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初期會有哪些症狀?胃鏡檢查要注意哪些重點?哪些人該做胃鏡

2022-06-09     荊山浮屠話健康

原標題:胃癌初期會有哪些症狀?胃鏡檢查要注意哪些重點?哪些人該做胃鏡

朋友去做胃鏡,醫生給他發了一個注意事項,他跟我聊天說,第一個要空腹8小時以上,跟做體檢一樣,他總覺得有點不安,整個胃裡空空的捅根管子,別穿孔了。我告訴他,胃鏡就是要看食道、胃壁有沒有異常的變化,如果胃裡有食物,胃鏡進去以後,可能不僅看不到胃壁的情況,反而增加傷害胃壁的幾率。

我問她為什麼做胃鏡,她說老爸老媽都有胃病,表哥患胃癌多年,她擔心有家族史。她說害怕做胃鏡,問問我有沒有什麼簡易檢測胃癌的方法,比如特有的症狀等等。

我說,這個真沒有。

胃癌初期症狀跟胃病相似,發病存在地域性

胃癌在初期可能沒有症狀,即使有症狀也可能跟普通的胃病相似,比如有腹痛、腹脹、噁心、嘔吐等等,很多人會認為是沒吃好東西,睡覺涼到肚子了等等這類的問題,不會想到是胃癌,等問題嚴重或者胃部異常長期持續出現,患者去醫院檢查,往往已經進入晚期,甚至出現轉移,此時可能已經錯過了治療時機,所以針對胃癌,預防和及早發現很重要。

胃癌在各國的發病率有所不同,總體來說,發病率和死亡率呈現下降的趨勢,這跟檢查和治療手段的發展有一定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對於胃癌的病因了解較為明確(我們後面會提到幽門螺旋桿菌)。

不過各國呈現較大的差異,其中在亞洲發病率要比歐美高出很多,考慮原因也是比較多的,但主要跟飲食習慣和飲食方式有關。因為在較發達的國家中,對於食物的保存、抗氧化等方面較為先進,而且食物種類豐富,避免了亞硝基化合物等有害物質對於胃腸的影響,這都有助於降低胃癌的發生;另外在我國等一些國家,分餐制不是很流行,增加了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播,這也可能導致胃癌發病增加。

從流行病學的數據來看,環境影響對於胃癌的發病有明顯的效果,比如從高發病率的地區移民到低發病率的地區,那麼對於胃癌的發病來說,這些人不會有明顯的下降,但他們的子女後代,融入到當地社會後,發病率會出現較大的下降趨勢。

幽門螺旋桿菌可能導致胃癌?

幽門螺旋桿菌是1983年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發現的一種菌類,也是目前唯一一種能夠在人胃中能夠存活的微生物。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列入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幽門螺旋桿菌目前研究認為是造成腸胃蠕動異常的主要原因,並且進一步會損傷胃壁,出現炎症,長期導致胃部癌變,幽門螺桿菌會通過唾液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也可經糞口傳播,在不發達的國家中,食物和水更容易受到污染,從而導致了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的升高。

幽門螺旋桿菌之所以能夠存活於胃部,主要是靠自己的一個手段,那就是產生尿素,尿素能夠跟人體分泌的胃酸進行中和,這種情況下幽門螺旋桿菌能夠在胃部繼續生存,同時也改變了胃內環境,增加胃部的不良刺激。不過,也正因為如此,我們可以通過尿素呼氣檢查來確診,目前主要是碳13和碳14的檢測方法。

對於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目前也是成熟的方案,一般採用四聯抗生素療法,連續服用14天,能夠根治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從而避免進展到胃癌的情況。

胃癌有多種,但大部分都是腺癌

臨床上,醫生會根據惡性腫瘤分化來源的細胞不同,將胃癌分類,這樣有助於治療和了解疾病的預後,一般來說會分為腺癌、淋巴癌、胃腸間質瘤、惡性平滑肌肉瘤等,不過其中九成以上的是腺癌,當然腺癌中也會有一些具體區分,我們下次有時間再具體談。

說到這裡,我們應該可以談胃鏡檢查了,因為這是目前針對於胃癌的主要的直觀的檢查手段之一,那麼,什麼時候去做胃鏡就顯得很重要了。

什麼樣的情況要做胃鏡?

有人會問,是不是只要有胃部不適就應該去做胃鏡檢查呢?這個是沒必要的,如果都如此有點過度醫療了,而且胃鏡檢查也算是一個小型手術,動不動就做,會增加損傷食道和胃壁的風險,那麼什麼情況下做胃鏡呢?

1、出現持續性的上消化道症狀,一般超過3個星期以上;

2、自知有胃不適,並且經過治療後,上消化道的症狀沒有緩解;

3、長期出現胃食道逆流的情況;

4、消化道經常性出血,有黑便,或者無名原因的出現貧血;

5、懷疑自身有腫瘤或者消化道潰瘍,認為有上消化道狹窄的問題;

6、50歲以後出現明顯的上消化道症狀;

7、有家族史問題,近親有多人出現胃潰瘍、胃癌的情況;

8、胃潰瘍、胃癌治療後的檢查等等。

當然,即使沒有以上的情況,但如果去醫院醫生考慮病情,或者排除疾病,也可能會讓患者進行胃鏡檢查,這時候需要患者配合,儘快找到疾病原因,以防疾病進展。當然,如果有顧慮,患者可以跟主治醫生進行評估,避免出現風險。

做胃鏡,有哪些準備工作?過程如何?

1、空腹:

做胃鏡前有一些注意事項,首先要至少空腹8小時,我們前面說了,是為了有良好的視野,更好地觀察胃壁的情況。

另外進行胃鏡檢查時,如果有食物因嘔吐進入肺部會有患吸入性肺炎的風險,所以必須空腹。

至於飲水的問題,研究認為檢查前兩小時服用200ml左右的清水,一般不影響檢查。

2、服用消泡劑:

服用消泡劑主要考慮是減少胃內的氣泡,便於觀察。

3、減緩胃腸蠕動:

主要是通過抗乙醯膽鹼類的藥物減少胃腸蠕動,便於胃鏡的觀察,減少損傷風險,不過這類藥物可能有口乾舌燥、心跳加速的副作用,一般人不用擔心,但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或者心臟病的患者,需要告知醫生。

4、左側臥:

主要是防止嘔吐物進入氣管,醫生會請受檢者以左側臥,同時也是配合醫生的方向把內窺鏡放入檢查。另外,在做胃鏡的過程當中,儘量用鼻子吸氣、嘴巴吐氣,避免做吞咽的動作,否則吸入肺部可能會引發吸入性肺炎。

一般來說,做胃鏡的過程中,如果發現有腫瘤,醫生會考慮做活檢,同樣如果是胃炎也會活檢,看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問題。

胃鏡之後要注意什麼?

無痛胃鏡採用局部麻醉藥,在檢查做完之後還會持續一陣子,因此在檢查後一小時禁止喝水或是吃東西。

如果有做活檢,禁食的時間可能還要再增加。

回家後,如果出現發生嚴重的腹痛、吐血,或是排出黑便要儘速向醫生報告或是去醫院急診,這有可能是極少出現的胃鏡的併發症,比如說是胃部的穿孔、出血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b86c58abfc5b59a534ca0779b5e1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