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一生有兩個關係始終伴隨其成長:親子關係(與父母),夫妻關係(與伴侶)。兩者對於孩子而言的區別在於孩子是否有選擇權,毫無疑問,孩子沒有選擇父母的權利,但是孩子有選擇自己配偶的權利。
當選擇戀人的時候,有的人會選擇和自己性相近習相同的人,另一部分人則會選擇與自己性格相逆的人,到底是什麼在影響著當時的選擇?
嫁給巨嬰的女人、嫁給罪犯的女人、十年仍放不下壞前夫的女人
現在,有很多人(不分男女)會以金錢為目的,所以可以忽略對方所有的缺點,奮不顧身,他們並不為愛情而成婚。即便婚姻破裂,還有金錢為伴,這可以理解為選擇了物質為終生伴侶。
為何有些人明知對方是巨嬰乃至罪犯,而且並沒有錢的情況下,任然與其成婚?用常人的思維都能想到,巨嬰不值得嫁,難道真的是愛情使人盲目嗎?
曼森(右)和阿弗頓(左)
嫁給79歲連環殺人犯的25歲女人
在13年的時候,《每日郵報》、以及《滾石》雜誌報道了一件奇事:
被美國媒體稱為美國史上「最惡名昭著連環殺手」,當年79歲的查爾斯·曼森即將在獄中與美麗的25歲女子阿弗頓·伯頓舉辦婚禮,結為夫妻。
阿弗頓的父親在接受《每日郵報》專訪的時候稱,女兒與曼森的關係始於「經典的青少年叛逆」,當時17歲的阿弗頓的學習作業是選一位名人並為其寫傳記。曼森,開始進入她的世界裡。
曼森的語錄中,有一句流傳甚廣,已經成為他的經典名言:
- 「俯視我,你看到的是一個傻逼;仰視我,你看到的是一個神明;平視我,你看到的是你自己。「
阿弗頓真的愛曼森嗎?並不,她嚮往的是曼森所代表的思想體系:扭曲的,反社會的,叛逆的而又「自由自在」的。
- 阿弗頓接受雜誌訪問時表示:「也許人們都認為我瘋了,但他們不知道,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再正確不過的事,我天生本該如此。」
人們認為,阿弗頓是患上了「邦妮和克萊德症」。
拋夫妻子也要嫁給殺人犯的女律師
1995年時,美國一位在佛羅里達州替一名連環性侵殺人犯辯護的女律師羅莎莉·馬丁內斯,不惜與當地知名的律師丈夫離婚,放棄四名親生孩子的監護權,也要與這名被判處死刑的罪犯結婚。
兩人的婚姻維持了19年,19年里,羅莎莉仍然對死刑犯丈夫不離不棄,並堅持要為其洗刷罪名。而更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這名死刑犯被認為是精神病患者,一個能言善道的片子,以及一個對警察人身安全有威脅的危險人物。
羅莎莉是對奧斯卡(該死刑犯)一見鍾情的,羅莎莉在接受採訪時回憶第一次和奧斯卡見面時的情景時這樣表示:
「門打開了,一個年輕人站在那裡。他的背朝我,然後他轉過身來說,你是誰?」
「我是來幫你的,」羅莎莉這樣回答道,「其實我想說的是,我是你的天使,我想挽救你的生命。」
羅莎莉和奧斯卡的第一次見面持續了五個小時。
「我覺得他(奧斯卡)很親和。在只有一張床,一張桌子和廁所的狹小監獄囚室里,我能感受到他的那種孤獨與絕望,」羅莎莉回憶稱,「他的這種無助讓我窒息。」
同樣的,羅莎莉和阿弗頓一樣,被認為患上了「邦妮和克萊德症」,而且是第二類:被動型壞男孩控。
那個嫁個巨嬰的女人
在最近沸沸揚揚的「16歲少女被生父所殺」的案例中,同樣引起了非常多的不解:為什麼要嫁個一個巨嬰?
2003年楊愛靜和李美芝正式成婚,然而婚後不久就發生了第一次家暴,李美芝選擇回娘家。
當晚,楊愛靜帶著村裡人一起去接妻子,當天呆至深夜也不願意走,沒接到妻子的楊愛靜第二天就帶上刀子嚇得丈母娘喊「救命」,逼妻子回去。經過勸說,加上懷孕在身,李美芝回到楊愛靜的身邊。
「家暴、爭吵、出走」在這對夫妻間不斷上演,親戚結婚李美芝向丈夫要錢買衣服燙頭髮、包子做咸了……這些都能成為李美芝被打的原因:拿硫酸攔路,又下跪又磕頭,讓妻子喝「百草枯」。
如果說婚後是因為親人、孩子所以不斷妥協,那麼婚前呢?巨嬰是隱藏不了自己的心理特徵的:共生、全能自戀以及偏執分裂。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可以讓一個女人對「壞男人」如此著迷?
