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立群:觀音本生敘述·妙善故事·千手觀音

2023-09-28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羅立群:觀音本生敘述·妙善故事·千手觀音

觀音信仰是十分重要的宗教文化現象。在中土流傳過程中,觀音信仰在很大程度上融匯了民間宗教的內容,體現出民間宗教的文化特色。民間宗教的最大特點就是宗教信仰的民間化、世俗化,而其民間化、世俗化的形成又得力於俗文學推波助瀾。

郵票觀音菩薩像

宗教俗文學「表現的內容往往是通俗化的、形象化的,經常有意無意之間對教義作了自由的發揮以至『歪曲』。這實際上正表現了作品創造者和流傳者當時、當地的佛教理解,從而也就造成了佛教本身的演化。」[1]

可以說,觀音信仰在中土傳播與發展的主要動力來自民間的俗文學(主要是小說、戲曲和寶卷等),其本身的俗文化特質與俗文學的影響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試圖對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及寶卷中的觀音本生題材進行梳理、對比和分析,並與佛經中的觀音本生敘述相互比較,力求真實描述觀音信仰的發展和觀音形象的演變以及兩者之間的相互關係,以便我們全面、準確地了解觀音信仰和觀音文學。

一、佛經中的觀音本生敘述

觀音本生題材是指觀音成道之前的家庭身世、苦難經歷、修道過程以及成道因緣等故事內容。最早涉及觀音本生題材的是佛經。

劉宋時期,沙門曇無竭譯《觀世音菩薩授記經》云:往昔世界有國王名威德王,懺信佛法,入於三昧,「左右有二蓮花從地踴出,雜色莊嚴,其香芬馥,如天旃檀。有二童子化生其中,跏趺而坐,一名寶意,二名寶上。」

威德王后來修成正果,成為佛陀,二童子分別成為觀世音菩薩和得大勢菩薩。阿彌陀佛正法滅後,觀世音菩薩成等正覺,號普德功德山王如來[2]。

按此經描述,觀世音菩薩是由蓮花化生的童子修成正果的。劉宋曇無讖所譯《悲華經》對觀世音的出身有不同的記載。

《悲華經》

《悲華經》云:往昔恆河沙阿僧祗劫有轉輪聖王,名無諍念。王有千子,第一王子名不絢,第二王子名尼摩,第三王子名王象,第八王子名泥圖。轉輪聖王皈依佛陀,發下誓願,要解除眾生的一切苦難。後修成正果,成為阿彌陀佛。不絢成為觀世音菩薩,尼摩成為大勢至菩薩,王象成為文殊菩薩,泥圖成為普賢菩薩[3]。按此經說法,觀音菩薩前世是轉輪聖王的第一王子。

天息災譯《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以佛陀的親身經歷,講述觀音前世是一匹能飛行的聖馬,佛陀前世是一位王子,王子與一群商人經商到獅子國,遇到眾多羅剎女。羅剎女假意討好王子和商人,實則要吃掉他們。危急時刻,聖馬救助王子離開險境:

即時速疾而往於聖馬王所,到已見彼馬王,吃草𩥇已振擺身毛。是時師子國地皆震動。馬王三復言云:「今者何人慾往彼岸?」時諸商人作如是言:「我等今者欲往彼岸。」時聖馬王奮迅其身而作是言:「汝等宜應前進,勿應返顧師子國也。」彼聖馬王如是說已。

是時我乃先乘馬王,然後五百商人俱升馬上。時彼師子國中諸羅剎女忽聞諸商人去,口出苦切之聲,即駛奔馳趁逐,悲啼號哭,叫呼隨後。時諸商人聞是聲已,回首顧眄不覺閃墜,其身入於水中,於是諸羅剎女取彼身肉而啖食之。

是時唯我一人往於南贍部洲。彼聖馬王屆海岸所,我當下已,而乃旋繞彼聖馬王三匝畢已,即離彼處,尋路而行往於本地,歸自所居,到其家已……佛告除蓋障菩薩:「聖馬王者即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於是危難死怖畏中救濟於我。」[4]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

缺失譯者姓名的《觀世音菩薩往生凈土本緣經》這樣描述觀音成道前的身世:

許多年以前,南閻天竺有一個國家,名叫摩涅婆咤。其中住著夫婦二人,丈夫名曰長那,妻子名曰摩那斯羅,夫妻恩愛,家境富有。因為膝下無子,難免心中悲傷,於是祈禱天神,希望能生養子女。

