李澤厚說王維的自然詩極富哲理深意,「在古今中外所有詩作中,恐怕也數一數二」;著名法學家吳經熊說王維是唐朝最偉大的自然詩人,他的「靈魂是天藍色的」……

總之,誠如著名學者胡明先生所言,「王維幾乎是唐代詩人中話題最多的一個」。

陳維崧七絕曰:「長鳴萬馬皆喑日,獨立六宮無色時。湖海高樓無長物,龍門列傳輞川詩。」陳維崧為明末清初文學大家,時有「詞壇第一人」「駢文第一家」之譽。

此詩盛讚王維,可謂贊到極致。首句「萬馬皆喑」典,出自蘇軾《三馬圖贊並引》之「引」說,西域貢馬器宇軒昂,「振鬣長鳴,萬馬皆喑」。意謂一馬但長鳴,眾馬俱失聲。第二句「六宮無色」典,出自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陳詩的一二句,是將王維與唐代所有詩人比。

《王維詩選》

詩的三四句,再把王維與司馬遷比。意思是說能夠為他藏書樓所收藏的,除了司馬遷的《史記》,就是王維的詩。這是詩,不是文論,更不是文獻考古,不好用言過其實來批評。而對王維與李杜的尊崇,本來就各有偏好。

不過,王維在盛唐詩壇坐第一把交椅,而有「詩聖」「文宗」之譽,這應該也是事實。王維的地位為李白、杜甫所顛覆,那是他們死後五六十年的事情。李白「連天寶時期的大詩人都算不上」,而在「李白卒後的頭幾十年,幾乎沒人提及或模仿他的詩……

到了九世紀初,圍繞於韓愈和白居易周圍的作家們,已經認為李白和杜甫是盛唐最偉大、最典範的詩人」。也就是說,「到中唐的大作家重新評價盛唐傳統時,李白和杜甫被抬高至他們從未有過的傑出地位。王維被排列於李杜之下」。

我們這麼翻看王維與李杜的歷史,不是說要讓他們一比高下,更不是想重新洗牌,讓王維與李杜各歸原位,而是想要強調,王李杜三家各有千秋,三家同樣偉大,三家誰也不能取代誰。這自然也是要為被污名化和邊緣化了的王維,說點實事求是的公道話。

《王維集校注》

應該承認,王維的詩確實不像質言直露的詩那麼好讀。所謂的「三十二相」,與「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意思並不同,這是強調王維詩難以達詁的「窮幽極玄」。王維學養深厚,而其作詩又恪守儒家詩教的「溫柔敦厚」原則,其詩特別婉轉含蓄,蘊藉厚朴,有不少詩淡極無詩,樸素得讓人覺得無味,且又深邃到無解。

海外華人學者余寶琳在其《王維的詩:新譯與評論》自序中解釋,王維詩相對冷落的原因有三:

其一,「王維的詩表面上看起來相當純樸,準確的視覺意象可與現實境況即相對應,而且詩作中顯露對自然的寧靜欣賞之情,似乎讓讀者對它沒有太多的詮釋空間」;其二,一旦「我們仔細再讀其詩作,其中便顯露出極難索解的哲學架構,而此一思想結構乃深植於佛教的形上學……因此也就令許多批評家望而卻步」;其三,「在中國大陸,載道批評的傳統極為強勢」,特別看好「寫實主義詩人——那些在詩中反映和批評當代社會政治情況的詩人」。

三點概括,很有見地,也比較精準,王維詩不易為人接受,不單純是時代的原因。

許思園先生說:「中國詩之最高成就亦即此空靈蘊藉、淡而實綺之風格。」他認為:「中國第一流詩最重含蓄,十分婉約,暗示力強,從容不迫,有餘不盡,感覺深微,能得空外之音、象外之色,此即所謂蘊藉。」

王維詩正具有這個特點,或者說王維詩的主要特徵都讓他給說了出來。王維《酬張少府》詩寫人家向他請教窮通之理,他說,我不告訴你,你自己去悟。王維詩,其中的意思也不肯輕易許人,不肯直接告訴人,而要人自己去悟。而他又似「故弄玄虛」,製造朦朧,讓人不易悟。

錢松喦繪王維詩意圖

他的輞川五絕,短小到極致,平淡到極致,素簡到極致,非要讓人「於言外得之」而不行。誠然,也因為他的不少詩太過內斂,太過含蓄,甚至太過模稜,使人閱讀起來就感到很不適應,很是吃力。

