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鎮割據,為何不用宗室子弟任節度使?節度使為何會淪為毒瘤

2023-09-04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朝藩鎮割據,為何不用宗室子弟任節度使?節度使為何會淪為毒瘤

藩鎮節度使曾經是一把尖刀,締造了大唐帝國二百年赫赫戰功,但它最終卻淪為劊子手,摧毀了一個強大的帝國。

以我個人的對唐史的理解,節度使制度培養了一個與大唐豪族政治相對立的階級,它註定會成為大唐帝國的掘墓人!那麼,節度使究竟是如何誕生的?它又是如何演變為毒瘤的呢?

節度使制度的誕生

作為中原民族,長期遭受著草原游牧民族的入侵之苦,於是歷代王朝都不得不從內地徵調兵馬前去打擊入侵者。

唐朝經過百年的奮戰,陸續滅了好幾個遊牧政權,但散居的遊牧部落依然存在,經過一段時間的修復後,他們又成為危害大唐的敵手,於是戰爭永無止息。

如果每一次都從中原調兵,顯然無法應對戰時的需求,於是就有了常駐邊境的軍隊,這些軍隊就被稱為「藩鎮」,類似於北魏時期的北部六鎮邊軍。藩鎮將領持節統領地方,稱「節度使」。

您可能會問,邊軍自古有之,與節度使有啥本質區別呢?

以前的邊軍通常叫「屯田軍」,一邊開墾種植,實現自足自給,一邊訓練作戰,身兼兩種身份。而且屯田軍的數量較小,只在個別熱點地區設立。

節度使制度則不一樣,從唐玄宗開始,一口氣設立了朔方、河東、幽州、河西、隴右、劍南、磧西、嶺南那個節度使,涵蓋了整個北面和西面的數千裡邊境線。

同時,藩鎮軍隊不從事生產作業,是職業軍人,消耗極大,那麼他們的兵源和供應怎麼辦?

唐朝初年實行的是府兵制,兵源由折衝府提供,主要集中在關中、河南、河東一帶。隨著土地供應的枯竭,以土地換兵源的路走不通了,於是募兵制代替了府兵制。

既然是募兵,兵源就由內地轉向了藩鎮所在地,就地招兵,由國家養職業軍人。

後勤供應也從中央調撥,變成了「就地取材」,由節度使兼任藩鎮的行政一把手,用當地的稅賦供養藩鎮兵馬,免去了運輸的消耗。

由此可見,藩鎮與屯田軍的性質差別很大,節度使是藩鎮的軍政一把手,權力很大,藩鎮形成了獨立的自循環系統。

這個制度極大地提高了兵源素質,並提高了運行效率,大唐強盛的戰鬥力就是靠節度使制度的先進性而形成的。

節度使制度的演變

刀快了難免自戕,節度使制度帶來強大戰鬥力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危機,它相對獨立的體系就成了藩鎮走向割據的原動力。在這個過程中,四大事件成為藩鎮嬗變的重要節點。

01.任用胡人

早先,節度使與朝廷的流動性很強,朝廷隨時指派大臣就任節度使,節度使服務一段時間後就回到朝中任職。那時候,大臣們最高的理想就是到藩鎮建功立業,然後回到朝中出任宰相,這叫「出將入相」。

比如當時的宰相張說、張嘉貞、蕭嵩等人都是如此,直到李林甫提出了一個新方案:咱們應該重用胡人邊將。

李林甫說,朝廷最忌諱文官與邊將的關係太密切,尤其是那些出將入相的大佬,不好控制啊。胡人則不一樣,他們在朝中沒根基,就是朝廷的一把刀,用著放心。

唐玄宗一聽有道理,宰相們如果都出自藩鎮,確實危險係數比較高。可他哪裡知道,李林甫其實還有個小九九,這個嫉賢妒能的傢伙,最擔心出將入相的大佬們影響力太大,不利於自己專權。

從那以後,唐玄宗開始大力提拔包括安祿山在內的胡人,節度使與朝廷之間的紐帶被切斷,藩鎮更加獨立了。

02.安史之亂

唐玄宗過於迷信「胡人勢力單薄」和表現出來的所謂忠心,尤其是安祿山的迷惑下,竟然一口氣讓他兼任了范陽、盧龍、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了大唐一半的邊軍。同時又讓他兼任了河北、隴右等地的一堆使職,讓安祿山的勢力膨脹到令人髮指的程度。

權力是野心家的春藥,安祿山終究反了,唐玄宗自食苦果,不光摧毀了一個盛世,他所創立的藩鎮制度還成了大唐帝國永遠無法割除的毒瘤。

03.河朔三鎮

安史之亂平定後,唐代宗犯了兩個錯,他為了安撫降將,竟然將他們集中安置在幽州、魏博、成德、昭義、淄青一帶,結果這幾大節度使相互勾結,形成了對抗朝廷的割據勢力,其中最難搞定的前三者就被稱為「河朔三鎮」。