不久,他們果然生了兩個兒子,長子取名早離,次子取名速離。早離七歲、速離五歲時,摩那斯羅病勢沉重,去世前囑咐二子:生老病死,人間常態,若要尋求解脫,唯有發菩提願心。摩涅婆咤去世後,長那又娶了一個名叫毗羅的女子。

時值饑荒,財谷漸盡,長那決定前往檀羅山採摘妙果。他預計這趟行程七天,臨行前囑託毗羅要好生照顧兩個孩子。走了十四天,長那仍然沒有回家,毗羅開始擔心,如果丈夫回不來,自己怎麼有能力養育兩個孩子呢?即使丈夫採集妙果回來,也只會與兒子分食,不會有自己的份。於是她雇了一艘船,帶著兩個孩子假意說去海上孤島覓食。船行駛到孤島,她讓兩個孩子下船尋找食物,自己卻偷偷地駕船返家。

兩個孩子發現被遺棄時,悲傷哭泣。哥哥早離想起生母臨終告誡,就發下誓願:

「我鬚髮無上道心。成就菩薩大悲。行解脫門。先度他人。然後成佛。若為無父母者。現父母像。若為無師長者。現師長身。若為貧賤者。現富貴身。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四眾八部。一切隨類。無不現之。願我常在此島。於十方國。能施安樂。變作山河大地。草木五穀。甘果等。令受用者。早出生死。願我隨母生處。不離父生處。」

張大千繪觀音像

這樣發了一百願,壽終。長那採集果實歸來,不見兩個兒子,就詢問毗羅。毗羅謊稱他們出外覓食不歸。他向朋友打聽,朋友告之真相。長那悲痛自責,遂僱船前往孤島尋子,只見到一堆白骨和散落的衣衫。他收拾骸骨衣物,含淚發誓:要度脫諸惡眾生,速成佛道,變化成各種事物為眾生作依止。

他如是發了五百誓願,並決心常住婆娑世界,對眾生說法教化。經文中觀音菩薩對人物身份作了說明:

「爾時梵士長那者,今釋迦牟尼如來是也;母摩那斯羅者,西方阿彌陀如來是也;兄早離者,我身是也;弟速離者,大勢至菩薩是也;朋友者,總持自在菩薩是也。昔檀那羅山者,今靈山是也;昔絕島者,今補陀落山是也。」[5]

除此之外,關於觀音菩薩的身世,佛經中還有其他一些記載。如在《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中,觀世音菩薩自稱是「千光王靜住如來」的弟子,師從此佛修習「大悲咒」。

明早期銅鎏金十一面觀音

又如《十一面神咒心經》說,觀世音菩薩在過去世為大仙人,拜百蓮花眼無障礙頂熾盛功德王如來為師,誦持十一面神咒,修成正果。再如《不空羂索咒心經》則稱觀音菩薩在往昔九十一劫「勝觀」世界,是「世主王如來」的弟子,蒙授不空羂索咒心,教化無量百千子,功德圓滿,修成正果。

最有趣的是《楞嚴經》,此經敘述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數恆河沙劫,師從觀世音如來,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習得耳根圓通法門,緣心自在,成就菩提。觀世音如來因感嘆弟子善得圓通法門,於大會中授記弟子「觀世音」名號,使其觀聽十方圓明,於是觀音名號遍十方界。《楞嚴經》是大乘佛教極其重要的經典,按此經說法,觀世音菩薩本是觀世音如來的弟子,「觀世音」名號也是觀世音如來授記給弟子的。

佛經中有關觀世音本生故事的敘述,零散而又相互矛盾,有著強烈的宗教信仰,說教性極強,除了《大乘莊嚴寶王經》和《觀世音菩薩往生凈土本緣經》有一定的情節之外,其他典籍幾乎沒有情節描述,人物形象更是十分模糊,所述無非隨佛修行、成就菩提以及得到如來授記等內容,且著力渲染得道後的法力,沒有多少文學色彩和世俗生活氣息。

