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不要對孩子說這些話!除非你厭惡她
「你都多大了,還不要二胎?」
「老大都六歲了,還不要二胎?你快跟他們說說,趕緊生!」
「看看咱家對門兒,頭胎也是女孩,人家小兩口聽話啊!接著生,現在兒子都兩歲多了!」
「我和你爸現在出門都抬不起頭來,只有一個孫輩,還是個女孩兒,唉!」
「……」
我媽又來電話了,還是老話題,讓我遊說弟媳生二胎。
當然,末了總不忘捎帶上我:
「你也得考慮了,30多歲的人啦,再不要可就不好生了!」
說實話,每次聽到她說這些,我都挺不適的。難道女人最大的價值就是生孩子?而且最好生個大胖小子?!
之前我還常常反駁:
「我們已經長大成人了,有自己的想法,你就不要管這些啦,好不好?」
「難道我們活著就是為了生孩子嗎?」
「要生你自己生,別催我們!」
後來發現多說沒用,我媽非但不理解,甚至會變本加厲地呵斥:
「你們都在外面,可以不要臉!我和你爸還要在家裡混,我們的臉往哪兒放??(女人)乾得再好,不生孩子也是沒本事,讓人瞧不起!」
「你們都在外面,可以不要臉!我和你爸還要在家裡混,我們的臉往哪兒放??(女人)乾得再好,不生孩子也是沒本事,讓人瞧不起!」
數落完我和弟媳,還不忘扯上我「大齡」未婚的妹妹:
「這麼大了,還不找對象,也不嫌難看!看你那德性,還以為自己十七八歲小姑娘呢?越大越難找!有你後悔的時候!」
「這麼大了,還不找對象,也不嫌難看!看你那德性,還以為自己十七八歲小姑娘呢?越大越難找!有你後悔的時候!」
相信這些話大家都不陌生,我身邊很多女性朋友都有過類似的經歷。
她們說自己的父母甚至會夾帶著方言罵出更不堪入耳的話語,那滋味,真是說不出的難受和苦悶。
而與這些惡毒的言語暴擊相比,這些話背後的邏輯更加可怕:
對不符合、不順從傳統性別規範的女性施以粗暴的「糾正」!
在「我媽們」的眼裡,結婚生子料理家事就是女人天生的使命,如果誰覺得這邏輯有問題,那有問題的就是誰。
比「直男癌」更可怕的是「厭女症」
記得我上初中那會兒,有次爸媽開車接我放學,看到路邊有男女生在聊天,倆人隨即板起臉:
「這誰家閨女?大街上跟男生瞎聊什麼?」
「還嘻嘻哈哈的,真不嫌丟人!」
那時的我,隱約覺得爸媽的言行不對勁兒,可又說不出到底哪裡不對。
只能記住那個女孩的「教訓」,時刻提醒自己:要和男生保持距離,在爸媽面前絕不能提起任何男生。
沒想到,我都這麼小心了,還是沒躲過去。
一天傍晚,家裡座機叮鈴鈴響起,我媽接電話的瞬間臉一沉,轉頭沒好氣地看向我,「找你的!」
我心想,難道是男生??可我沒告訴過任何男生電話號碼啊!
噢,原來是我們班長打過來的。
放假前的那次班會他有事沒參加,因為我是學習委員,找我問下老師布置了什麼作業。
我沒覺得這是什麼大事,掛掉電話後就繼續看電視了。
可我爸完全不這麼想,衝著我直接開罵:
「他怎麼知道我們家電話號碼?」
「為什麼他不問別人,偏偏就問你?那肯定你的問題!」
「你要以學習為主!跟男生有什麼好聊的?女孩子不能不知道檢點!萬一有什麼事,我們可丟不起那個人!」
後面更難聽的話我記不清了(就當是選擇性失憶吧),但那種感覺我至今難忘,它像刺一樣扎在我的心裡。
只記得當時自己僵在那兒,淚水止不住地流下來,我明明什麼都沒做,卻要被親爹不分青紅皂白地一頓羞辱!
後來我知道了,這叫「蕩婦羞辱」。
是的,十幾歲的女生還不知道這個詞,就已經遭遇了這樣的事。
這是暴力,也是規訓。
這種規訓其實是一種歧視性的潛意識——通過對女性的道德,尤其是女性的 性道德苛刻的檢查和惡毒的圍攻來維護 以男性為中心的傳統價值觀。
別說我們普通女性要被規訓,功成名就的女性依舊逃不過。
享譽全球的居里夫人曾被如此評價:「她可以看作是名譽男人,因為科學就是她的小JJ」。
總之,在他們的意識里,女性就是依附於男性的「第二性」。
這也是「厭女症」的典型症狀:
表現為對女性化、女性傾向以及一切與女性相關的事物和意義的厭惡。
沒錯,就是表面意思「討厭女性,討厭女性的一切」。
更可怕也更可悲的是,一旦女性接受了這種規訓,她們對其他女性的審視,甚至比男性更為苛刻。
就像文章一開頭,我媽對我、我妹和弟媳的訓誡。
而有這種心理的女性,她們不僅自己對男權地位極度認可,還會不遺餘力地馴化下一代,以培養下一批被奴役對象。
何其荒謬,又何其悲哀!
