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教育對人的一生影響至關重要,黃金期在三歲前,之後的十多年時間也是關鍵期。從出生到進入青春期,都可以稱作啟蒙教育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有極強的可塑性,教育在這一階段最能表現它的影響力。這種影響力,從前往後,逐漸遞減。所以這項工作越是做得早,越是做得好,真正的一寸光陰一寸金。
啟蒙教育主要有兩個方面:智力啟蒙,情感啟蒙。
智力啟蒙的第一要訣是語言輸入。因為人是用語言來思維的,語言的清晰度和思維清晰度完全呈正相關。落實到具體的操作上,其實非常簡單,不外乎就是多和孩子說話,儘早帶著孩子進入閱讀和背誦。
這項工作要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去做。弱小的嬰兒似乎聽不懂語言,有的家長就很少跟孩子說話,這是在誤失良機。正確的方法應該是從孩子出生第一個月,就要凡事跟他說說。比如喂奶時說:「寶寶餓了嗎,媽媽現在給你喂奶。」喂奶過程中還可以隨便嘮叨些話,比如「哦,你昨天吃奶時撒尿了,把媽媽衣服都濕了,今天沒尿,乾乾淨淨的」以此類推,穿衣、睡覺、曬太陽等,都可以成為說話內容。
嬰幼兒和成人的語言交流有兩種功能,一是刺激大腦發育,二是刺激心理發育。如果早期缺少語言交流,則孩子的智力發育水平和情感發育水平都會出現問題。比如「狼孩」,因為從小沒有獲得人類語言刺激,智力出現永久的損害,即使回到正常人類社會,也不可能恢復到正常人的智力水平,並且壽命也比較短。人的壽命和智商呈正相關,這已是被研究和社會經驗證實的。
要注意的是,和孩子說話的目的是交流,所以不要過分刻意,以免變成嘮叨和噪音。偶爾不想說也可以不說,否則的話,時間長了自己也嫌煩,而孩子是能體會到母親的情緒的,情緒交流也是啟蒙教育的一部分。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使用「吃飯飯」、「睡覺覺」之類疊聲詞,總用兒語跟孩子說話並無益處,偶爾以兒語表達情趣即可。同時注意口氣的平和,避免語氣、表情上的誇張,不要動不動就拖長音且高八度地說「是嗎?!」、「真棒啊!」。
情感啟蒙的第一要訣是多和孩子接觸。這很好理解,做起來也非常簡單,無非是多抱抱孩子,儘可能增加和孩子相處的時間。父母溫暖的懷抱是智力發育的東風,是情感發育的沃土,也是機體發育的營養品。
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婦女因為勞動的需要,經常把孩子背在身後的筐中或用綁帶綁在身上,孩子的雙腿大部分時間是受束縛的,無法活動,但他們到一歲半左右時,能很自然地像全世界所有的兒童一樣學會走路。孤兒院的孩子,他們的雙腿從來不受限制,平均學會走路的時間卻比正常孩子晚一到兩年。緣故媽媽背上的孩子,能和媽媽說話,感覺媽媽的體溫。而孤兒院中缺少語言交流和母愛的孩子,不光智力受損,生理髮育也變得遲緩。
中國當下農村「留守兒童」、城市「寄養兒童」現象導致的兒童學習困難、心理障礙問題,其原因和「孤兒院現象」是同一種。
當然,並不是父母親自帶孩子,孩子就一定能得到好的啟蒙教育。從另一個角度說,教育的本質不是由誰來做,而是怎麼做。
我收到過一位媽媽的來信,她說自己很愛看書,她也知道隔代教養的弊端,有了孩子後,就辭職回家,做全職媽媽。但她並沒有意識到母子間早期語言交流對孩子的重要性。從孩子八、九個月時,發現電視上不停變換的畫面能吸引孩子,孩子看電視時不哭不鬧,坐在嬰兒車中很安靜。她覺得把孩子放在電視機前真是照看孩子的好辦法,既有漂亮畫面和標準語言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又省卻了自己體力上的勞累,孩子看電視時,自己還可以安靜地看書,真是一舉幾得。所以孩子只要醒著,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電視機前度過,她忙於自己看書以及做家務、給孩子做飯等事,很少跟孩子說話,也很少抱孩子。孩子兩歲半以後,才發現情況不妙,能背出天氣預報中所有的地名,也能準確背出許多廣告詞,卻不會語言交流,幾乎不和人進行目光接觸,對一切都很冷漠,只在看電視時專注而興奮,總體智商明顯比同齡孩子低,被診斷為「自閉症」。
