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宇:不能等到老了,才開始為血管健康操心

2022-04-26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

原標題:王宏宇:不能等到老了,才開始為血管健康操心

法國醫學家卡薩尼斯曾說,人與血管同壽。血管在人體健康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近年來我國心、腦和周圍血管疾病發病人數逐年增加,甚至呈現年輕化的趨勢。「理想的心血管健康狀態」應該包括哪些方面?哪些不良生活方式正在一點點蠶食中青年的血管?控制和管理血管健康面臨的挑戰又有哪些?針對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副院長、血管醫學中心主任王宏宇教授。

問:為什麼說不能等到老了,才開始為我們的血管操心?年輕人發生血管堵塞的機率為什麼會有增加的趨勢?

答:《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0》指出,我國心血管病的患病率持續上升,已有擁有3.3億心血管病患者。心臟、腦、腎和其他組織器官病變的主要病理生理機制,就是其供應血管發生了結構和功能受損以及血管衰老過程加速,結果導致不良血管事件的發生,如冠心病、卒中和痴呆、外周動脈閉塞性疾病甚至猝死。

很多人以為,只有等到老了才需要操心我們的血管。其實這種觀念是錯誤的。血管病變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這個過程可能會持續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在40歲之前,甚至是少兒時期,血管的病變有可能就已經開始了。

現在的年輕人長期處於高壓精神狀態下,加上缺乏運動、飲食混亂、環境污染等因素,容易導致血管、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出現紊亂。長期下去,心臟和血管的內膜壁受到損傷,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彈性降低,動脈粥樣硬化後期會愈加明顯。特別是有心血管疾病遺傳因素的人群,在連續熬夜、過度疲勞、飲食無規律等「特殊情況」的助攻下,血管就可能會持續痙攣收縮,血液黏稠度增加,最終血管損傷部位內膜破裂,形成血栓,誘發血管閉塞,最終發生心肌梗死、卒中和猝死等致死致殘的嚴重後果。有調查顯示,許多並無明顯臨床症狀的人群,或並未確診為心血管疾病的青年人群,也會因血管功能異常發生心血管事件甚至猝死。

問:所謂「理想的心血管健康狀態」應該包括哪些方面?公眾都應該掌握的血管病「警報」有哪些?

答:2010年美國心臟學會提出了一個概念,即理想的心血管健康,應包括理想的健康行為(吸煙、肥胖、運動、飲食狀況)以及理想的健康因素(血壓、血脂、血糖狀況)。在疾病預防的進程中,其實還有一個重要的中間評估靶點,或者說心腦血管疾病的替代性終點指標,那就是血管。

人體的血管有兩大系統,即動脈和靜脈。其中,動脈系統往往是引起不良心腦血管事件的重要元兇。動脈功能病變的表現之一,就是內皮功能障礙和動脈僵硬度增加。動脈加速衰老的過程,既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和高尿酸等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也是高血壓、糖尿病的發病根源。因此,動脈功能損害是包括高血壓、血脂異常和糖尿病在內的許多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早期血管改變。

動脈功能病變作為早期的血管損傷指標,很少引起人們的注意,而社會大眾普遍關注的是動脈的結構病變,比如體檢發現動脈斑塊形成,甚至動脈狹窄或閉塞。而我們知道,不管是內皮功能障礙和動脈彈性降低,還是管腔狹窄,都會影響靶器官的血液供應,引起一系列的臨床表現,甚至是不良心血管事件。因此,不管是動脈結構病變,還是動脈功能降低;不管是發生了心腦血管疾病,還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低、中、高危險人群,其共同的早期或綜合評估靶點,就是血管健康或血管病變。

問:目前,我國每5個成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心腦血管疾病,平均每6秒鐘就有1人死於心腦血管疾病。請問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拐點」什麼情況下才會來臨?

答:從娃娃抓起,重視血管疾病預防,通過建立智慧化信息化分級診療模式進行全生命周期的血管健康管理,是改變現狀的必由之路。

中國心血管疾病治療的醫療費用對國家和個人造成的經濟負擔均十分沉重。而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狀的方法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做好防治,有效抗衡其發展流行。我國既往的「防治結合模式」主要是針對急性傳染病的控制而制定,這種防治模式對預防人員的專業臨床治療知識要求不高,卻逐漸體現出對慢性病的大規模流行防控的不適合性。理想的防治結合新型模式應由防治兼能的專科醫生與全科醫生和家庭醫生聯合進行防治兼顧的醫療服務,實現智慧化信息化支撐下的三級診療,這其中應包括針對民眾健康的管理與教育、亞健康或慢性病患者的非藥物和藥物的一級預防以及慢性病患者的臨床治療及二級預防。