「元詩四大家」之一的范梈在《木天禁語》里就說:「王維詩,典重靚深,學者不察,失於容冶。」所謂「容冶」,就是容貌美艷。意思是,王維詩的漂亮不只是外表,詩中不少語詞含典深隱,如不能深察細讀,就看不到其內蘊,不能理解其深意。

中國人強調,詩人要有哲學家的修養與底蘊。胡應麟說「禪必深造而後能悟」(《詩藪》),其實,也就有這層意思。王維詩哲味濃郁,意義深永,往往讓人往幽邃的禪意上聯繫。

駱玉明教授在他的《詩里特別有禪》一書中說:「王維本人就是中國禪宗史上的核心人物之一,而說到詩和禪的關係,王維的重要性也是無可比擬的。他運用禪宗的哲理和觀照方法,為中國的詩歌創造了新的境界。」

《王維詩集》

因為王維深受莊禪的虛靜無為、無念為宗的思想的影響,其創作努力消解純邏輯的概念活動,實現了對於山水自然融合為一的深觀遠照,獲得了超然物外的精神高蹈,詩也超越了執著於實寫的現實性反映,重言外之意,重委婉含蓄,似也更重象喻與暗示,強化了詩的象徵性。而如果讀者比較習慣於無須費力就能輕易獲得愉悅的快餐式審美,內心感受遲鈍,主體審美視域平面化,就不容易對其深邃思想與超詣藝術有比較到位的感悟。

因此,讀王維詩,需要有熟參妙悟的功夫。要真正讀懂王維,讀出靜美來,讀出禪趣哲味來,讀出幸福的快感來,還是要有點準備的,或者說有了準備則更好。我們說的準備,除了要有相當的文學基礎,還要有一定的禪學修養與老莊的知識儲備,特別是要具備淡泊而平靜的心境。

二、何謂「坐看雲起」

本書以「坐看雲起」為題,煉取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終南別業》)的詩意,形成了這麼個聚光的書眼。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詩意飽滿,哲味雋永,理趣橫生,一片化機之妙,而激賞千古。黃山谷說他「頃年登山臨水,未嘗不讀王摩詰詩」,指的就是這首詩。他認為,從此詩來看,「固知此老胸次,定有泉石膏肓之疾」。看來,黃山谷也病得很重,如此癖愛,他把「坐看雲起」也變成自己的人生態度了。

其實,「坐看雲起」也是王維詩的核心思想,是其詩的一個共同主題,也是其人的核心價值觀。王維詩里常出現類似「臨風聽暮蟬」「時倚檐前樹」的形象,詩人陶樂天籟,隨興幽游,一切行止皆以適意會心為目的,無目的的合目的性。坐看雲起,心隨境轉,從容不迫,閒到極致,行於所當行而止於不可不止,一切似很偶然,一切皆為自然,一切又都是因緣,絕去執著而自由之極。

《王維資料彙編》

王維其人隨緣虛靜,反對偏執,道法自然,也文法自然,身心相離而理事俱如,無可無不可,天如何人亦如何。他似乎始終保持著一種雍容淵泊的自在狀態,不必縱酒而自我麻痹,增強生命的快感;也無須遊仙而自我蒙蔽,以逃避生死得失的困擾;更不是以慢世逃名的形態來抵銷失意,以故作清高。比起魏晉風度,王維才是真正的洒脫高蹈。

王維以「坐看雲起」的超逸,強化了「隨緣任運」的自由性,以從不滯於物的超乎塵俗,消弭了仕與隱、禪與詩、人生與藝術的兩極對抗的形態,將生命的本能和效價提升到審美的品位,而顯示其合情合理的生命意義,展示其人性的全部瑰麗。因此,我們也於其中尋繹或詮解王維所以為超人、高人的生命奧秘。

張大千書王維詩

詩寫性靈,錢穆先生將詩人說成是「性靈的抒寫者」。他認為詩人的「內心生活與其外圍之現實人生,家國天下之息息相通,融凝一致」。王維似屬於意象派或印象派詩人,不屑於寫實性的述懷,或者說其內傾性更強,追求物我一致、人我一致、內外一致的意境。「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詩人著力寫生命的感悟,寫體合自然的心性,寫物我天人同構冥合的閒適關係,放大了人與自然山水融洽的生機與韻律,寫出了一種天趣。其實,他寫的是一種超然物外的閒,也是一種需要熟參妙悟的「道」。

