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節則昌,淫佚則亡」中華歷史絕大部分時期都是封建帝王時期,在這個階段,皇帝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不過隨著清朝的覆滅,封建帝制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傳說。
作為華夏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的末期可謂是多災多難。外有侵略者,內有革命起義。雖然清朝做過許多的嘗試,也試過自己改革,但是最後都以失敗告終。最後在最後一代皇帝——溥儀的宣稱下,清朝就此解散。
然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不是清朝,而是清朝的一位皇帝——道光皇帝。道光皇帝被人們稱之為歷史上最摳門的皇帝,他活了整整六十九年,也摳門了六十九的時間。雖然是天下之主,但是他的滿朝文武都是破衣爛衫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繼位掌權
1782年的時候,道光皇帝出生於紫禁城,他的父親就是後來的嘉慶帝,而他的祖父則是大名鼎鼎的乾隆皇帝。道光作為嘉慶帝的第一個兒子,他的出生顯然讓嘉慶帝十分開心,特意給他取了個名字,叫做愛新覺羅·旻寧。
道光皇帝繼位成為皇帝的時候,並沒有多少波折。至少比起歷史上的玄武門之變以及九子奪嫡來講的話,道光皇帝的繼位可謂是一片風雲浪靜。1820年,此時嘉慶帝病重身亡,道光皇帝以及一眾大臣,在眾人面前打開了嘉慶生前立下的遺囑,讓道光皇帝繼位。
道光皇帝繼位之後,因為自身比較守舊的原因,在政治上並沒有多大的建樹。其下重臣也奉行此道,上奏給道光皇帝的奏摺中,也大部分都是祥瑞,不敢上報壞消息。這就導致了,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前方縱使敗績連連,但是將軍們也一直都在謊報戰績,害怕道光皇帝的責罰。
道光皇帝繼位半個月之後,就著手整治官員巧取豪奪民脂民膏的問題,並且將各種問題都一一提出來。但是雖然提出了問題,然而道光皇帝卻沒有給出解決的方法,導致最後也只是不了了之,這也對道光皇帝威信的一次重大打擊。
雖然在位期間並沒有多大的建樹,但是道光皇帝說到底也只是無功亦無過,作為一個皇帝來說的話,他還是勉強及格的。那為什麼在歷史上,道光皇帝的評價卻是很低呢?這是因為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就是道光皇帝簽訂的。
二、鴉片烽火
在十九世紀開端,此時的英國在西方是最為強大的國家,在外海亦有龐大的殖民地。但是英國並沒有因此而滿足,而是將目光放在了中國。
而此時的中國可謂是內患重重,作為一個晚期的封建王朝,清朝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封建主義已經嚴重的阻礙了發展。加上閉關鎖國的政策,中國與外界的差距已經是越來越大了。可能就算沒有外國侵略者,清朝也存在不了多少時間了。
鴉片戰爭之所以會爆發,主要是英國向中國販賣了大量的鴉片,這些鴉片嚴重的損害了中國人的身心健康,同時也讓中國從一個商品輸出國變成一個商品輸入國,這對國力也是一個很大的破壞。
由於鴉片帶給社會的嚴重危害,清政府從實際角度出發,決定要禁止鴉片,道光皇帝甚至還派出了林則徐進行虎門銷煙行動。但是清政府此舉損害了英國的利益,故此英國決定對中國進行軍事打擊,鴉片戰爭就此爆發。
這場戰爭以中國的慘敗為結局,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意味著中國開始了一段屈辱的歷史,中國開始淪為了列強們的殖民地。而《南京條約》的簽訂,就是發生在道光皇帝期間的。
三、最摳門的皇帝
道光皇帝因為簽署了《南京條約》的原因,導致了他在歷史上的名聲並不是很好。但是道光皇帝還是有一個地方值得稱讚的,那就是他非常的節省,甚至到了一種摳門的地步了。有著這麼摳門的皇帝,底下的臣子也不好過,這是怎麼回事呢?
俗話說得好,佛靠金裝人靠衣裝,外表往往是你給別人的第一印象,理應馬虎不得。普通人尚且如此,就更不用說九五至尊了。但是道光皇帝卻不是這樣的,原本代表著天子身份的龍袍,理應是嶄新大氣的,可到了道光皇帝這裡之後,就好像是一件普通衣服一樣。
據了解,道光皇帝的龍袍曾經因為道光皇帝自己不小心出差錯了,導致破了一個洞。原本內務府的意思是重新做一件新的,但是道光皇帝阻止了內務府的行為,讓他們用針線修補一下就可以了,說是:縫縫補補又三年。
道光皇帝此舉並沒有什麼,但是要清楚作為一個皇帝,道光這樣子做確實很難得了。普通人每年都還會換幾件新衣服,但是到了道光皇帝這裡之後,一件龍袍除非是沒法穿了,不然是絕對不會更換的,第一想法絕對是打個補丁繼續穿。作為一個皇帝,「摳門」成這樣,也算是難得了。
既然皇帝都這麼「摳門」了,做臣子的哪裡還敢「大方」呢?所以道光期間就出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場景。每次道光皇帝上朝的時候,底下的臣子們都是破衣爛衫的,活生生的就好像是一群乞丐一般。與其說是朝堂,倒不如說是丐幫了。
當然,這些官員平時錦衣玉食慣了,突然一下子就讓他們變成「乞丐」,哪裡受得了呢?所以表面上他們穿得破破爛爛的,但是更多的是應付道光皇帝而已,實際上好的衣服都穿在裡面,藉此敷衍道光皇帝。
除了在衣物方面,在飲食方面道光皇帝也表現了「摳門」的一面。據了解,根據祖制。清朝皇帝每次吃飯,餐桌上至少要有二十道菜。但是到了道光皇帝這裡之後,規矩就改了,每次吃飯,菜肴的數量不能超過四道。
有一次道光皇帝請大臣們吃飯,但是餐桌上只有幾道菜而已,而且數量還很少,只要大臣們夾個幾次,菜就沒有了,導致大臣們沒有一個真的想去夾菜的。關鍵是宴會結束後,道光皇帝要問群臣們有沒有吃好。群臣們還能怎麼回答?只能說吃好了。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道光皇帝到底有多摳門了。就連請別人吃飯,都不捨得多準備一點。
小結:
雖然道光皇帝的「摳門」對於一個皇帝來說卻是很難得的,但是恰好就是因為他是皇帝,這個有點可有可無。我們評價一個皇帝,不是從私德上面來評價的,而是要看他為百姓為國家做出了什麼。
唐太宗雖然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兄弒弟,從私德上面來說的話,李世民簡直就是不為人子。但是一個貞觀之治徹底的抹平了影響。所以在歷史的評價上面,唐太宗依然是功大於過,甚至有的人還將李世民稱之為千古一帝。
所以道光皇帝雖然「摳門」,但是沒用。作為一個皇帝,在統治期間,道光皇帝毫無建樹不說,反而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難怪歷史上的評價對於道光皇帝不高了。
作為一個皇帝,真正應該要做的,是為國家做出貢獻,為老百姓帶來好處。而不是一味的「摳門」,標榜自己的私德,這樣毫無意義。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