二、小說、寶卷中的妙善故事

與佛經敘述的零散雜亂不同,中土有關觀音修行成道的描述十分具體,且內容基本一致,主要表現於小說、寶卷文本以及戲曲舞台表演。

蔡京書《香山大悲菩薩傳碑》

北宋元符二年(1099),蔣之奇根據傳說潤色加工撰成《香山大悲菩薩傳》,敘述千手千眼觀音修道緣起,豎碑刻文,樹立於汝州香山寺內。碑文敘述過去國莊王三女兒妙善,虔誠修道,為救父疾,獻出自己的手眼,最終化身千手千眼觀音,而香山即大悲觀音成道之地。南宋朱弁《曲洧舊聞》曾記載此事。

至元代,趙魏公夫人管道升據此撰成《觀世音菩薩傳略》。明代朱鼎臣依據上述傳說故事,撰寫了章回小說《南海觀音菩薩出身修行傳》,將觀音修地道點從香山改成南海,情節上又多有發揮,增加了點化善才、龍女故事,以及平妖護國救民等神魔內容。

清代曼陀羅室主人編寫了《觀音菩薩傳奇》,亦寫觀音出身修道、普度眾生之事,小說捨棄了斷手抉眼救父疾的內容,時間提前到周朝末年,地點則是西方興林國,觀音最終成地道仍是南海普陀山。清末民初又有江村著述的《觀音得道》。

此外,卷首題記「宋崇寧二年天竺寺普明禪師編撰」的《香山寶卷》以說唱的形式搬演大悲觀音本緣故事,在明清兩代廣為流行。鄭振鐸在《中國俗文學史》中曾對《香山寶卷》給予充分肯定,認為作品「描寫一個女子堅心向道,歷經苦難,百折不回,具有殉教的最崇高的精神」,在中國文學史上是罕見的[6]。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手稿

宋代朱弁在《曲洧舊聞》中對此曾有一番評述:

蔣穎叔守汝日, 用香山僧懷晝之請, 取唐律師弟子義常所書天神言大悲之事,潤色為傳。載過去國莊王, 不知是何國, 王有三女, 最幼者名妙善, 施手眼救父疾。」其論甚偉。然與《楞嚴》及《大悲》、《觀音》等經, 頗相函矢。《華嚴》雲: 善度誠居士鞞瑟視羅頌大悲為勇猛丈夫。而天神言妙善化身千手千眼以示父母, 旋即如故。而今香山乃是大悲成道之地, 則是生王宮以女子身顯化。考古德翻經所傳者, 絕不相合。浮屠氏喜誇大自神, 蓋不足怪, 而穎叔為粉飾之, 欲以傳信後世, 豈未之思耶[7]!

清代學者俞越在《茶香室叢鈔》中也認為:「今世俗說以觀世音為妙莊王第三女本此,然但曰莊王,不言妙莊王,妙善乃其女之名,不知何以有『妙莊』之說也。」[8]並指出妙善故事「要是傳說,非其實也」[9]。

從北宋元符二年(1099)蔣之奇作《香山大悲菩薩傳》始,到晚清曼陀羅室主人編寫《觀音菩薩傳奇》,妙善故事在中華大地流傳了約800年,故事的內容幾經改編,不斷增刪,越來越適應中土信眾的文化心理需求。為了方便了解妙善故事內容的演變,我們選取幾個有代表性的作品,用表格的方式作如下展示:

《觀音戲曲集》

香山大悲菩薩傳

香山寶卷[10]

