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網癮」是頂假帽子,給誰戴上誰受害

2022-05-30     尹建莉父母學堂

原標題:尹建莉:「網癮」是頂假帽子,給誰戴上誰受害

日前,山東省教育廳調查組通報,山東科技防衛專修學院存在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的違規辦學行為,責令該校立即停止舉辦針對未成年人所採取的軍事化全封閉管理的教育培訓,並追究相關責任人責任。家長絕不可輕信各種治療網癮的廣告,所謂「網癮」是個教育問題,許多家長採取的各種「積極行動」,充滿了反教育科學的意味——就是這些反教育科學的行為,不但讓父母的努力無效果,還讓孩子越陷越深。那麼家長在網絡時代到底如何擺正心態,如何教育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本文將跟你談這個問題。

電腦遊戲也就是個遊戲,並不是毒品,它和我們小時候玩的遊戲並沒什麼本質區別,只是這個遊戲更有趣更複雜。想一想,兒童對哪一種遊戲不上癮呢?我們小時候一夥兒孩子玩打仗或捉迷藏,經常玩得忘了回家吃飯,忘了睡覺,直到大人找來,強行把我們拉回去。當時我們也總是不願意散去,甚至得挨頓揍才肯回去。而現在的孩子沒辦法在樓下找到那麼多小夥伴,只能在電腦上和虛擬對象玩耍。他們也會常常玩得忘記了時間,總覺得沒玩夠。這兩種「玩耍」沒什麼區別。

對遊戲有濃厚的興趣和病態的「成癮」,這是兩種不同的狀態。我相信絕大多數孩子只是前者,只有少數的孩子會發展到後一種狀態。據說姚明也喜歡玩電腦遊戲,另外還有一些事業及學業上很有建樹的年輕人也喜歡玩遊戲。所以並不是電腦遊戲本身有問題,而是孩子缺少自控力,使事情變得糟糕。這是家長首先要確立的一個觀念。

遊戲上癮其實反映的是遊戲之外孩子的另一個問題。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鑽在遊戲里不肯出來,以至於成為一種病態,那是因為遊戲外的世界讓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自卑。一個孩子如果因為電腦遊戲耽誤了前途,那他即使生活在沒有電腦的時代,也會有別的事情把他拉下水。我堅信使人墮落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心靈的空虛,或某些素質的缺失。那些在遊戲中墮落的人,即使沒有電腦遊戲,也會有另外的什麼東西使他不可自拔。

事實上,電腦遊戲已成為當代兒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無論家長喜不喜歡,他們最終都是要玩的。所以,在要不要讓孩子玩電腦遊戲的問題上,家長已基本上不需要決策了。大勢所趨,擋是擋不住的。家長所要思考的是,如何讓孩子既能玩遊戲又懂得自我約束,怎樣才能娛樂、成長兩不耽誤。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你的孩子自覺,該不玩的時候就不玩了。我那個孩子,你要真這樣放開了,他會什麼都不幹,永遠都不想停下來。

這種假設是不成立的。

這些家長的「放開」之所以沒有效,第一個原因,是平時家長習慣在很多事情上去「管」孩子,單是玩遊戲這一件事就不知道說過多少次,發生過多少衝突。那麼你哪天突然放開了(其實多半是躲在旁邊做偵探去了),他當然就要玩瘋了。貓突然不在了,老鼠能不翻天嗎?警察都下崗了,小偷能不放肆嗎?家長和孩子最好不要形成這種管制與被管制的關係,這種關係建立得時間越長、越牢固,孩子的自覺性就越差。

第二個原因是家長缺少耐心,指望自己一改變,孩子也能立地成佛,幾天就變好。如果孩子在一段時間內不改變,家長就受不了了。壞毛病也是「病」,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用一天養成的壞毛病可能需要三天來改正,何況他幾年間養成的壞習慣,怎麼可能你放開三天他就改了呢!

就如陶行知先生比喻的那樣,有的人開始接受一個觀念,知道鳥兒在大自然中會成長得更好,就弄些花草樹枝放到鳥籠子裡,以為這就是給鳥提供了自然環境。為什麼不打開籠門呢? 家長要治理孩子的某個壞毛病,第一要有誠意,第二要有耐心。

還有一些家長,平時對孩子嚴加管束,不許他上網,一旦孩子考試成績好或別的什麼事做得好,家長一高興,就以允許孩子上網或超時上網作為獎勵——家長們一方面痛恨網絡遊戲,另一方面又把上網作為「獎品」送給孩子。而能作為「獎品」的東西,它怎麼會是個壞東西呢?——孩子們就這樣被搞亂了,他們對遊戲的興趣被刺激得更濃了。

我常想,事情可不可以反過來做,把上網當作「任務」或「懲罰手段」,而不是當「獎品」安排給孩子,是否會取得更好的控制效果?比如,孩子特別喜歡玩遊戲,那麼家長在每次孩子做錯了事的時候,就告訴他要懲罰他,上網去吧,必須連續玩夠十小時,不夠就懲罰再玩十小時,直到他累得求饒。這樣,孩子慢慢覺得上網不是一種樂趣,是一種懲罰。反覆多次,可能會讓他對上網產生逆反心理。

