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改變孩子的,並不是家裡是否有錢,而是父母身上是否有這些特徵

2020-09-02     育兒小米

原標題:能改變孩子的,並不是家裡是否有錢,而是父母身上是否有這些特徵

執筆:BXG

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希望,是父母生命的傳承,對於孩子,父母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和時間,就是想要好好的培養孩子,希望孩子長大之後能出人頭地,能有出息,

畢竟,在很多父母的心中都有一種「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不論時對兒子還是女兒,父母抱有很大的期望,想讓孩子變得優秀,

所以,父母不僅要操心孩子的健康問題,也要操心孩子的教育問題,當孩子還在肚子裡的時候就要給寶寶進行胎教,

等到孩子長大之後,更是不能休息下來,接踵而來的是孩子的興趣班、輔導班等等,就是想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尤其是近幾年,很多父母都如夢初醒一般,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非常看重,不論是男孩還是女孩,父母都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對他們進行教育,

其中,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問題非常上心,有的媽媽為了孩子的教育甚至還會辭職在家專門教育孩子,照顧孩子,

而這樣的母親也被稱為「早教媽媽」,

在懷孕的時候,母親就會買各種各樣的書籍,參加各種各樣的培訓班,就是想充實自己的知識儲備量,以後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教育環境。

不過,當父母們在孩子身上著手實施早教方法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按照書本上的步驟一步都不敢落下,但是效果卻微乎其微,並不是自己的操作錯誤,而是孩子總會給自己製造出各種各樣的小「困難」,

比如自己給孩子安排什麼樣的事情,而且自己也會在一旁陪伴,原本書上寫的孩子可以投入進去,但實際上孩子連做都不會做,這樣的「小意外」也讓很多早教媽媽摸不到頭腦,難道早教書、早教課上的東西都是假的嗎?

其實,提倡早教、早教書以及早教課都沒有什麼問題,

但最主要的是忘記了「因材施教」,

孩子們的個性各種各樣,一本早教書、一節早教課當然不可以以偏概全,

所以,適當的早教是沒問題的,但是,了解孩子的性格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早教方法,而且,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父母的引導也是必不可少的,

母親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於孩子的影響並不僅僅是賦予了孩子生命那麼簡單,孩子長大之後,會不由自主的成為媽媽,會和媽媽有著同樣的脾氣秉性,會和媽媽有差不多的性格,所以,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很重大的。

所以,想要改變一個孩子,並不是家裡有錢與否,而是母親身上的這些特徵

1、擁有堅強性格的母親

「女子本柔,為母則剛」,在正常情況下,男性和女性有著本質的差別,在力量上的差別也很懸殊,但是,在很多時候,母親也可以「打敗」男性,

在70、80年的時候,那個時候人均文化水平都不高,能小學畢業就已經是「文化人」了,雖然,那個時候母親的素質以及文化水平並不是那麼高,但是,個性確實十分堅強的,

那個時候,人人家裡面都很窮,丈夫需要每天都做農活,而女性不僅要去做農活,還要照顧孩子、收拾屋子、院子、做飯等等,

並且,在那樣的家庭條件下依舊會將最好的都給孩子,能用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以後,面對家庭,這樣堅強的母親,培養出來的孩子也一定不會是嬌嫩嫩的「花朵」。

2、擁有格局的母親

每個人的思想觀點都不同,格局自然就會不同,而格局也意味著母親是重視眼前還是重視以後,結果是不一樣的,

有的母親因為別人搶了自己家孩子的玩具,就非要讓孩子搶回來,或者是去拿其他孩子的玩具,一點虧都不想吃,導致其他的孩子都不願意和孩子玩,

但是,有的母親看到別人搶了自己家孩子的玩具,不會插手,而是會看自己家的孩子是怎麼處理的,母親絕不插手,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方法相處,那很容易玩到一起,也不會出現什麼太大的矛盾。

3、不慣著孩子的母親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的寵愛真的是「沒邊」了,哄孩子睡覺、給孩子穿衣服、給孩子一口口的喂飯、給孩子做這個做那個,什麼事情都不讓孩子插手,

也許家長覺得這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很多孩子就是一直被母親這樣「寵愛」,導致孩子絲毫沒有自理能力,雖然說不上是「巨嬰」,但是,當他們離開了母親之後就很難獨自生活,

畢竟,孩子都有離開父母那一天,當孩子過習慣了那種「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一下子就到了需要自己獨立的時候,那才是對孩子最大的考驗,因為他們什麼都不會,連家都收拾不好,又怎麼能照顧好自己呢?

看完這篇文章,大家覺得孩子還容易被母親的哪些特徵影響呢?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zuyT3QBLq-Ct6CZk7_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