南海觀音菩薩

出身修行傳

觀音菩薩傳奇

出生地

山之東北,過去有國,王名莊王

須彌山西,有興林國,年號妙莊

西域興林國,年號妙莊。

須彌山西北,有興林國,年號妙莊。

抗旨拒婚

妙善堅心向道,抗旨拒婚。

妙善堅心向道,抗旨拒婚。

妙善堅心向道,抗旨拒婚。

妙善堅心向道,抗旨拒婚。

歷經磨難

妙善被禁後園,斷其膳飲,做苦役,不准親人探視。

妙善被禁在後園,忍飢受寒。後出家白雀寺,終日勞作。

妙善被禁在後園,忍飢受寒。後出家白雀寺,諸般苦役,又囚入冷宮受苦。

妙善被禁御花園,操作雜役,後入光明寺修行,在須彌山尋找雪蓮,風餐露宿,艱險備嘗。

地獄誦經

無此情節

妙善地獄說法,陰府刑具化為蓮花,一干罪鬼悉數超度。

妙善地獄誦經,天花亂墜,地獄放大光明,血湖變蓮池,鬼囚得超生。

無此情節

修地道點

汝州香山

惠州澄心縣香山紫竹林。

南海香山普陀岩

在興林國光明寺修行,成道後飛往南海普陀落伽山紫竹林。

手眼療疾

莊王不敬三寶,患惡疾,需無嗔人手眼做藥,妙善獻出手眼,治癒惡疾。

妙莊王不敬三寶,身患惡疾,妙善獻出手眼,治癒頑疾。

妙莊王不敬三寶,殺孽重,患惡疾,妙善獻出手眼,治癒頑疾。

無此情節。38回孝婦劉氏因婆婆生病,割股療疾,觀音對此行為提出批評。

金童玉女

無此情節

無此情節

觀音度化善財童子與龍女。

觀音度化宮女永蓮為龍女,頑童沈英為善財童子。

獅象興妖

無此情節

無此情節

青獅白象覬覦妙清、妙音美貌,劫持兩女,並掠走宮女、國王、皇后。

無此情節

朝中叛亂

無此情節

無此情節

何朝陽借兵三萬,竊國僭位。善財、龍女領天兵平叛。

無此情節

中土

度化

無此情節

無此情節

無此情節

凈瓶觀音甘霖救旱,魚籃觀音開悟愚鈍,蛤蜊觀音警戒殺生,千手觀音點化錢繆,馬頭觀音點化番僧,武士觀音保護少林,白衣觀音夢中賜子,水月觀音昭示眾生,青頸觀音剃度一峰,楊柳觀音治病療疾。

表格中列舉的作品,創作時間從北宋至晚清約800年,敘述的是同一個題材——觀音菩薩出身修行證道的傳說故事。

《觀音本生故事戲論疏》

上述作品包含了兩種文體,一是小說,一是寶卷。兩者雖然都屬於敘事文學,然小說主要是散文體的敘事形式,寶卷則是民間流行的說唱形式,偏重於韻文敘事。

兩種不同的文體講述同一個故事,相互影響、借鑑。北宋蔣之奇《香山大悲菩薩傳》記載了民間流傳的妙善修道故事,《香山寶卷》在此基礎上增飾生髮,地點標明須彌山西,國名興林,年號妙莊,並增加了妙善地獄誦經的情節。

明代朱鼎臣《南海觀音菩薩出身修行傳》以《香山寶卷》為藍本,不但承襲了國名、年號,也保留了地獄誦經的情節,且又增加了觀音度化善財和龍女、獅象興妖、朝中平叛等內容。

曼陀羅室主人《觀音菩薩傳奇》對前人作品大幅取捨,保留了妙善堅心向道、抗旨拒婚、歷經磨難的故事,擯棄了手眼療疾、地獄誦經、獅象興妖、朝中平叛等情節描寫,增添了觀音菩薩慈悲度化的靈跡,將妙善修道故事與觀音濟人救世傳奇融為一體,內容有所變化,情節也更加豐富。

三、戲曲中的妙善證道

觀音本生題材也是明清戲曲熱衷表現的內容。除了明代傳奇《觀世音香山修行記》(簡稱《香山記》)、清代傳奇《海潮音》外,還有許多劇種編排演出這一題材,如京劇《大香山》、粵劇《觀音得道》、閩劇《觀音出世》、傀儡戲《觀音得道》、漢劇《大香山》、曲劇《香山傳》、越劇《觀音得道》、川劇《火燒白雀寺》等,而秦腔、高腔、目連戲、柳子戲等劇種也有相關題材的劇目。本文主要分析明清兩部傳奇《香山記》和《海潮音》。

《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

《香山記》,現存明萬曆年間富春堂刊本,《古本戲曲叢刊》據此影印,編入二集,全名為《新刻出像音注觀世音香山修行記》,分為三十齣,每出內容以四字概括,並配有插圖。《曲海總目提要》謂劇本前有明萬曆二十六年羅懋登作的序,據此判斷劇本的作者是羅懋登,但現存劇本沒有這篇序,也不題撰人,因此該劇本的作者也就成為一個謎。

不少學者仍相信《曲海總目提要》的記載,孫楷第認為:「《曲海提要》所據既為懋登序本,所言當可信也。」[11]周秋良對《曲海總目提要》的內容敘述和現存明刊本的情節加以比照,指出六處不同,由此認為《香山記》有兩個版本,羅懋登編撰並作序的本子現已佚失[12]。