網絡遊戲當下似乎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戒除網癮的機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的醫院開展治療「網癮」的業務,讓孩子們完全像病人一樣住院,通過吃藥打針來治療。也有辦「行走學校」或「訓練營」的,其手段更是無奇不有——這簡直是頭痛醫腳,進鐵匠鋪買肉。

這些機構所宣傳的「成功戒除」是一個什麼樣的標準?畢竟遊戲不是毒品,他們對這些孩子跟蹤了多長時間,這些孩子後來到底怎樣了?這些機構或產品讓家長白花錢尚且是小事,嚴重的是不但於事無補,還給孩子們帶來傷害。 

家長絕不可輕信各種治療網癮的廣告,所謂「網癮」是個教育問題,不可能那麼表面化地解決。

青少年沉湎於電腦遊戲不能自拔的報道經常能看到。表面上看癥結都在青少年自身及遊戲上,可從每一篇報道的字裡行間細看,都能看到或感覺到家庭教育的缺陷。許多家長採取的各種「積極行動」是多麼用心良苦,可惜充滿了反教育科學的意味——就是這些反教育科學的行為,不但讓父母的努力無效果(最多取得暫時的、表面的效果),還讓孩子越陷越深。

我認為, 要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網癮」問題,只能從家庭教育開始。需要家長從根本上改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技巧。沒有家長的改變,就不可能有孩子的改善。

一是家長要對網絡遊戲有正確的態度,坦然接受它只是孩子的一個遊戲,是一種娛樂方式。不要讓孩子在玩的時候有內疚感和負罪感,不要讓你的態度激起孩子的逆反情緒。逆反情緒只能強化他玩的慾望。

二是讓孩子有豐富的課外閱讀。不論是兒童還是成人,任何放縱都與內心空虛及道德墮落有關。網絡遊戲只有在精神空虛的孩子那裡,才會變成鴉片。豐富的課外閱讀會讓孩子的精神世界豐富,讓孩子更聰明更理性,形成更好的道德意識,它強大的力量會搶占陣地,不給遊戲留下更多的空間。一個從小有閱讀習慣的孩子,閱讀對他來說也是魅力無窮的,會沖淡他對遊戲的興趣。

三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這是最關鍵,也是最難的。絕大多數網絡成癮的孩子,他們家長的共同特點就是經常去「管」孩子,對孩子不斷提出限制性要求。他們的目的也是想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就經常告訴孩子你應該這樣,應該那樣。單看家長給孩子提出的安排,確實是很好,很合理。家長正是由於相信他做出的安排會變成孩子自己的安排,所以不厭其煩地提醒孩子該做這事了、該做那事了。事實是,你把所有的「管理」都擔負起來了,孩子哪裡還有機會去學習自我管理呢?

四是在具體言行中多運用逆向思維。例如前面提到的,把上網作為「任務」或「懲罰手段」,而不是獎勵手段來運用。這算是一個小技巧。

這幾條很好理解。在具體操作中,家長們要注意和反思的是:

你的每句話、每個動作,對目的是成全的還是破壞的,在孩子內心強化的是哪一個效果。比如,你想讓孩子多讀課外書,就把孩子硬從電腦前拉開,塞給他一本書,告訴他要多讀書少玩遊戲——這樣做其實更破壞了他讀書的興趣,強化了他對遊戲的慾望。還有家長急於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就給孩子規定嚴格的作息時間,特別是嚴格的遊戲時間,一旦孩子安排得不好,就批評他不善於管理自己——這樣,就奪走了孩子學會自我管理的機會。如果只是為了「管住」孩子,你完全可以這樣做,做起來也很簡單;如果想要「教育」孩子,讓他學會自我管理,則要家長動許多腦筋。

至於有些遊戲充滿暴力與色情,家長應儘量阻止未成年孩子玩這類遊戲。同時要給孩子正面引導,讓他選擇那些內容健康的遊戲。暴力與色情不是遊戲的本質屬性,如同有的書刊也充滿色情與暴力,可這並不是書刊的本質屬性。我們只是不允許孩子看內容低下的書,但不能因此不讓他看書。

另外,建議孩子玩單機遊戲,不玩網絡遊戲。前一種玩到一定時間可以結束,後一種由於不斷升級,總也不能結束。

生活、娛樂、學習

其實已經樣樣離不開手機!

我們需要做的是:

引導孩子 正確使用手機

而不是每日「圍追堵截」

所謂「網癮」其實是個教育問題

需要父母多一些誠意,用一些耐心

讓孩子既能自然而然地玩手機

也能健康、陽光地成長!

邀請您來【7天好媽媽成長營】

解鎖更多家庭教育知識!

只需 19.9元

馬上掃碼報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0f9fc776921694d400ed721a5c0e5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