唐代宗犯下第二個錯誤就是,他削奪藩鎮權力舉措失當,引發了多起叛亂。尤其是來瑱之死、李光弼拒絕入朝、僕固懷恩謀反,導致唐代宗眾叛親離,以至於他一度流亡陝州。

這些變故讓安史之亂後的藩鎮割據局面進一步惡化,此後唐德宗削藩又接連引發李希烈、朱泚、以及河北藩鎮的叛亂。

雖然唐憲宗和唐武宗曾經接近完成削藩大業,但隨著他們的駕崩,藩鎮割據之風再度興起。

04.全面割據

大唐為了削藩,可謂方法用盡。其中最簡單粗暴的一個策略就是分割,將大的藩鎮割成若干個小藩鎮,有點類似於漢武帝「推恩令」。

隨著朝廷的財政收入緊張,以及農民起義的不斷爆發,後來乾脆將藩鎮制度在全國鋪開,各地方軍自行募兵抵抗,自行籌集糧草。

如此一來,朝廷倒時省事了,但藩鎮遍地都是。

隨著黃巢起義的爆發,朝廷幾乎喪失了對朝廷的控制力,於是各藩鎮集體走向割據狀態,全都成了獨立王國。其中實力最強大的有占據河東的李克用,占據河南的朱溫,占據關中的李茂貞,占據劍南的王建等人。

當唐昭宗跟這幾大節度使拼光所有的神策軍後,大唐帝國終於成了案板上的肉,亡了。

節度使制度的本質

看到這,忍不住發問:既然節度使不好控制,為何不用總是藩王鎮守藩鎮呢?實在不行恢復藩鎮與朝廷的流動性,用士大夫們出任節度使不好嗎?節度使制度為什麼會成為無法割除的毒瘤?

對了,這三問才真正觸及靈魂深處,尤其是第三問,它摸到了大唐歷史的本質。

01.為什麼不用宗室取代節度使

面對爛局,人們首先想到的一句話叫做「爛也要爛在鍋里」,用宗室子弟,大唐還是李家的大唐,不會改朝換代。

其實狹隘了,一個四分五裂的大唐還叫大唐嗎?還能保得住嗎?宗室子弟出任藩王早就若干次被證明,這是一步爛棋,這種模式導致內戰和分裂的速度要遠大於節度使制度。

唐朝的節度使割據了一百多年,為何直到最後時刻才有人站出來稱帝?大唐的正統地位不是那麼容易被摧毀的!如果換作宗室子弟呢?從法理上講,他們也姓李,也具備一定的正當性,對朝廷的破壞力更大。

凡是採用宗室藩王的朝代,肯定逃不掉內亂,這是歷史的必然規律,此路不通!

02.士族階級的出任節度使也行不通

事實上,恢復節度使與朝廷的流動性,以士族階級出任節度使,這個辦法朝廷曾經嘗試過,只是效果不佳,或者說失敗了。

比如,崔寧和韋皋都曾經出任過劍南節度使,前者差點與朝廷決裂,導致後來被冤殺;後者剛剛去世,就爆發了劉辟反叛事件。

除此而外,剩下由士族階級出任的節度使,基本上都是碌碌無為。

原因很簡單,士族與朝中的關係太複雜,很難做事,甚至會遭遇明槍暗箭,崔寧就是典型的例子。沒辦法,那時候的大唐內鬥太厲害,士族無法獨善其身。

與其如此,還不如混日子,或者拒絕外放。像韋皋那樣,能取得出色政績,活著的時候不出亂子的士族就是個難以複製的孤品。

03.節度使代表了庶族階級的崛起

節度使制度之所以如此頑強,從根子上講是因為他催生了中晚唐的庶族階級崛起,藩鎮成了庶族階級維護集團利益的根據地,他們與大唐帝國的豪門政治是天敵。

唐朝是中國最後一個以豪門士族集團為核心的王朝,雖然科舉制度給庶族階級的崛起創造了機會,但總的來說,以七姓十家為代表的豪門勢力依然是大唐的特權階級。

但藩鎮卻是豪門士族集團無法觸及的地方,它成了地方庶族階級的勢力範圍。

藩鎮將領們都是出身當地的小地主階級,他們世代盤踞當地,有相當大的影響力。但他們又不具備與豪門集團抗爭的實力,只能在藩鎮內營造各自的勢力。

因此,藩鎮與朝廷的矛盾,本質上是兩大政治勢力為各自命運和前途的博弈。從這個角度講,各藩鎮的利益訴求是一致的,是可以聯合的,也是可以複製的,這就是藩鎮無法割除的原因。

事實上,庶族階級的崛起和豪門士族集團的滅亡是一個歷史的必然,所以,藩鎮不是毒瘤,它是孕育庶族階級的母體。

大唐的歷史,就是一部庶族階級走上歷史舞台,並最終打敗豪門士族集團的戰鬥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49899e7179e866dd8158feb481545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