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世存:在閱讀經典中安頓自己

2023-01-09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余世存:在閱讀經典中安頓自己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原創|余世存

來源|余世存工作室

我們要找到自信。很多人認為自己活得非常偶然,這個世界跟自己沒有關聯。而經典能讓每個人找到自己。

不讀經典之十大流弊

王餘光:為什麼要讀經典?

Jungho Lee 作品(以下同)

曾經有一個很有名的對比,就是中國和西方大學生閱讀前十名的一個調查,中國的某大學圖書館借閱,第一名是路遙的《平凡的世界》,第三名好像是劉慈欣的《三體》,大都是當下流行的書、時尚的書。

但是英美大學生圖書館借閱的前十名,肯定有三本書是古典,比如說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和《倫理學》這兩本,加上柏拉圖的《理想國》。可見,我們和西方的閱讀是有質的區別的。

中國人跟當下的關係過於緊密,而跟經典之間的關係是有時差的。這個時差一時半會兒不太容易消解。

清華格非教授:你認真讀十本經典書籍,一開口就不一樣

朱永新:閱讀搭建精神的天梯——我們一直在行動

以我自己為例,我與《金剛經》這部經典的時差可能有二十年,我跟《孟子》的時差大概有十年。

因為覺得艱澀,我最開始讀《金剛經》一度讀不下去。直到二十年後再重讀,一下就讀進去了。現在我讀《金剛經》已沒有距離,可見我是花了二十年才把我和《金剛經》的時差倒過來。

我大學的時候讀過孟子,第一次閱讀真的沒有看出這個人好在哪兒;但是隔了十年以後再讀孟子,我覺得這個人真的很了不起,而且對他的那種精神、氣魄,還有他的關懷,有一種同情的理解。而那種同情,作為當下的知識分子,我們的格局,我們的氣象,真的沒有辦法跟孟老夫子相比。所以第二次的閱讀,我認為是把孟子讀進去了。

這是我跟經典的時差。如果意識到自己的心智、興趣與名著有距離的話,要承認我們和它之間是有時差的。

這個時代我們要對經典有信心,它是整個人類文明的財富,我們不應拋棄它。如果某個名著暫時讀不下去,也不要對它喪失信心,先找到能對接的名著,讓它加持你的精神往前走,等重新再看這本曾有時差的書就容易了。當時差消失的時候,它就會對你敞開,你會發現它很了不起。

新教育推薦的九大書目——全民閱讀造就中國人

朱永新:致老師、家長和自己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也是我們人生的參照系與標杆,它時時刻刻打量著我們,看我們三十歲能否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否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否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否聽得進不同的意見;七十歲做事能否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如果沒有做到,那我們就沒有合格。

我認為從曾國藩到蔣介石,都沒有真正做到「四十而不惑」。他們「不惑」的年齡要滯後三至五年,也就是說到四十五歲才有「不惑」的感覺。這些我們從曾國藩、蔣介石的傳記中就能夠感受到。

人一旦過了「四十而不惑」這道坎,在人生的舞台上就能夠無私無畏,「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左宗棠就是這樣的人,他抬著棺材出征,最終收復新疆。

此外,孔子說的「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也是我們生活的參照系與標杆。

雅斯貝爾斯:孔子所主張的,並非模仿古代,而是再度實踐永恆的理想

人一定要找一個真正立得住的參照系與標杆,去打量我們的生活。否則,我們就會被潮流裹挾,陷入虛榮和虛無而不自知。因此,我們不僅要讀經典,更要善於讀經典。

如果我們只是機械地認字識文,難以打開自己和經典之間的「封印」,更難以獲得智慧。仍以孔子的話為例,我們還要能夠從中看到孔子的為學進程:乃少年時發於禮,中年時進於仁,中年以後治《易》有所得,乃挾其禮與仁,融通於易道。具體來說: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這是孔子學禮有成;「四十而不惑」,這是孔子仁之心得的真切體認。禮與仁,一外一內,不脫人道範圍。「五十而知天命」後,孔子則進入天人思想階段,「知天命」是由「人道」上貫於「天道」;「耳順」是由「天道」反照「人道」;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則是天人融通至於無礙。孔子曾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陳吉寧:選擇與堅持——平庸與卓越的差別

汪正貴 :啟迪滋養過我的10部教育經典——教育的內卷化及其他

孔子最重要的價值不是仁愛,而是學習。說到學習,就表明了一種開放性。學習能成為現代人的人生價值,既是現代文明的需要,也是現代人的責任。

我們每天都從手機上看到大量的知識、信息,如果沒有學習的精神或態度,這些知識和信息就是垃圾;但我們知道,手機上的信息不全是垃圾,而且這些信息時刻都在更新。只有狂妄的人、固步自封的人,才會對手機上的信息視而不見。

這些年,我特別感動的是年輕人有學習的勁頭,尤其是80後父母對傳統文化的補課很讓人驚喜。我把孔子思想中的學習一項提出來,跟我們現代人溝通,就是讓我們清楚孔子的思想非常接地氣。