美國電視機大普及時代到來後,緊接著出現「自閉症」大流行,究其原因,電視保姆「功不可沒」。電視雖然也「說話」,也有一定的知識內容,且能讓孩子安靜地坐著,但它跟孩子之間不存在語言互動,孩子只是被動接受,沒有任何交流。電視也沒有體溫,不會向孩子傳達任何感情。所以電視機前長大的孩子智力不會太出色,心理也容易出問題。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對幾千個家庭進行了研究,他發現,兒童的智力發展和母親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巨大的依存關係。尤其在3歲前,如果母親和孩子交流得少,交流內容簡單,孩子是在情感和智力活動都比較貧乏的狀態中長大,那麼孩子的智商就會偏低,行為也容易出現偏差。
在這裡,還建議家長少用嬰兒車,緣故它會妨礙語言交流和肢體接觸。經常在公園看到父母、爺爺奶奶四個人帶著一個孩子,孩子被放在嬰兒車中。大人們有說有笑,邊走邊看風景,孩子則孤獨地坐在車裡,神情木然。這樣的的天倫之樂於孩子來說意義實在寥寥。設想換一種情景,四個大人輪流抱著孩子,走到哪兒給孩子講一講。讓會走路的孩子下來走一走,摸摸地上的土或磚,撿顆小石子、小樹棍,去聞一朵花、拔一根草——同樣是逛公園,走同樣的路線,孩子感知的東西會完全不一樣。嬰兒車只是個輔助工具,特別需要的時候用用即可,不要形成習慣,一出門就推嬰兒車。即使推出來,也不要總把孩子放車中。
不要擔心抱孩子會把孩子「慣壞了」,擁抱本身不會慣壞孩子,經常得不到父母擁抱的孩子才會「壞了」。有過「皮膚飢餓」經歷的孩子,長大後會有深刻的不安全感。如果說有的孩子不抱就哭,原因不在抱得多本身,應該是孩子在其它方面經常性地心理受阻,內心有委屈感或失落感,下意識地用哭來表達情緒。孩子經常哭是個信號,他在告訴你他不舒服,身體或心理方面,哭是一種求助方式。排除生理原因後,父母應該想辦法檢討自己和孩子的相處及交流方式,想辦法改善,健康幸福的孩子很少哭。
退一步,即使你的孩子天生比別的孩子更喜歡讓家長抱著,也不是件壞事,孩子幾年間就長大了,用不了幾年,父母想抱也沒有那麼大力氣,而且孩子也不讓你抱了。記憶中有許多懷抱孩子的印象,是多麼好的一件事!
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是發展其智力,讓其智力不單以加法增長,而是以乘法遞增的最好、最簡單的辦法。
從孩子一兩歲開始,就可以嘗試幫孩子建立語言和文字間的聯繫。儘早認字並進入閱讀,這對兒童早慧作用十分明顯。傳說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其象徵意義十分深刻。文字的出現於人類來說是件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人從此不再蒙昧,開始有了洞悉世界,俯仰乾坤的能力——文字的力量,於個人來說也是一樣的。在各類傑出人物中,你可以找出不少學歷不高的,但你幾乎找不到從不閱讀的。
電子時代信息太多,吸引孩子的東西也太多,如果孩子基礎識字任務完成得太晚,閱讀興趣沒有在早期建立,很可能孩子會一直停留在不愛閱讀、淺閱讀的水平上。如果你的孩子從小培養起了閱讀興趣,長大後博覽群書,那麼父母對孩子的智力啟蒙就不僅是合格,而是令人羨慕了。
關於識字,3000漢字要學五、六年的教學模式非常落後,它尤其不適應現代社會生活。現在資訊這麼發達,家長們幾乎都識字,如果方法得當,孩子完全可以在學齡前不知不覺地輕鬆完成基礎識字任務——這方法在我的另一本書中有專門陳述,許多家長採用同樣的方法,都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這裡再次強調的是,千萬不要用笨辦法教孩子識字,否則會提前敗壞孩子的識字和閱讀興趣。
起初,家長拿一本書給孩子講時,孩子可能不會全神貫注地聽,聽幾句就去玩別的,也可能會把書搶過去亂翻,甚至撕了,這些都很正常。孩子往往不可能乖乖地坐著聽你講故事,有時可能是他更想知道別的內容,或確實不想聽了。家長不要強行讓孩子安靜聽故事,也不要打開一本書就必須從前往後講,孩子翻哪頁就講哪頁,或感覺他不想聽就不再講,來日方長,順其自然,不要讓孩子覺得講故事是件令人厭倦的事,孩子和家長的互動始終愉快就好。至於撕書,就讓他撕幾本,他在用小手感覺世界,「撕」也是閱讀的一種。
孩子的智力啟蒙和情感啟蒙
都離不開家長的陪伴和關愛
讓孩子時時刻刻沉浸在愛中
ta的啟蒙和成長自然也會更好
多點關愛,多點溝通
比所有昂貴的早教班都管用
育兒路上您還遇見哪些問題?
歡迎您來 【7天好媽媽成長營】
解鎖更多家庭教育知識
只需 19.9元
馬上掃碼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