讀王維的詩,把握住他的這種「坐看雲起」的風度與境界,亦即把握住了其詩的精髓,捕捉到詩人內化於詩中的精神基因。王維詩的豐富性與深刻性,或者說是其詩理解的難度,在某種程度上就表現在這種「坐看雲起」的思維上。朱熹就說,他很喜歡王維的詩,但是,介紹給人家讀,人家感到不能理解。

我們以為,主要是不能以直線思維去理解,不能以非黑即白的思想來評判。「坐看雲起」的思維,人家自然不容易理解。「水窮」而路阻,絲毫不能破壞王維的興致。水窮何礙?水窮而不慮心。雲起何干?雲起而不起念。乘興而游,無所滯礙,真正是超然物外。

想怎麼走就這麼走,想走多久就走多久,想走到哪裡就走到哪裡。坦途自然開心,受阻也不懊惱;順境自然和樂,逆境也不沮喪。行於所當行而止於不可不止,只有過程,沒有結果,也不問結果,沒有目標,沒有心機,不知何往,不知所求,一切都很偶然,一切都是自然,一切又都是因緣,一切無非適意,一切都無可無不可,一切皆不「住」於心,無念進退,不起世慮。

《縱橫論王維》

「坐看雲起」實乃王維的大智慧,是其生命精神、人生態度、行事風度與處世策略。他的這種絕去執著的隨緣,這種靈活任運的自在,這種境隨心轉的適意,非常容易讓人自然接通或對應佛理禪機。禪的本質就是悟,禪也開始於悟。王維的這些寫自然的詩,最大的特點就是易於調動人來悟,而讓人悟出人生與自然的真諦。

以「坐看雲起」作書題、作書眼,我們以為是抓到了王維及其詩的最突出的特徵。全書八章,每章四節,圍繞著這個中心展開,作選材、言說與立論的撰寫,詩人兼寫,人詩互證,側重寫其人,重在寫其人的人品、人格、人情與人性,寫他的人際關係,寫他的品德修養,寫他至簡的崇尚與生活方式,寫他靈活而不失真誠的待人接物的行舉風度與生存智慧。

三、何謂「盛世讀王維」

為什麼說「盛世讀王維」?我在《光明日報》上發表文章,用的這個題目。後來,我應邀為《解放日報》撰稿,他們也用了這個題目。

我自新世紀開始,就在幾篇論文中用到「盛世讀王維」這個觀點:

《盛世讀王維》

一般而言,出王維與讀王維,有兩個重要條件:一是社會的平靜安定,民生富足;二是個人的淡泊虛靜,自然為上。從詩歌發生的角度看,社會興而山水文學興,政治越是穩定,詩人的心性也越是穩定而富足,文學所反映社會的形態也就愈少激烈寫實的直接性。盛唐社會的經濟、文化的繁榮鼎盛,不僅形成了詩人的休閒狀態及自然情懷,也形成了對於王維詩的特殊需求。王維所生活的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鼎盛的時代,自7世紀開始,到了8世紀,大唐隆甚盛極,經濟異常繁榮,政治非常開明,社會充滿自信,文化也因此而特別發達。

王維是盛世的產物。聞一多認為,後人學王維終是無成,主要是盛世不再的原因。陳貽焮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就指出:「王維生在盛唐時代,受到當時燦爛的文化藝術的薰陶,有極高的美術和音樂修養,因此,他創作詩歌時,就勢必比一般詩人更能精確地、細緻地感受到、把握住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響。」

王維詩的創作,與盛世具體的歷史環境有關;王維詩的接受,也與盛世具體的歷史環境有關。

王維以盛世感受與家國認知,以盛唐的價值觀與美學趣尚,而寫盛世氣象與盛世情懷。因此,王維的詩反映的是正宗的盛唐氣象,反映的是盛世家國與和諧社會的正陽面,反映的是盛唐人對盛世功業的普遍性追求,以及人們對美好平靜生活的渴望和享受。因此,即便是他作於唐王朝急劇下滑時期的詩,也沒有塵世紛爭的險惡和齷齪,而演繹著「桃花源」式的友愛與和睦,成為他那個時代詩歌的正能量與主旋律。

