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發展歷程,就不得不提姜昆。
作為幕後策劃的重要力量,在央視春晚初創階段,姜昆對於晚會模式和節目類型的確立發揮了重要作用;作為主持人,他連續主持了7屆央視春晚,成為80年代春晚主持隊伍的主心骨;作為演員,他和搭檔為觀眾帶來太多經典作品,至今仍毫不褪色。
姜昆
不僅如此,他是文藝界有名的熱心人,幫助了很多年輕後輩,像陳佩斯、朱時茂、趙本山、奇志、大兵等能夠登上春晚舞台,都離不開他的推薦和支持。
連續7年主持11年表演,成第一代春晚「釘子戶」
1983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籌辦階段,總導演黃一鶴、鄧在軍便找到中國廣播藝術團的相聲演員馬季、姜昆擔任晚會策劃。
1983年春晚總導演黃一鶴、鄧在軍
當時大家都沒有經驗,全靠自己摸索,一個人要承擔現在好幾個人的工作。用姜昆自己的話說:「請演員是我,我得各處去找演員來把這台節目豐富起來。當時我還有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劇務工作也由我來做,訂盒飯也是我。」
不僅如此,姜昆還是春晚的主持人之一。央視播音員只負責致開幕詞,主持工作交給真正的主持團:姜昆和師父馬季負責調節氣氛,表演科班出身的王景愚負責鎮場,當紅女星劉曉慶負責好看。
第一屆春晚主持陣容:王景愚、劉曉慶、姜昆、馬季
第一屆春晚的圓滿成功,奠定了此後將近十年的春晚主持陣容的組合模式——「專業播音員+相聲演員+知名演員」。馬季、姜昆、侯耀文等相聲演員輪番上陣,港台地區的知名主持人和演員,以及內地知名演員紛紛參與到央視春晚的主持中。
此時的主持風格更偏向於「廣播」,主持人的工作也更類似於「報幕員」,此後,一屆屆主持團隊努力試驗不同的主持風格,嘗試用「情景表演」的對話和表演來打破原有的模式,使得春晚主持的交互性逐漸變強。
姜昆主持1984年春晚
在前7屆春晚的舞台上,主持陣容不斷變化,只有姜昆巋然不動。他將自己的相聲技巧和包袱巧妙地融入主持當中,用簡潔的語言將下一個節目的內核化作一個小故事或小劇目,不露痕跡地讓觀眾在開懷一笑之餘,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可以說,姜昆的存在奠定了央視春晚的「綜藝晚會」基調,為春晚主持人的主持工作探索出了恰如其分的「綜藝感」。
姜昆主持1986年春晚
1990年,姜昆正式退出春晚主持團隊,趙忠祥、倪萍等專業主持人從跨界主持人手裡接過春晚主持棒,央視的春晚主持人隊伍開始全面專業化。
姜昆、梁左合作,迎來姜昆春晚相聲黃金期
從1983年起,姜昆便在春晚舞台上為大家表演了很多頗具喜感的相聲作品,但總感覺差了那麼點意思。
處於瓶頸期的姜昆和陳佩斯一起到女作家諶容家裡拜訪,想要跟諶容談談喜劇,爭取撈點「乾貨」回去搞創作,誰知一進門就遇到了梁左和梁天兄弟倆。
梁左把姜昆拉到一邊,就開始「推銷」自己的新作——《虎口餘生》。「我媽那小說不是相聲,她那個太文學,離胡同太遠,你得聽我的小說,我有寫專門研究耗子的,有老太太娶小伙子的,有掉老虎洞裡和老虎聊天的……」梁左對著姜昆說個不停,所以姜昆這經也沒取成。
姜昆(左)與梁左(中)合影
等他回家讀完梁左的作品,大受震撼。「有的人幽默造作,使人為幽默者尷尬;有的人幽默直露,讓人哭笑不得。梁左的幽默天然渾成,令人玩味不止。」姜昆當即敏感地意識到,自己遇到了人生道路上另一位能助他一臂之力的貴人。
1987年,梁左、姜昆創作,姜昆、唐傑忠表演的《虎口遐想》橫空出世,也開啟了姜昆和梁左的7年的相聲合作。此後,姜昆迎來了自己在央視春晚的黃金時期,《電梯奇遇》《捕風捉影》《學唱歌》《著急》等作品部部經典。
1987年春晚《虎口遐想》
