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捲中國式好學生:比抑鬱症更可怕的是它

2022-06-24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席捲中國式好學生:比抑鬱症更可怕的是它

席捲中國式好學生:比抑鬱症更可怕的是它

記得曾有位大學老師講過一件事情:

說是班裡一個學生,在上大學之前「除了讀書什麼也不會」。進入大學後,在生活、社交等方面都受到很大的挑戰。

由於他不懂得如何解決問題,就通過曠課、打遊戲去逃避,結果導致多個科目不及格,延期兩年了都無法畢業。在巨大的壓力之下,他甚至嘗試過極端行為,幸好被及時發現,才救了回來。事後他自己回想「曾經離毀滅只有一步之遙」。

為什麼要講這件事?

因為這般讓人後怕的行為,並非個案。

好好一個孩子,怎麼突然「病」了?

鄰居家孩子小K,今年26歲,名牌大學碩士畢業後就進醫院工作了,是全家的驕傲,也是親戚朋友鄰里們嘴裡那個「別人家的孩子」

就在前不久,這個「別人家的孩子」突然來敲我家的門,看她面色憔悴,我趕緊請她進屋坐,並詢問:

「小K,我看你臉色不太好,是出什麼事了嗎?」

「姐,你能借我5萬塊錢嗎?」

說實話,挺措不及防的。雖說是鄰居,可我家搬來不過幾年,兩家鮮少走動,更沒有熟絡到可以借錢的程度。正在我不知該如何拒絕小K的時候,她接著說:

「姐,這事兒你千萬別告訴我爸媽,我就應個急。」

謹慎起見,我下意識地問她借這麼多錢做什麼,接下來小K的行為震驚了我——那個體面又漂亮的姑娘,竟「撲通」一聲跪在地上,帶著哭腔:

「求你了,我會儘快還的,具體的現在不方便說……」

一直到上周末小K媽媽特意跑來問我,小K有沒有跟我借錢時,我才得知那姑娘賭輸了十幾萬積蓄後,仍然執迷不悟,到處借錢去賭。

小K把親戚朋友借了個遍,還找她們醫院同事,以及各路網貸借了大額貸款,現在工作也快保不住了。

小K媽媽哭訴道:「我們就不該同意她自己出去住!又不談朋友,她就是閒出病來了!」

又過了幾天,我斷斷續續從小K媽媽口中知道了小K的成長曆程。

原來,上大學之前,小K的人生目標全是父母決定的:

從超前學習到選擇幼兒園,從重點小學到各類課外補習班,從重點中學到985大學,再從讀本科到讀碩士……

至於為什麼沒讓小K繼續讀博,是因為他們覺得女孩子學歷太高不好嫁人。

可以這麼說,在小K生命中的所有階段,她沒有任何權利決定自己如何去做一件事。

這導致了一個後果: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一切只要照著父母說的去做就好。

小K媽媽跟我複述過一段她跟年少時期的小K的一段對話:

你知道不好好學習的後果嗎?

考不上大學。

考上大學後有什麼打算?

不知道。

畢業後有什麼計劃?

不知道。

早已習慣了被父母管控的小K,也早就失去了人生目標,她像小孩子一樣,迷茫又無助。

而這樣的小K在參加工作後,只要父母不再給她定目標,她就完全找不到生命的意義了。

小K感覺自己和這個世界沒有聯繫,覺得自己在這個世界上可有可無。

為了尋求真實感和存在感,她誤入歧途,在賭博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小K走到今天這步,看上去是自己作的,實際上跟她父母培養她的方式有很大關係。

一個從未為自己而活的孩子,怎麼能健康成長呢?

一味追求「有用」的東西,

會加重生命的「無意義感」

看完小K的故事,可能會有人說,你這有點兒危言聳聽了吧。

我們先來看幾個研究數據:

知名精神科醫生鄭毅教授發表過一份「中國兒童青少年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的研究報告,根據數據顯示,17.5%的青少年在一年之內就患有某一種精神上的障礙。

臨床心理學博士、精神科主治醫師徐凱文做過一份針對青少年社交「喪文化」的調查,結果顯示,感覺自己很迷茫、困惑、沮喪、消沉的學生比例非常高,而這種「喪」主要源於學習壓力和人際交往,等等。

在對中小學生的調查中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中科院心理所在國民心理健康的研究中發現,26.4%的中小學生存在抑鬱狀況。

近年來,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對生活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感覺不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他們疲憊、孤獨、情緒差,他們得了「空心病」。

而且,像小K一樣的優秀孩子,往往更容易得「空心病」。

因為他們是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可和成就感而努力地學習、生活和工作,當他們發現達成目標之後,內心依舊空落落時,心中就會對自己的存在充滿質疑。

尹建莉老師在《最美的教育最簡單》一書中,就提到過一個典型案例:

孩子叫曉航,他的父親在學業上勤奮、工作上自律,踐行了知識改變命運、奮鬥改變人生的箴言,於是,父母要把自己的行為全部推廣到孩子身上,錯誤也就從這裡開始了。

他們從曉航一出生就開始培養孩子吃苦耐勞的精神,從曉航懂事起,就為他制定了嚴格的作息時間和行為規範,如果曉航不聽話,他們就會對他提出批評,生氣了就打孩子。

學前階段,曉航確實表現得很聽話;上小學後,父母慢慢發現曉航的自覺性一直沒法培養起來,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要在催促和監督下進行。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曉航變得越來越叛逆,但凡父母的主張,他都要抗拒。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其實也有過轉機,只不過,每次都會「及時」被父母破壞。

後來高考幾乎耗盡了曉航原本就所剩不多的能量,當他遠離父母的操控,又面對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時,他的心理和意志出現崩潰,就陷入了半癱瘓狀態。

這種情況其實並不意外。孩子的狀態和父母的教養方式之間有著全部的因果關係。

最需要讓孩子學會認識自我、管理自我

得了「空心病」的孩子時常覺得自己不重要,發現不了自身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心裡缺少精神支柱。那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避免孩子得「空心病」呢?

第一,給孩子生命教育。

教育心理學家張梅玲教授認為:

「倘若孩子不知道生命來之不易,不知道珍惜和愛護生命,他就不知道超越生命,做更好的自己。」

父母可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開始跟他們講和生命有關的故事,比如讓孩子知道因為他的到來,父母有多歡喜,還可以聊一聊孩子成長中的趣事,讓他們直觀的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當然,也可以經常帶孩子親近大自然,感受萬物的存在與生長。

第二,允許孩子多做一些「無用」的事,享受當下。

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專家說:「解壓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做沒有功利性的事。」

我們不妨陪孩子做一些大人們覺得無聊的事。比如,研究一塊破布、玩半天水、觀察螞蟻吃東西搬東西······

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做他喜歡的實驗,研究他喜歡的生物等等。

雖然這些事從短期看,並不能幫孩子解決任何實際問題,但孩子享受的快樂是實實在在的,他們的精神是充實且豐盈的。

這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小快樂,其實是最有價值的寶藏。

第三,給孩子愛與自由。

尹建莉老師說:「人唯有愛才有成長,關係里唯有自由才是成全。」父母應該完全意識到孩子是完全獨立的生命個體,不是誰的附屬。

我們要尊重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所做的一切選擇。在道德和安全的底線之上,允許孩子做一切想做的事。不打擾孩子,更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他。

自由的孩子最自覺,自覺的孩子最幸福。

作者介紹

果媽,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家庭教育工作者,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8a918fd29fe1cbefdeecea8307fbb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