大東書局版《曲海總目提要》

從劇本的情節內容來看,《香山記》應該是依據《香山寶卷》改編而成,將民間傳說的妙善故事套入唱腔、科白、舞蹈等舞台表演形式。劇情大致為:莊王祝壽——彩樓招親——拒婚幽禁——鬼神助力——妙善出家——歷盡磨難——火燒庵寺——法場行刑——黑虎馱屍——遍游地獄——五十三參——莊王生病——捨身救父——現身說法——正果團圓。

《香山記》雖改編自《香山寶卷》,卻也做了一些改動,如「祝壽」、「婚宴」、「彩樓招親」等情節內容都是《香山寶卷》中沒有的,這些內容熱鬧、喜慶,適合大眾演出場景,切合市民欣賞口味,雖然對推動劇情發展意義不大,且又游離於觀音修道的宗教主題,卻是戲曲演出時吸引民眾的重要關目,能產生相應的舞台演出效果。

第六齣「花園受難」,莊王為了阻止妙善出家修行,將她幽禁在後花園,並設下難題:若桃花、菊花一起開放,便同意她出家。此時佛祖顯靈,命花園土地鬼神前來相助,將「菊花移在桃花處,桃花移在菊花處,桃、菊一起開」[13]。

這類改動很明顯是融入了民間創作手法。劇本第二十五出名為「五十三參」,這也是小說、寶卷沒有的內容。「五十三參」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敘述善財童子堅心禮佛、跋山涉水、求知證道,聆聽了五十三位菩薩的教誨,終成大道,其中參拜的第二十八位善知識就是觀音菩薩。

善財童子「起正直心專求佛法」與妙善「發大悲意普攝眾生」的動機、信念都是相同的,劇本借佛典表述妙善的修道意志和最終結果。妙善禮佛之後,身份轉換成為法力無邊的觀音菩薩,接下來,她在舞台上誦讀《普門品》,宣講佛法。劇本中的這一段宣經文字很長,凸顯了整個戲劇的宗教主題。

《遠山堂曲品》稿本

《香山記》偏重於表演,曲詞過於口語化,民間宗教色彩濃厚,文學性欠佳。明末清初戲曲理論家祁彪佳曾譏評此劇:「詞意俱最下一乘,不堪我輩著眼。」[14]祁氏指出這部戲文辭粗劣,缺乏意境,美感不足,可謂一語中的。

清初傳奇《海潮音》也是搬演妙善修道故事的戲曲,作者張大復,又名彝宣,字心其,號寒山子,蘇州人氏,明末清初戲劇家,有多種傳奇作品存世。海潮音,喻指佛菩薩應時適機向大眾說法的音聲。《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常須念。」[15]

唐代窺基《法華經玄贊》卷十對此句解釋為:「猶如海潮,必定應時,能滅諸苦。」唐代道暹《法華經文句輔正記》卷十注釋:「海潮音者,若有念者,菩薩即應而不過時,如潮不過限也。」海潮漲退準時,信而有徵,故比喻法音應時適機。

《海潮音》今存「程氏玉霜簃藏舊抄本」,文學古籍刊行社據此影印,編入《古本戲曲叢刊》第三集。今存抄本分上下卷,上卷從第一齣至十五出,其中第一、第二兩齣皆殘缺不全;下卷從第十六出至二十八出,其間缺二十四、二十七兩齣,只有十一出。兩卷合計共存殘卷二十六出。

《妙善傳說觀音菩薩緣起考》

《海潮音》敘妙莊王拜妖道修羅剎(實乃一條作孽火龍)為師, 聽信其「真陰流通, 純陽自足』 的長生之術的蠱惑, 挑選三至五歲的童男三百六十名,「取其腦髓, 加以丹砂」,名為「蓮花飲」,每日服用;又要十三至十六歲幼女三百六十名,「每夜幸其一」,名為「海棠丹」。眾臣苦諫,被加重刑;妙善面諫, 被打入冷宮。西方善思羅漢前來接引妙善, 途中收火雲洞聖嬰, 又以神力使妙莊王不得殘殺嬰兒。修羅剎施離間計, 欲借妙莊王之手除掉妙善, 皇后等苦苦請求, 妙莊王遂將妙善發往白鵲寺終身為尼。妙善矢志苦修,修羅剎又施陰謀,讓妙莊王招其文、武二弟子為駙馬。妙莊王命接回妙善,妙善拒絕回宮。武駙馬(實為一蟒蛇精)率兵燒寺殺尼;被聖嬰殺死。修羅剎命殺盡和尚,遣散尼姑,並以有辱王名之罪絞死妙善。聖嬰追殺修羅剎,妙善魂游地府,歷見慘狀,矢志普度眾生。皇后因女兒之死悲痛萬分,致使雙目失明,妙善舍己雙目使母親恢復光明;妙莊王患毒瘡百醫無治,妙善又捨出雙手治癒父病,「血囊皮肉還父母」。妙莊王夫婦帶女兒妙音到香山寺拜謝, 方知寺中觀世音是妙善修成,於是大悟,「拜求弟子之禮」。