我國從2004年開始推廣血管病變早期檢測技術,2006制定了我國首部血管檢測領域的指南,在進一步推廣應用和針對不同的血管評估指標綜合研究後,2015年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血管醫學中心(北京大學醫學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提出了北京血管健康分級法(Beijing vascular health stratification,BVHS),對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模式由傳統的疾病治療轉向了對血管健康進行全生命周期分級管理,以反映不同的血管健康狀況和系統血管健康維護。

BVHS與既往血管病變評價方法最大的差異是不僅關注血管結構病變,如狹窄或閉塞,還關注血管功能狀況,如血管彈性和血管內皮功能,綜合血管結構和功能指標進行全面評估。

問:包括心血管AI在內的醫學影像人工智慧,近些年發展極為迅速,未來綜合大數據等進行疾病風險預測也是可以期待的。您如何看待智慧醫療模式下的心臟和血管健康戰略?

答:有關 AI 對於心血管疾病風險預測及預後評價價值方面的報道顯示,AI通過各種運行算法涵蓋更多且複雜的變量,顯示了比傳統公認的心血管疾病風險分層評價系統更準確的預測率。未來,以血管健康管理為核心的人工智慧和網際網路以及新型的 5G 技術將會使人類在心血管疾病診斷和治療領域產生顛覆性的變化。該技術將成為針對我國幅員廣闊、醫療條件水平差異大、技術水平不一、醫療服務人員短缺等狀況的關鍵性措施,具有相當廣闊的應用前景。

面對我國日益增長的心血管疾病負擔,國家提出了實現全民健康的目標,而實現全民健康的突破口之一,可以通過AI輔助和網際網路支持以維護血管健康最終降低心血管疾病發病率。通過一些簡單、無創、可重複性、經濟適用的評估手段,早期反應個體的血管健康狀況,並通過不同指標的組合,評估該個體的血管健康分級,從而制定個體化預防、治療和康復策略。值得慶幸的是,血管健康狀況是可逆的,血管健康狀況較差的人群,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藥物等,使較差血管逆轉至較好的血管健康等級。血管健康的早期綜合維護也是我國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預防「關口」前移的重要體現,也將為慢性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新思路和新手段。

問:您剛剛也說到,血管健康狀況是可逆的。我們知道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兩大類:不可改變的因素和可以改變的因素。控制和管理血管健康,我們都面臨哪些挑戰?

答:從國家層面來說,應該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開展全民健康知識教育,進行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改革開放以後,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飲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以糧食和蔬菜為主轉變成高脂肪、高蛋白、高熱量的「三高」飲食,加上汽車進入家庭、電視和電腦的普及,很多人的運動量減少,超重、肥胖的比例顯著增加;糖尿病患者人群迅速增加,人群膽固醇水平持續增加,高膽固醇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的發生率不斷增加。

這些生活方式和危險因素的變化不僅會影響中老年人,對中青年的危害也很大。此外,中國同時有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的35歲以上人群近2500萬,他們患心肌梗死和中風的機率大大高於單一項高的患者。因此在關注高血壓的同時,必須重視膽固醇的問題。

問:不光關注血管結構病變,還關注血管的功能狀況,這是否也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早期發現血管存在健康隱患?很多人都感到困惑的是: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多,為什麼患者越治越多?

答:迅速增長的高血壓病、高血脂和糖尿病等罹患風險、越來越久坐的生活方式、快速增長的肥胖、不健康的飲食趨勢的現狀如果不改變,將在未來20年導致數以百萬計的額外心血管事件。面對「越治越多」的心血管疾病,我們的防控戰線必須要前移到血管疾病的早期。

忽視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只治不防,就會越治越忙。目前來說,我們還缺乏系統和完整的心血管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一體化的學科和醫療體系。古人云:上醫治未病,意思是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並不是擅長治病的,而是擅長防病的,遺憾的是依然有人錯誤地認為:誰的病人越多,誰的本事就越大。

《「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特別提出,要加快推動從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動員全社會落實預防為主方針,實施健康中國行動,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把預防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們就應該從重視血管病治療轉向維護血管健康,規範地早期識別血管病變。

專家簡介:王宏宇,醫學博士、博士生導師、主任醫師,北京大學首鋼醫院副院長、血管醫學中心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教授。主要從事冠心病、高血壓及血管病變早期檢測和早期預防,血管疾病臨床藥物和介入診治;血管生物學及其相關轉化醫學和人工智慧心血管疾病預警的研究工作25年。2004年在我國率先提出並推廣血管疾病早期檢測技術系統理念,2005年領銜制定國際上第一部血管病變早期檢測技術應用指南,2010年主持建立我國第一家血管醫學中心,2015年提出北京血管健康分級策略(BVHS)和全生命周期血管健康管理模式並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與其所屬石景山區四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踐。主編我國第一部血管醫學領域專著《血管病學》和中國血管健康科普系列叢書(共8冊)。

文:大眾健康 余運西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b76c272bbede7311fd10be00ed8ec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