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評「十大行書」,這三件必能入榜,其中一件美過《蘭亭序》
各個領域總愛搞一些排名,比如四大美女、八大菜系、五大名山等。書法界也是如此,最深入人心的當屬「天下十大行書」了。名列榜首的是王羲之《蘭亭序》,它實至名歸;排第二的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從筆法到氣節都無可挑剔;第三位的是蘇軾《黃州寒食帖》,完美文人的失意之作,妙手偶得。
趙孟頫《洛神賦》
剩下七件作品的知名度雖不及它們,但也出自名手,如歐陽詢、柳公權、米芾、黃庭堅等。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這十位書法家均生活在南宋以前。也就是說,這一評選並不包括南宋以來這900多年的眾多名作。
趙孟頫《洛神賦》
有網友就建議搞一次「新天下十大行書」的評選,再選出三件,替換下原來十件中名氣相對較弱的王珣《伯遠帖》、柳公權《蒙詔帖》和李建中《土母帖》。入選的新作可以不受年代限制,但應當側重於南宋以後。因此,有網友精心挑選了三件作品,我們不妨一起看看它們是不是有資格入選。
趙孟頫《洛神賦》
第一件是趙孟頫的行書《洛神賦》(大德四年),現藏天津藝術博物館。作為元代以來影響力和成就最高的書法家,他真正做到了超越古人、直追「二王」。趙孟頫的行書取法於王羲之、智永、定武本《蘭亭序》、陸柬之、李邕、米芾諸人,始終以復興魏晉法度為己任。
王鐸《李賀詩帖》
此作共68行、900餘字,洋洋洒洒、一氣呵成,趙孟頫一生書寫過很多次《洛神賦》,但1300年寫給盛逸民的這件無疑最佳。筆法細膩雅秀,將筆畫之美發揮到了極致,從調鋒到翻筆,再到結字,都驚為天人,再配上「才高八斗」曹植的原文,美感甚至超過了《蘭亭序》。
王鐸《李賀詩帖》
第二件是王鐸的《李賀詩帖》,現藏北京故宮。此作寫於順治四年(1647年),全卷40行、328個字,單字大小約5厘米。王鐸深受近現代書家推崇,在日本地位很高,被認為「後王勝先王(王羲之)」。
王鐸《李賀詩帖》
相較於趙孟頫、董其昌,王鐸真正做到了突破「二王」,他的漲墨法令人過目不忘,用筆酣暢淋漓,筆畫結字奇宕多姿,棄絕妍美,完全是趙孟頫的反面。他是明代書壇真正的王者,卻因為投降清朝遭世人唾罵。
陸柬之《文賦》
第三件作品是唐代陸柬之的《文賦》,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此作之美有「大唐第一行書」之稱,唐代楷、草成就斐然,行書卻顯得暗淡,不過,這件《文賦》足以挑起大梁。
陸柬之《文賦》
陸柬之是西晉文學家、書法家陸機的後代。他既繼承家學,又取法「二王」,他的字筆畫縱逸瀟洒,尖鋒入紙、行筆中鋒,筆勢、絞轉深受羲之影響。《文賦》還是趙孟頫晚年筆法的一大來源。
陸柬之《文賦》
對於這三件作品,大家認為它們有資格入選嗎?您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