將《海潮音》與《香山記》相互比較,可以看出,雖然都是敷演妙善修道故事,但兩者之間有很大差異,其最大的區別是《海潮音》劇本突出了正義與邪惡的鬥爭。修羅剎為了達到攫取國家權力、霸占王后公主的邪惡目的,化身雲遊道士蠱惑妙莊王,屢進讒言,唆使其倒行逆施、禍害百姓、屠戮忠良;妙莊王昏庸愚昧,一味迎合;妙善等人為了國家和百姓苦苦勸諫,反而遭到迫害。

畲向群彩繪水月觀音

全劇的主要矛盾不再是婚姻與出家的衝突,而是忠奸善惡之間的鬥爭,如第五齣妙善勸諫妙莊王:

兒聞神仙修煉要仁慈濟物,清靜無為,未聞已邪以枉殺而能長生者,況人之命而欲延我長生,可為仁乎?聽邪人之外教,傷君臣之大和,可為義乎?居天子之尊,反下黃冠之拜,可為禮乎?政治一廢,外邦起謀,國亂身危,可為智乎?邪人加之以師禮,直臣責之以重刑,邪正不分,賞罰倒置,可為信乎?五倫皆失,三綱不正,妄言神仙,豈不誤邪[16]?

妙善的這一番勸諫完全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依據,充滿了入世的道德情懷,從而使得妙善修道故事本身具有的濃重宗教色彩大為減退。

《海潮音》劇本的情節衝突反映出社會上佛道之間的宗教鬥爭。妙莊王欲求長生之術,拜修羅剎為師,修羅剎抓住其急於求成的心理弱點,故弄玄虛,以旁門邪術引誘妙莊王。妙莊王受其蠱惑,不辨是非,開始搜求嬰兒、幼女制煉「蓮花飲」、「海棠丹」。

妙莊王迷信丹藥方術,行為荒唐,卻有著歷史真實的投影。明代皇帝大都醉心道教,尤其推崇以齋醮祈禳為能事的正一道。明代皇帝中,崇道最甚的是明世宗。他重用道徒方士,委以高官厚祿,道士邵元節、陶仲文更是受到格外恩寵。

明宣德銅鎏金觀音菩薩像

邵元節不僅被賜予封號,且官授禮部尚書,贈予田莊、僕人,死後又追封少師,從伯爵禮,諡曰「文康榮靖」。陶仲文被封為「神霄保國弘烈宣教振法通真忠孝秉一真人」,官拜禮部尚書,加少師、少傅、少保。史稱:「一人兼領三孤,終明世,惟仲文而已。」[17]明世宗特別迷信仙方丹藥,道徒方士以此獲寵者達數十人之多。

《萬曆野獲編》記載:「嘉靖間,諸佞幸進方最多,其秘者不可知。相傳至今者,若邵、陶則用紅鉛,取童女初行月事,煉之如辰砂以進。若顧、盛則用秋石,取童男小遺去頭尾,煉之如解鹽以進。此二法盛行,士人亦多用之。然在世宗中年始餌此及他熱劑,以發陽氣,名曰長生,不過供秘戲耳。至穆宗以壯齡御宇,亦為內官所蠱,循用此等藥物。」[18]

統治者的荒誕行徑對社會和百姓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也給道教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海潮音》劇本譏諷邪道,崇佛斥道,加入儒家倫理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的社會批判意識。

