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精算君認識的一位在網貸行業堅持從業接近6年的老朋友告訴我:我離職了,這個行業真的玩不下去了!
於是,我也默默跟身邊曾經有投過P2P的朋友再確認了一下,是否已經全部退出了。
今天咱們不寫保險,還是在談談互金P2P這個行業吧。
我先從宏觀角度說說這個行業存在問題。
1、國家去槓桿的決心很強,無論是對個人還是對企業,普惠金融、普惠借貸、全民上槓桿,已經是偽命題。
2、國內銀保監會對非持牌機構從事金融行業,特別是當他們非法從事借貸行業時,是深惡痛絕的,下手整頓時不會有任何猶豫。
在這種環境下:
1、去槓桿的明確信號,導致大部分P2P網貸平台想要找到優質資產端(有信譽且有還款能力的借款人)的難度,跟要我們的國足去贏下2022年卡達世界盃一樣,mission impossible。
2、個人消費貸經歷短暫的大起大落
在全面提倡加槓桿的年代,個人消費貸絕對是P2P平台最優質的「資產」,因為小而分散,而且借款人個人還不起,還有Ta老爸老媽老婆老公老哥老姐小弟小妹,可以幫著還。
很多原來在企業貸、過橋貸等大額項目上吃了虧、捅了違約大簍子的P2P平台,一度自己找到了新方向轉型,沒想到某上市公司的神助攻,加上714高炮以及各種暴力催收的負面新聞,已經讓消費貸、現金貸上升到了維穩的高度,國家很快就收緊了,直接斷了平台的活路。
而且,這些暫時沒有牌照的類金融平台,雖然銀行存管被提了好幾年,但是真正落實的平台仍然很少。
說白了,一方面,乾淨(至少帳面上)的、能經得住銀行外部審計的平台鳳毛麟角;另一方面,多數銀行是真心不願意為這些P2P平台買單,要知道,合作後如果平台爆倉,這些託管銀行也要跟著倒霉的。
這就必然導致了,絕大多數P2P網貸平台自身對資金的挪用情況以及兌付能力,完全處於監管盲區,更別對我們這些不了解內幕的投資人了。
人性的貪婪,在缺乏強力監管的類金融P2P里,是很容易被無限放大的。
所以,從大的趨勢和環境判斷,這個行業已經不太值得我們去投資了。
從微觀的角度說,2019年,有幾條行業新聞讓我對P2P網貸投資的信心直插谷底。
(一)平安陸金所主動淡出
一貫做監管好孩子的平安陸金所,在今年7月被傳響應監管號召陸續退出P2P網貸。雖然陸金所只是回復在積極響應監管號召實施三降「降餘額」、「降人數」、「降店面」,但從公司經營的數據看,行業龍頭的主動退出已成定局。
往後陸金所大機率就只專注於做好資產端的尋覓和運營(找優質出借方),至於怎麼給這些資產項目「喂」資金,交易要在哪裡撮合,可能還會還給平安集團內部的持牌金融機構,例如平安銀行、平安信託了。
(二)大平台陸續爆雷
所謂上市公司旗下的銀湖網,近期還是被北京公安局東城分局的經偵支隊立案了。加上之前地產富豪戴老闆主動自首的證大金服,兩家國內頗有名氣而且看上去比較合規的明星平台,也最終難逃爆雷結局。
再次說明,忘記所謂互金平台的明星背景,他們無論能力多強,即便是科班出生久經金融市場歷練的戴老闆,還是抵抗不了這個行業的頹勢,更別提多少平台控制人,連自己都抵擋不住金錢的誘惑直接陷進入了。
(三)離職預警
最開頭提到的,堅持在這個行業從業多年的老朋友也主動離職了。而且在我跟他的交流過程中,我得到了一個重要的信息:民間信貸這件事,多數平台已經徹底走不通了。
民營機構雖然有一定的風險經營能力,但是在大風險和行業趨勢大調整的面前,他們往往最容易倒下,兌付能力都不太行。
最後這部分,精算君想給P2P行業一點總結和回顧,也順便幫大家梳理下網貸和P2P的業務邏輯。
現實一點說,互金這個行業,在獨特的時期內,有自己存在的獨特的存在價值。
(一)投資端
從投資端(出借錢賺利息)的角度,P2P的確是豐富了我們的理財模式,當年精算君也投資過不少平台上的類固收產品,除了本金有借有還,的確還賺取了不少利息。
想想自己當年開始投資的那個平台,就是因為我參與過這個平台的經營,對背後的業務邏輯、風控邏輯、甚至借款項目本身都比較明白,所以才敢下手。
不過,在當年的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範圍下,這個行業很快就泛濫了。高昂的流量成本,讓線上獲取投資的資金越來越難、越來越貴。於是,P2P平台投資端搞起來了「競賽」:不斷降低投資門檻,50元就可以投,不斷提高收益率,還宣傳自己能保本保息。
普通人相信嗎?高息0風險?還真的有!