1988年春晚《電梯奇遇》
1989年春晚《捕風捉影》
其實,梁左的作品並不是十分符合相聲的創作規律。以《虎口遐想》來說,像「一青工遊園不慎落入虎口喪生,有關部門提請遊人注意安全」這樣的書面語言以及「您說攀登珠穆朗瑪峰後邊要跟個大老虎是不是是個人就上得去」這樣的長句,並不是任何一個相聲演員都可以把包袱抖響的,但梁左就這麼寫了,姜昆也這麼演了,觀眾就這麼笑了。
梁左總結說:「因為你懂相聲,我不懂相聲,所以我們能夠走到一起。」看似無法合作的兩個人,偏偏創造了春晚相聲史上難以複製的「神合作」。
1990年春晚《學唱歌》
1991年春晚《著急》
1992年春晚《美麗暢想曲》
後來,梁左藉助自己創作相聲的經驗,投身電視行業,創作出第一部室內電視情景劇《我愛我家》,姜梁二人的相聲合作宣告結束,姜昆的表演搭檔也從唐傑忠換成了戴志誠。
1996年春晚姜昆、戴志誠合作《其實你不懂我的心》
社會大環境的變化,相聲表演的衰微,姜昆本人的分身乏術,都註定了這位相聲表演藝術家在春晚舞台上的落寞收場。
慧眼識珠挖人才,開啟春晚小品時代
1984年,陳佩斯、朱時茂的一段《吃麵條》,讓全國觀眾在春晚舞台上了解到一種新的表演形式——小品,此後數年,「朱陳」搭檔二人又創作了一段又一段小品佳作,他們也被視為小品鼻祖。
1984年春晚陳佩斯、朱時茂《吃麵條》
然而,幾乎沒有人知道,最初推薦他們二人走上春晚舞台的,正是春晚主持人姜昆。為此,姜昆在春晚節目組和朱陳二人之間多次協調,費了不少功夫。
1986年春晚《羊肉串》
1990年春晚《主角與配角》
當時春晚舞台上的語言類節目仍以相聲為主,很多人甚至沒有見過小品這種表演形式,在不清楚觀眾反應的前提下,節目組自然也不敢輕易嘗試讓小品登上如此重要的晚會現場。
另一方面,當時的陳佩斯和朱時茂都是電影演員,在他們心裡,甚至有幾分瞧不上小品表演,上不上春晚對他們來說也無所謂。
1991年春晚《警察與小偷》
但姜昆始終覺得,春晚舞台應該是最兼容並包的,只有將小品、相聲、歌舞等各種類型的表演都帶給觀眾,才算是真正做到百花齊放。陳佩斯評價姜昆說,「他是一個對人有情有義,對工作十分嚴肅的藝術家」。
姜昆、陳佩斯於1990年春晚後台合影
姜昆對於春晚小品的貢獻遠不止於此。
1987年8月,姜昆帶領中國廣播說唱團到遼寧鐵嶺一帶演出,觀眾並沒有像他預期的一般哄堂大笑。表演結束後,姜昆拉住一位老鄉:「我演的不好嗎?」老鄉回答:「你們的節目太一般了,哪敢跟我們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趙本山相比呢。」
這是姜昆第一次聽說這個名字,他心想,那個叫趙什麼的真有這麼厲害嗎,便接連找了幾個人打聽了一下。當時,趙本山在鐵嶺已經算是遠近聞名的「名演員」,他和潘長江合作的《瞎子觀燈》大受好評,曾連續演出幾百場。
趙本山、潘長江早年同台照
好奇之下,姜昆帶著藝術團的演員們一起去看趙本山的演出,果真被逗得哈哈大笑。演出一結束,姜昆便上前興奮地握著趙本山的手說:「你演得真好啊!你這些東西是從哪學來的呢,真是絕透了!你要是到中央電視台去演出,我想同樣也會受到全國人民歡迎的!」他當場表示會盡最大努力把將其推薦到中央電視台。
3年後,一段《相親》以濃郁的黑土地式幽默征服了全國億萬觀眾,趙本山這位「小品王」也開啟了自己在春晚的霸屏模式。他早年也曾不止一次表達對姜昆的感激之情:「他是我的伯樂,沒有姜昆可能就沒有我的今天。」
1990年春晚《相親》
1995年春晚《牛大叔提干》
兩次推薦,一次開創了小品這種藝術形式,一次讓小品走上巔峰時代,姜昆的惜才愛才之舉,幫助很多人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他,卻從未主動去提起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