因為王維詩是盛世的產物,其詩與當時社會高度融洽,與盛世人心靈自然合拍,因此也最適合盛世人讀。

傅山書王維詩

盛世創造了王維接受的文化生態環境。筆者亦詩亦論,且古且今,所著二十餘部書中,唯王維著述的銷路最好,有二十年長銷不斷的,有一印再印而最多已第五次印刷的,居然還有一次印刷兩萬冊的紀錄。這似可驗證「盛世讀王維」的觀點。

唐詩的發生,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環境;唐詩的接受,也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環境。我們所處的盛世,是比大唐盛世不知道要「盛」過多少倍的盛世。盛世社會,物資得到極大豐富,而人不僅有物質享受的人性,還有精神消費的神性與詩性。盛世社會,人在精神享受方面具有特別的需求。

因此,盛世閱讀,開始成為一種人的本能需要。盛世讀王維,也成為盛世讀者的一種內在精神需要的積極回應。這還因為,我們需要詩來拯救自己。這個時代也有著人慾橫流的缺陷,現代人日漸異化,人在平庸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正在變得心靈麻木、感覺遲鈍,變得沒有靈慧也毫無趣味,審美感受能力也日趨退化。用詩來拯救人的靈魂,中國古人王夫之說過,德國的海德格爾也這麼說。聞一多先生說,像王維這類詩,最適合「調理性情,靜賞自然」的頤養。

《王維研究》(第七輯)

隨著盛世社會的逐漸形成,社會意識形態由「鬥爭哲學」轉型為「和諧哲學」,人們的閱讀消費需求與價值評判也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無目的的合目的性」之審美正在成為我們詩意存在的一種休閒形式,成為我們精神消費的一種奢侈品。

近年來,筆者應邀四處講王維,從國家圖書館、北京師大與首都師大,到丹東鴨綠江邊,到貴州山區,到壩上草原,到撫順礦上,等等。讓我深受感動的是,不少市民聽眾踴躍參與,讀王維已成為一種精神與情感的深刻需求,「因為我們內在回應了它,走出去迎接了它」(榮格語)。

「盛世讀王維」,身逢盛世的人才能有這份閱讀閒情,才能有這種審美接受的趣味,也才能真正懂得享受這份福慧。

四、何以側重寫人

本書側重寫王維其人,於筆者來說,具有很重要的意義,甚至可以說是「里程碑」的意義。

朱光潛先生說:「推動學術的發展可以通過發現過去未知的東西來實現,也可以通過把已經說過的話加以檢驗、重新評價和綜合來實現。」雖然本書中的不少觀點我曾不止一次地提出過,其中的不少文獻資料我也曾不止一次地引述過,然於此撰寫中,我則有了「通過把已經說過的話加以檢驗、重新評價和綜合來實現」的更多自覺。

哲學家伽達默爾認為,閱讀文本就是和文本對話,一個答案就意味著一個新的問題,答案無窮,問題無窮,文本的意義也無窮。我們在這種閱讀文本及和文本對話中,實現了對文本對象化的重新確認和問題化的意識重構。

《王維詩鑑賞辭典》

三十年來讀王維,與王維對話,不斷有新問題,而又不斷地有新答案。黑格爾說:「藝術作品中形成內容核心的畢竟不是這些題材本身,而是藝術家主體方面的構思和創作加工所灌注的生氣和靈魂,是反映在作品裡的藝術家的心靈,這個心靈所提供的不僅是外在事物的複寫,而是它自己和它的內心生活。」

幾乎所有的美學文論家都特彆強調創作主體在詩歌發生中的決定性意義。換言之,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有什麼樣的詩歌。自心所念,必有所現。我們這麼寫王維,從人的角度來寫,以反證其詩。撰寫的過程,也讓我們與王維走得更近。主要體會有三:

其一,認識王維其人,最好是將其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里。

王維是盛世的產物,王維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最鼎盛的盛唐,不是衰世已顯的中唐,也不是國破山河裂的晚唐,更不是積貧積弱的趙宋王朝。還需要特別一提的是:王維出身於貴族家庭,不是窮苦勞動人民的子女;王維是個封建士大夫,不是優秀的馬克思主義者;王維寫的是山水田園詩,不是政治報告或策論檄文。