與民間表演劇本《香山記》的粗糙、散亂不同,《海潮音》是較為成熟的文人傳奇。全劇結構嚴密,情節集中,線索發展分明,戲劇衝突明顯。

全劇尖銳矛盾的產生來自善惡雙方的鮮明對立,雙方的人物形象都塑造得十分豐滿。主角妙善、善思羅漢自不必說,反面人物修羅剎、配角王后、義僕李監等也非常有個性,而火雲洞大王聖嬰的性格由惡趨善發生轉變,他本是西天羅剎女之子,神通廣大,與佛門勢不兩立,被善思羅漢降服後,誠心改過,盡力伏魔,終成為佛門的護法使者。聖嬰在劇中由丑角扮演,唱詞不多,但其說白和動作誇張、詼諧,表演性強,能活躍舞台氣氛,具有相當的審美情趣。

《萬曆野獲編》

四、千手觀音

千手觀音,即千手千眼觀音,這種奇特的形象出自佛教密宗。在中國內地流傳的有關千手觀音的經典主要有四個本子:

(1)《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唐西天竺沙門伽梵達摩所譯,全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內容有述因緣,發願,十五善生,不受十五惡死之功德,千手陀羅尼,咒詛法等。

(2)《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經》,這是伽梵達摩譯經本旳不同譯本,全一卷,譯者為唐代不空。

(3)《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經》,唐代菩提流志譯,全一卷,收於《大正藏》第二十冊。此經內容首述姥陀羅尼與功德,次述總攝身、總持陀羅尼,次述千手觀音畫壇法與咒詛法,後述辯才、成等正覺、神變自在、請千眼觀音王心印咒等。

清光緒十二年金陵刻經處刻千手觀音

(4)《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唐代智通譯,兩卷本,此經為菩提流志譯本的異譯。

關於千手觀音信仰傳入中國的時間,《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序》言道:

千手千眼菩薩者,即觀世音之變現,伏魔怨之神跡也。自唐武德之歲,中天竺婆羅門僧瞿多提婆,於細氎上圖畫形質。及結壇手印經本至京進上,太武見而不珍,其僧悒而旋轡。至貞觀年中,復有北天竺僧,齎千臂千眼陀羅尼梵本奉進。文武聖帝敕令大總持寺法師智通,共梵僧翻出咒經並手印等……又佛授記寺有婆羅門僧達摩戰陀,烏伐那國人也,善明悉陀羅尼咒句。常每奉制翻譯,於妙氎上畫一千臂菩薩像並本經咒進,上神皇令宮女繡成,或使匠人畫出,流布天下不墜靈姿[19]。

依據此經記載,千手觀音信仰是在唐初傳入中國,至貞觀年間始「流布天下」。唐代筆記小說對千手觀音信仰的流傳有所記載,如《廣異記》「李昕」條:

唐李昕者,善持千手千眼咒。有人患瘧鬼,昕乃咒之。其鬼見形,謂人曰:「我本欲大困辱君,為懼李十四郎,不敢復往。」十四郎即昕也。昕家在東都,客遊河南,其妹染疾,死數日蘇,說云:「初,被數人領入墳墓間,復有數十人慾相凌辱。其中一人忽云:『此李十四郎妹也,汝輩欲何之?今李十四郎已還,不久至舍。彼善人也,如聞吾等取其妹,必以神咒相困辱,不如早送還之。』」乃相與送女至舍。女活後,昕亦到舍也[20]。

《廣異記》

小說中李昕憑藉千手觀音大悲咒的神力,驅鬼鎮魔,為民治病,保佑家宅親人的平安。

又《異物志》「李元平」條,敘述李元平在東陽寺與一女子相愛,女子自稱是鬼,並向李坦陳兩人的前世姻緣:「頃者大人曾任江州刺史,君前身為門吏長直。君雖貧賤,而容色可悅。我是一小女子,獨處幽房,時不自思量,與君戲調,蓋因緣之故,有此私情。才過十旬,君隨物故。余雖不哭,殆不勝情。便潛以硃筆塗君左股,將以為志。常持千眼千手咒,每焚香發願,各生富貴之家,相慕願為夫妻」。

大悲咒確實顯示了神力,二人「他年果為夫妻」。上述所引可以看出,佛教密宗傳入以後,千手觀音信仰在中國民間流傳較廣。

關於千手千眼觀音形象的由來,《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云:觀音聞千光王靜住如來說大悲心咒,心生歡喜,「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

一切眾生者,令其實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發是願已,應時身上千手千眼悉皆具足」[21]。依據此經,觀音現千手千眼之身是利益眾生宏願所致。

