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交上航局參建濱海LNG項目屢破疏浚施工記錄

2022-05-08     英才雜誌

原標題:中交上航局參建濱海LNG項目屢破疏浚施工記錄

「貴司不負重託,圓滿完成項目疏浚主體工程,充分展現了迎難而上、勇於擔當的實幹風骨和『交融天下、建者無疆』的企業精神……」2022年4月30日,國內在建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儲備基地——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港池、進港航道及主航道疏浚工程主體圓滿完工,這封來自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的感謝信,讓參與施工的中交上航局建設者們不由感慨起那段不易的奮鬥歲月。

中交上航局參建的濱海LNG項目位於江蘇省鹽城市濱海縣,是落實交通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沿海液化天然氣接收碼頭布局規劃的重點港址之一,工期近9個月,需要對近82萬平方米港池、1168米進港航道、3827米主航道疏浚至-15米,清淤量共計2000餘萬立方米,相當於三峽大壩混凝土總方量的1.2倍。

為了建成這一可滿足當前世界上最大型的27萬立方米LNG運輸船的通航需求的港池和航道,項目團隊竭盡所能、施展「全能」,在施工中突破了一項又一項疏浚施工記錄。

項目實施初期,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排泥管線鋪設。本工程的絞吸船單船吹填最大排距達15公里,在國內尚無先例。根據施工系統排泥管線的設計方案,這一超長管線涉及8處過路、4處過河、3處穿橋,且途經沼澤、淺灘、發電廠等多個險重地段,尤其是施工區域北側邊坡以外區域均為淺灘,極易發生管線滾灘、拗折等問題。為了不影響工期,項目團隊「三管齊下」,一邊對方案進行優化完善,一邊與各方協調溝通避讓,一邊晝夜兼程鋪設管線,最終歷時50個日曆天順利完成鋪設任務。

管線的問題解決了,施工的難題接踵而至。疏浚區的土質以9級粉土為主,挖掘和輸送難度極大。儘管調配了旗艦絞吸挖泥船「新海豚」輪進行三泵串聯施工,但面對如此堅硬的土質,船舶團隊心有餘而「力」不足。若以如此「慘澹」的產量持續下去,達成施工目標遙遙無期!眾人手足無措之際,公司緊急向工地調配了我國自主研發的全新一代超大智能型自航絞吸船「昊海龍」輪。最大絞刀功率高達7800千瓦的「昊海龍」輪似乎是為這項工程量身定製,投產後迅速彰顯其智能化、高功率的先進優勢,經不斷調試磨合,「昊海龍」輪單日產量突破7萬立方米,為工程進度加上了強力助推器。

單打獨鬥難力拔千鈞,面對如此龐大的工程量,光一艘「昊海龍」輪是遠遠不夠的。為保障施工進度,項目部累計投入8艘大型挖泥船、8套樁間挖泥設備及各類輔助船舶,尖峰時段現場各類船舶數達42艘,創下當前同等施工領域裡船舶種類和數量之最!雖然施工力量上去了,但也對船舶的調度協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降低船舶間相互干擾,提升船舶並行施工效率,項目部充分優化施工方案,並配合海上調度指揮中心以及海事部門的電子圍欄系統,三方合力,實現統一指揮、統籌安排、動態預警,為多船在有限空間高效作業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工程實施期間,項目團隊除了要應對大體量疏浚的「粗活」,還要開展樁間疏浚的「細活」。鹽城濱海港的高樁式碼頭經多年運營,碼頭下方和後方的淤積土逐步增多,已開始威脅碼頭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壽命,樁間土疏浚迫在眉睫。但苦於樁間空間狹小,傳統大型疏浚施工機具無法進入。針對這一問題,項目團隊針對性投入自主研製的樁間土專用疏浚平台和射流裝置,採取「射流切削、順流裹帶、順坡移位、堆積挖運」新型施工工藝,即在各區段樁間土施工前,先使用抓鬥挖泥船開挖該區段碼頭前沿上層土方並外運,以形成低洼溝槽及邊坡,在樁間土施工時,通過高壓水流對土體進行切削擾動,使其脫離原土體,再通過水下泵機吸入泥水混合物,用軟管沿邊坡運輸到抓鬥船預挖的溝槽內,堆積到預定高度後,使用抓鬥挖泥船再次開挖外運。項目團隊攻「間」克難,實現在不影響碼頭正常運營的情況下快速、經濟地開展樁間土疏浚,既有效解決樁間土對樁基安全的威脅,也達到了環保降耗的效果。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中交上航局建設者們在世界級的疏浚難度面前越戰越勇、彰顯「全能」,憑藉超人的智慧和膽量,攻克多個疏浚領域難題,為「綠能港」建設貢獻磅礴上航力量,讓「上航疏浚」品牌在「綠能港」熠熠生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69737265c1b8d27e2d3492450c89af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