清康熙間寫刻本《王右丞詩集》

因此,我們不僅要考慮其詩發生的具體語言環境,還要考慮到詩人對盛唐物質文化氛圍的盛世體驗,設身處地去感受詩人為時代與民族所激發出來的崇尚家國大義的拳拳之心與濃濃之情。

其二,認識王維其人,最好是將其與李杜等詩人比較。

歷代詩話,總喜歡比較論,喜歡將王維與李白、杜甫比較而言,我們在本書中也不時地將王維與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等作比較,本意不在揚此抑彼,雖然也可能被讀出了軒輊之意來。從詩人的身世際遇、道德學養、情性品行上比,側重在做人與交往上比,同類比較,自見高下,許多問題迎刃而解,而各自人性與風格的特點也越發彰顯了。

王維為什麼崇尚至簡?王維為什麼無為不爭?王維為什麼不寫民生疾苦?凡此種種也不需要多加闡釋了,或者說也能夠更深入地詮說了。我們以為,詩人的人品比才氣更重要,才氣永遠不能彌補人品上的缺陷。曾幾何時,因人廢詩,往人品上說,以損王維的人,真讓人匪夷所思。

其三,認識王維其人,最好要細讀其詩,而將詩與人互參。

「詩是詩人情感的歷史,心靈的歷史,是一種有痛癢可感、有脈動可觸摸的歷史。古人寫詩,大多有『紀』的成分與意圖,即便是王維,也是『紀』的寫法,紀行、紀實、紀事、紀心。王維的不少詩,簡約到不能再簡約,然結合其身世經歷來細玩,也還是能清晰尋見其『紀史』的影跡的。以『紀』而論,王維偏於精神,李白偏於情感,杜甫偏于思想。」(拙著《王維詩傳•前言》)

《王維詩傳》

王維其詩,沐如春風而神韻天放,讀其詩需要精神上的知遇與把捉。因為具有了側重讀人的意識後,即便是讀同一首詩,讀出來的味道也不同了。以詩證史,以詩證人,人詩互證,也讓我們更加走近了王維,甚至走進他的靈魂里去了,而更加感到王維的可親可敬。

王維的詩,窮幽極玄,以語近情遙而含吐不露為主,多讓人「於言外得之」,這不僅是一種技巧,一種風格,也是一種深度,甚至是一個人的境界與風度。像其詩一樣,王維本人也是很難說到位的,總感到有一種「盲人摸象」的感覺,似乎是認識了全象,卻還沒認識全象。

總的說來,王維離政治遠,而離人情近;離社會遠,而離自然近;離群體遠,而離內心近。他不是個完人,但絕對是個超人,是個好人,是個善人,是個想做人做到極致的人。你可以不喜歡王維的詩,但你不能詆毀他的人品。

真可謂:

一生無悔盡於詩,

但恨結緣摩詰遲。

欲散蒙塵識真佛,

遍搜二酉不吾欺。

溥儒繪王維詩意圖

後 記

我撰《坐看雲起》,純屬偶然,卻非意外。

2022 年原本沒有新做王維書的計劃,商務印書館的《論王維》稿,才過一校。年初便自整理拙詩,爭取出版。三月底,接到一個陌生電話,手機里傳過來陌生而熱情的聲音,是個很陽光的女士聲音。

給我電話的是河南人民出版社的楊總,要我做一本王維。

我自結緣王維,三十年間讀一人,自1993 年《人文雜誌》發表第一篇論文起,至今已發表單篇論文 60餘篇,出版相關書五六本,也真想有個對此前研究的總結與概括的機會。