對孔子的重新解讀,說到底是體現當代人的生命質量,當代人能否交待自己的生命處境。所以我的重新解讀,先要解決的,是必須讓孔子關照現實。孔子活在今天,他也會穿皮鞋,他的英語會比我們大家的都要好。我說過,孔子對當代人的告誡或建議是,「採用公曆時間,享用各國產品,保留中國元素,懷抱人類情懷」。

朱永新:我為什麼連續20年呼籲設立國家閱讀節?——建議把9月28日孔子誕辰日設立為國家閱讀節

我們一定要從人類文明史的角度,看人類文明的大融合,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我們接納的意識文化越多,我們才越有創造的文化資源,才能為自己、為這個文明世界提供更好的服務。

讀書是一個長期的需要付出辛勞的過程,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而應當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勸學篇》中所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我們應該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工作責任、一種精神追求,自覺養成讀書學習的習慣,真正使讀書學習成為工作、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使一切有益的知識和文化入腦入心,沉澱在我們的血液里,融匯在我們的行為中,以學益智,以學修身。

新教育實驗的閱讀宣言——與人類崇高的精神對話

劉莘:中小學教師的閱讀現狀與出路

閱讀經典,對當下的中國人而言是精神重構的需要。但在全球化的今時,我們不僅要閱讀中國的經典,也要閱讀人類其他文明的經典,只有這樣,我們的文明與精神才可能是完整的。

我認為我們要用一顆平等心去閱讀經典。比如讀孔子的《論語》,我們不要把孔子看得那麼高而玄,就把孔子當成你身邊的一位老師好了,你看他的語言多麼平實:「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閱讀時文令人頭腦混沌,閱讀經典會打開人的頭腦,打開心智。

經典中不少為文言文,大家閱讀經典時覺得神秘,或晦澀高大上,總想仰視它,但其實經典沒那麼神秘。當代人和經典的距離太遠,我們要把經典真正還給普通讀者,將經典平實地歸還於大眾。

而且,經典的意義不是固定的,每個讀者都有資格去解釋,每個讀者的理解都在增加經典本身的意義。

所以說,閱讀經典不僅是消費,更是責任,只有閱讀經典,才能激活經典,積極參與當下生活,使生活更富意義。這才是一種好的閱讀。在我看來,當下生活是有限的、片段的,經典作為參照系與標杆,能讓我們知曉由來與去處,成為建設當下生活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們曾流浪過,經過探索,又重新發現,經典其實是我們可以安居樂業的「家」。

辛波斯卡:讀書是人類迄今發明的最光榮的消遣

楊九俊 :教育人該如何閱讀?——通過讀書的橋樑,讓愛照亮人生

經典是文明演進的界石、台階。在知識爆炸的時代,這些界石、台階需要我們去一一領略。在日常生活中閱讀經典是我們成全自己、安頓自己的方式。

馬雲認為,古聖人完全能夠解讀今天的人心。他曾感嘆,「哪是我在讀老子,明明是老子在讀我,而且他讀到了我內心的最深處」。有了這樣的感受,讀經典就上了一個台階。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雖然全文只有五千多字,卻指明了天地人世的運行發展規律,大至天地,小至塵泥,修身、養生、處世、治國,萬象森羅。比如,它談天地法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它談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它談處世原則:「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有人說,《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它就像一把「尺子」,哪裡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

與一般閱讀有所不同,閱讀經典是一種對自己的打開,把自己從外在的世界中找回來。這也是判定一個人是否讀進了經典、讀出了自己的一把「尺子」。網際網路時代,知識易得,智慧難求。遺憾的是,現代人容易忽略經典,傾向於只在網上衝浪獲取知識。

我們要找到自信。很多人認為自己活得非常偶然,這個世界跟自己沒有關聯。而 經典能讓每個人找到自己,找到自己跟這個世界最深刻的聯繫。如果你找到自己跟這個世界的聯繫,那麼你就能夠得到身心的安頓,進而繼續創造、更新更高級的文明。

余世存 詩人、學者,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湖北隨州人,現居北京。做過中學教師、報社編輯、公務員、志願者等。曾任《戰略與管理》執行主編,《科學時報》助理總編輯。主持過十年之久的「當代漢語貢獻獎」。

已出版的主要作品:《非常道:1840-1999年的中國話語》《老子傳》《人間世:我們時代的精神狀況》《家世》《大時間:重新發現易經》《東方聖典》(合編)《立人三部曲》《一個人的世界史:話語如何改變我們的精神世界》《時間之書:余世存說二十四節氣》《節日之書:余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己亥:余世存讀龔自珍》《澄衷蒙學堂字課圖說:精講復刻版》(合編)等。

新教育實驗的書香校園——沒有書香充溢的校園,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校

兒童經典閱讀的三個問題——為什麼讀經典?哪些才是適合兒童的經典?時尚閱讀真的很可怕嗎?

經典收藏|百名教師最喜歡的百部電影(帶片源)

李然:用詩歌喚醒黎明,用經典滋養生命——我們的桂花課程故事:一起,穿越桂花的香氣

向美而行:新教育實驗通識與實踐五十講

......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讓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1062cfb5d84000536a0ae734c3f6f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