因為在P2P這種類金融行業,信息不對稱性仍然是極強的,極少數平台依靠自己的先發優勢來割走了一大波韭菜,吃的就是一個行業紅利和智商紅利。當多數人都知道這個行業出問題的時候,這個行業已經成為韭菜坑了。那些先入坑的人瘋狂在鼓吹這個平台靠譜、還賺錢,然後不斷拉人進來。
百年龐氏,殊途同歸!
(二)資產端
說完投資端,我想說說資產端(需要錢的那一端,借款端)。
有人說,P2P對中國實體經濟有重大貢獻,過去從銀行貸不到錢的企業可以從這裡拿到了資金,只不過將銀行的風險轉嫁到芸芸老百姓的身上。
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是很生氣的,不能就這麼坑了我們來接盤吧!但是仔細想想,P2P當年的確挽救了一些民營企業,但是數量很少,多數只是減緩死亡速度而已。
其實,無論P2P平台怎麼掩飾資產端的風險,只要我們牢記一句金融學的入門口訣 「高收益=高風險」,什麼迷霧都可以撥開。不過,多數人要麼不懂,要麼貪心占據了上風。
為什麼說這些從P2P平台拿錢的企業經營風險高?
大家想想,這些從銀行貸不到錢、卻又願意接受P2P平台20%以上年利率貸款的企業,很多都屬於行業過剩甚至淘汰產能,或者抵押品都給銀行撈走了,現在找一筆過橋資金吊著鹽水。
經濟環境好,國家不去槓桿、不去產能的時候,吊著鹽水還能緩一緩,但是遭遇上面精算君提到的政策環境轉變,這批企業貸款違約的風險就非常高了。
於是,P2P借款方又從企業轉移向個人,個人應該低風險了吧?完美符合「小而分散」、「不同個體之間風險關聯性低」的特徵。
於是,有明確消費場景的分期貸紛紛絕對而起,甚至還誕生了一家美國上市公司。另外各種現金貸公司也遍地開花,年輕人紛紛給自己加槓桿。錢去哪裡?2015年炒股(黃了)、2016年炒房(被套了)、2017年炒幣(被割韭菜了)。
2018年後國家開始收縮這些現金貸平台的規模,原來加了槓桿的年輕人開始拆東牆補西牆,甚至出現了很嚴重的多頭負債。
按照慣例,一個泡沫的出現到爆破,至少需要4-5年的時間,按照目前國內消費貸的發展周期和規模,可能風險會在未來2年內集中爆發。選擇在2019年提早退出網貸投資,應該是比較明智和理性的。
從更高效的點對點借貸撮合到有點泛濫的龐氏騙局,P2P行業基本上走完了自己的生命周期。
如果有人問我:你上過最生動的金融課是哪節?
我會回答:P2P這節應該就是了!
今天的文章,就寫到這裡,精算君只想告訴大家:親人們,你的P2P投資趕快出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