前不久刷遍全網的大三女生因拒絕媽媽安排的相親而被羞辱後拉黑的事情,大家還記得嗎?
女孩媽媽一口一個「人家條件那麼好」「你看看你自己什麼德行」,刺痛了多少人的心!
還有一些女性,她們認為最成功的女人就是謀得一個男人為她遮風擋雨,而留不住男人、離了婚的女人是膚淺且愚昧無知的。
三觀盡碎的同時,不禁要問:難道沒有男人,女人就不能稱之為人嗎?
這讓我想起阿蘭·羅格在《厭女症》一書中說的,
「我想要知道,知道別人是怎麼看待我的,這就是我身體想要看到的,看到原初的怪異行為。我帶著厭惡變得瘋狂,我常常想它就是我的媽媽……」
「我想要知道,知道別人是怎麼看待我的,這就是我身體想要看到的,看到原初的怪異行為。我帶著厭惡變得瘋狂,我常常想它就是我的媽媽……」
女性該如何「救」自己?
那麼,在這種腹背夾擊的情況下,女性又該怎樣突破重圍,走出困境呢?
愛惜自己的身體
相關醫學研究表示,「厭女症」的一大根源是社會對女性身體的忽視。
我很贊同心理學家李雪的一段話,她說跟有厭女症的男性嘿咻,等於慢性自殺。
因為女性會由此收穫一大堆婦科疾病、慢性疼痛,結局甚至是切除乳房或子宮。(這部分建議細品)
我們必須清楚,身體是一切的本錢,身體不好,其他的都是空談。
擁有良好的飲食習慣,保持生活作息規律,將運動列入生活的清單,關注月經和乳腺健康等,都可以讓我們的身體變得更美好。
有一點我們要記住:家庭是一個共同體,不存在地位的懸殊,家務事需要兩人共同去完成,切忌一個人大包大攬,累壞了身體不說,也容易滋生抱怨。
女性的自救,從愛護自己的身體開始。
走出觀念的牢籠
身為女性,往往從小被灌輸「讀得好不如嫁得好」「要識大體顧大局」「留住一個男人的心,先要留住他的胃」等看起來具有普世性的價值觀。
可是,普遍被認為對的事情就是對的嗎?所謂的對錯,只是視角和時代的局限罷了。
身為女性,我們要學會獨立思考,而不是簡單用被灌輸的觀念去判斷事物;要學會用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而不是按照「我媽們」的規訓去生活。
身為女性,獨立思考是走向意識自由的開始,而有了意識自由,才有奔赴真正自由的可能。
重視自己的感受
女性經常會忽視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媽媽群體,面對家裡家外一攤子事,幾乎沒有多餘的時間重視自己的感受。
可是,如果我們自己都不關注自己,誰還會關注我們呢?
誠如尹建莉老師所說,人若不從每件事上尊重自己的感受,完全被外界和他人左右,就是在不斷欺負自己。
是啊,當我們忽視自己感受的時候,就是在慢慢失去自我了。
《情緒勒索》一書中提到,感受與自我價值是息息相關的,一個沒有自我的人,自我價值感自然也是極低的。
而當我們重視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意識到自己非常重要的時候,才會懂得拒絕、懂得為自己的權益發聲,也會坦然提出自己的需求,從而逐步提升自我價值感。
寫在最後
在此,尹建莉老師的一段話與大家共勉:
「自己」是天地間獨一無二的美好存在。
很多女性在為人女記掛父母、為人妻關心愛人、為人母照顧孩子的情況下,特別容易發生「燈下黑」——漏掉「愛自己」。
事實上,我們每個生命都需要關照。把自己關照好,就是以一己之力為一條地球生命提供了最真的愛、最大的幫助,為人類的整體福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愛自己是高尚的行為。
「自己」是天地間獨一無二的美好存在。
很多女性在為人女記掛父母、為人妻關心愛人、為人母照顧孩子的情況下,特別容易發生「燈下黑」——漏掉「愛自己」。
事實上,我們每個生命都需要關照。把自己關照好,就是以一己之力為一條地球生命提供了最真的愛、最大的幫助,為人類的整體福利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愛自己是高尚的行為。
改變女性群體的命運,
從每一位女性真正的愛自己開始。
女性的價值
從來都不是別人定義的
育兒即育己
好好關照
獨一無二的自己
歡迎加入
7天好媽媽成長營
只需19.9元
給您一套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輕鬆應對各種育兒場景
成就孩子 成全自己
作者介紹
果媽,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家庭教育工作者,擅長研習教育心理學和教育方法。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