世家堂藏板《香山寶卷》

而《香山大悲菩薩傳》與《香山寶卷》則敘述妙善為了治療父親頑疾,甘願獻出自己的手眼作為藥引,於是「天地震動,光明晃耀,祥雲周覆,天樂發響,乃見千手千眼大悲觀音,身相端嚴,光明晃耀,巍巍堂堂,如星中月」[22]。

在這裡敘述的重心是妙善為救父疾「舍雙眼今得千眼報,舍雙手今得千手報」,最終成為千手千眼觀音,其堅心向道、抗旨拒婚、艱辛備嘗的修行經歷都是這一敘述重心的鋪展。可見,對於千手千眼觀音奇特外形產生的本源,古印度佛經與中國本土的文學作品的表述是明顯不同的。

對於千手千眼觀音形象的表述,清末民初曼陀羅室主人創作的《觀音菩薩傳奇》則完全捨去了斷手剜眼的內容,並在小說中通過觀音菩薩對孝婦割股療親的行為提出批評:「世上哪有用人肉才治得好的病呀!毀傷了父母賜給你的身體救人,也是有悖常理的。」[23]

關於千手千眼觀音形象的產生,小說是這樣敘述的:唐朝末年,天下動亂,生靈塗炭。浙江臨安人錢繆意欲起兵自衛,保護鄉土,拯救黎民,又怕落得個犯上作亂的罪名,遲疑不決。觀音託夢給他,在夢中現出千手千眼丈六金身,告誡他「為人要有千般手眼,才做得千秋事業」[24]。

《觀音菩薩的故事》

於是錢繆放膽去做,果然保障了東南半壁江山。這部小說將各種觀音化身及顯靈傳說銜接串聯,逐一敘述,其對千手千眼觀音信仰的描述,反映出中土民間觀音信仰的發展變化和觀音故事的流傳情況。

注釋:

[1]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頁。

[2] 《中華大藏經·漢文部分》(第20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759頁。

[3] 參閱[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諸菩薩本授記品第四》,《大正藏》(第三卷·本緣部上),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1994年,第183-220頁。

[4] [宋]天息災譯:《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台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2005年,第62-64頁。按:「聖馬」的來歷,有研究者認為出自印度婆羅門教經典《梨俱吠陀》中的「雙馬童神」。雙馬童神是一對不可分離的天神,神通廣大,救苦救難,在古印度有著廣泛的信仰基礎。

[5] 《觀世音菩薩往生凈土本緣經》,林明珂、申國美編:《凈土宗大典》,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印中心,2003年,第180-184頁。

[6]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第539頁。

[7] [宋]朱弁:《曲洧舊聞》卷六,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46頁。

[8] [清]俞樾:《茶香室叢鈔》卷十三,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第291頁。

[9] [清]俞樾:《茶香室續鈔》卷十七,光緒二十一年盛氏刻本,第10頁。

[10] 《香山寶卷》產生於何時,學術界尚有爭議,主要有三種觀點:一是宋代,一是元末,一是明末。目前我們見到的最早版本刊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

[11] 孫楷第:《戲曲小說書錄解題》,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第302頁。

[12] 周秋良:《觀音故事與觀音信仰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104-107頁。

[13] 《香山記》上卷,《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1955年,第11頁。

[14] 祁彪佳:《遠山堂曲品》,《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6),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82年,第112頁。

[15]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弘學編:《佛典叢書》,成都:巴蜀書社,2002年,第279頁。

[16] 張大復:《海潮音》第五齣,《古本戲曲叢刊》三集,文學古籍刊行社影印本,1957年。

[17] 《明史·陶仲文傳》,《二十五史》(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書店,1986年,第8637頁。

[18] 沈德符:《萬曆野獲編》(中),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547頁。

[19] [唐]智通譯:《千眼千臂觀世音菩薩陀羅尼神咒經》,《大藏經》「第二十卷密教部」,第83-90頁。

[20] 《太平廣記》卷112,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第777頁。

[21] 弘學疏註:《千手千眼觀世音陀羅尼經疏注》,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第37頁。

[22] [宋]蔣之奇:《大悲菩薩傳》碑文,轉引自於君方《觀音——菩薩中國化的演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497頁。

[23] [清]曼陀羅室主人:《觀音菩薩傳奇》,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頁,第158頁。

[24] [清]曼陀羅室主人:《觀音菩薩傳奇》,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87頁,第158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25459b321f773dcf33b8620b3be34a7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