真是緣分,簡直就是天意。意外的電話,投我所好,亦消解了

我的審美焦慮。

很快,我們就在通話中商量好了新著的題目及規模。很快,我就收到了合同。直佩服楊總的辦事效率。

我也急事急辦。自四月初啟動,即進人「高考狀態」,每天八小時伏案,百日埋首,心無旁騖。這是我寫得最投人、最亢奮、也最享受的一部書。這分明是一次自我極限挑戰。

我是站在三十年研究的基礎之上,站到自己的肩膀上了。

沈尹默行書王維詩

七月初三日稿殺青,給自己的生日獻了個禮。

交卷前,承蒙博士後張麗鋒教授主動校讀,提出了不少建設性的意見。

交卷後,滿以為今年大伏天裡要有一校的。然而,一個月過去了,沒有動靜;兩個月過去了,還是沒有動靜,連責編都沒有落實。

我心裡正犯嘀咕時,九月十六日,接到出版社的電話,對方告訴我說:「我是張岩,是您這本書的責編。」

原來,出版社走三審流程,一點也沒耽擱。

兩天後,我便收到了紙本校樣。根據「中華文脈」系列從書的要求,按照讀者的定位,責編已對原稿進行了技術處理,略去了不少引文的出處。

這樣的處理,我也非常樂意接受,或者說叫作「正中下懷」。早有學者指出:「當今古典文學研究主要存在三個問題:即考據遮蔽了思想:技術偽裝成學問:八股替代了文章。」我們爺爺叔叔輩們的文學研究根本就不是現在的這個寫法。

啟功書王維詩

只是,書稿中有些「出處」的處理也過略了點。我做這本書雖說有點趕,卻因為寫得很順,且已三稿。因此,校對的主要任務,就是適當添補了幾個「出處」。

說不意外,還是有點意外的,「中華文脈」從書讓我來做王維。在特殊的「現實主義語境」中,王維曾被污名化,妖魔化,也被達緣化了。其實,詩是作用於性靈的,詩的第一功能就是陶冶性靈。李杜詩欲治世,王維詩堪治心。聞一多先生說王維詩最適合修身靜

養。雖然王維距離我們已很遙遠,然王維詩中的盛世氣象與盛世情懷,似也很適合盛世讀者的審美接受。王維詩溫柔敦厚,靜穆平和。以和諧美取勝,將意境做到極致,詩里充滿了靜氣、清氣、和氣上靈氣,特別適合診治我們的浮躁與無趣。

「坐看雲起」是王維詩的內核,也是其人生大智慧。古人講究「知人論世」,讀其詩而知其人,我們於其詩里讀出了其人,其人的貴族精神、家國情懷、懿美心性、生存智慧,以及他的兼修自覺,他的高人風度等,都是很需要我們特別珍重的精神遺產。

真可謂「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愈仰望愈覺其人崇高,越鑽研越覺其詩幽深,古人以「三十二相」譽評,信然。

我與王維朝夕相處,其影響是深入骨髓的。因此,沒有偏愛是不可能的,撰寫中一點沒有預設立場也是很難做到的。法國象徵派詩歌先驅波特萊爾在奠定他藝術批評家聲譽的《一八四六年的沙龍》書中指出:「公正的批評,有其存在理由的批評,應該是有所偏祖的。富於激情的,帶有政治性的,也就是說,這種批評是根據一種排他性的觀點作出的,而這種觀點又能打開最廣闊的視野。」

何焯書王維詩

文學研究雖然當下也叫作「科研」,但是這種研究真不大可能成為一門精準的科學。而文學研究,唯獨在其也具有了創造性時,這種「偏祖」才是「公正」的。此著還在三校中的時候,出版社楊總就熱情洋溢地寫成了書評,對我的「偏袒」還頗為欣賞。

楊總他們還將拙著作為精品在做。責編美編通力合作,精心打造,連封面設計都六易其稿,讓我很是感動。拙著中配以尤無曲兩幅精品山水,尤老乃我鄉賢,當代水墨大師,深得王維神韻,被畫家范曾譽為南宗畫派的最後守護人。謝謝敝友尤燦館長無償貢獻,拿他爺爺的畫來壯我行色。

研究王維,我還在路上。雖然老婆早就反對我再做書了,然而每到做書時她總全力相助,這讓我有一種莫名愧對。老婆卻說,你是愧對了你自己。說的也是,我也早該對自己好點,不再做「爬格子」的苦差事了。事實上,我也婉拒了不少文字活兒。不過,如果還做王維,我也一定還是義無反顧的。

真可謂:

熟參不啻逆行舟,

輞水隨波自逐流。

三十年兮越千載,

原來隔代可同游。

于右任書王維詩

作者簡介

王志清,南通大學文學院教授,兼職中國王維研究會副會長等,且詩且論,亦古亦今,主攻唐詩,兼擅文學批評,已在《光明日報》《文學評論》等報刊發文200餘篇,「新世紀(2000—2015)國內唐詩研究多產作者」排名第三;在商務印書館、人民文學等出版社出書20餘部,有幾部王維研究的書一印再印,銷售尤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fe33b80253568d9c6e09c45ce3e48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