「邦妮和克萊德症」
如果說上述三個是個例,那麼更讓人擔憂的是,連環殺人犯曼森的追隨者至今仍大量的存在:
曼森在世時,平均每天能收到4封崇拜者寄來的信件,不少女粉絲就如阿弗頓一樣想嫁給她為妻,崇拜者還未他建立網站宣揚他的思想,直到今天,美國一些具有反叛傾向的團體仍然被受到他的影響。
可能大家會說,這是其他國家特有的現象,我們國家並沒有這麼瘋狂,一個楊愛靜代表不了一切,那麼以下幾個例子,則證明了「邦妮和克萊德症」沒有國界之分。
- 殺人不眨眼的周克華,背後有一個20歲的小女友。這個年僅20歲的姑娘被他吸引,甚至包庇、更協助他作案。
- 有「中國第一悍匪」之稱的張君自稱「半個帥哥」,對女人的殺傷力如同他的射擊功夫一樣精準。
張君的五個情婦,多數已結過婚,但她們仍對張君死心塌地。楊明燕是張君這幾個女人中最年輕、最漂亮的一個,她不但與張君「結了婚」,並且還為張生下了一個女兒。
- 先後殺害15人的白寶山的裝槍的布袋則是由他的情婦謝宗芬親手縫製的。
- 香港犯罪集團首腦張子強的妻子羅艷芳,曾希望將張子強弄回沒有死刑的香港,但沒有成功。
毫無疑問,這些選擇罪犯或者巨嬰為伴侶的人,他們都患上了「邦妮和克萊德症」。
「邦妮和克萊德症」,得名於電影《雌雄大盜》,坎氏精神病學詞典中定義指屢次約會不成功的女性,她們痴迷於實施惡意犯罪的人們,對超級罪犯們崇拜,並由此獲得興奮感,故而又稱「壞男孩控」。
主要可分為被動型壞男孩控和主動型壞男孩控兩類。
- 被動型壞男孩控:拯救他人的救世主情結
就如那位拋夫棄子的女律師一般,她希望改變這個罪犯,也堅信自己可以做到,沉浸於自己的拯救幻想與救世主情節中。
而心理學家埃林·安倫的《在愛情上高度敏感的人》的書中說道:有些女性潛意識裡潛藏著與囚犯吻合或相似的經歷和問題,因此她們對囚犯產生了特別的同情,同時與囚犯簡歷中可以預測的關係感到心安,致力於接近與改變這些殺人犯會讓她們的需要得到滿足。
- 主動型壞男孩控:「美女與野獸」的情結
這一型的女孩們追求危險,希望與「野獸」為伍,享受危險給她帶來的刺激感,甚至會驕傲地認為這是一次展示勇氣的機會,可以和所愛的人一起「對抗世界」。她們或多或少有著一些受虐傾向,這些危險人物會給她們帶來更大的性吸引力。
「壞男孩控」背後隱藏的心理缺失--只有了解真正的因,才能防止惡劣的果
「邦妮和克萊德症」是一個「果」,並非「因」。真正因,其實在上述這些女性的童年就已經埋下。在心理學上,普遍認為這些壞男孩控們,許多在童年會有被暴力父親虐待過的經歷,所以長大後很容易被暴力男人所吸引。
但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就如楊愛靜的事件中,並沒有任何的資料顯示其妻子李美芝有被虐待過的跡象。相反,李美芝是一個非常溫順的人,否則也不會一直妥協。
包括阿弗頓和羅莎莉,他們本身是非常正向的女性,其中羅莎莉還是律師,那麼,是什麼樣的心理缺失,導致她們選擇了與自己完全是兩個極端的伴侶?
姑且用搞怪的圖片來緩和氣氛
現實的自己與理想自我的失衡
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專業碩士武志紅老師認為,當我們選擇戀人的時候,是選擇與我們相似的,還是選擇與我們相異的,取決於我們的現實自我與理想自我的一致程度。
- 當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較高的時候,選擇相似的戀人
- 當現實自我和理想自我一致程度較低的時候,選擇相異的戀人
要實現理想自我太困難了,那麼找一個與自己理想自我相符的人,與其長相廝守則簡單得多,仿佛實現了理想自我一樣。
就如拜金,因為要靠自己致富實在太難了,所以選擇了富人為伴侶;
就如阿弗頓,17歲的她處於青春叛逆期,迷茫、希望證明自己獨立的慾望非常強烈的時期,而曼森則完美的符合她的叛逆;
又如羅莎莉,出生在一個嚴厲的家庭,接受的是宗教教育,她的父母禁止她放學後帶朋友到家裡玩,更別說談戀愛。
在十幾年的婚姻中,她從來沒有獨自去購物,沒有選擇自己的朋友,也從來沒有邀請參與家庭決策,她也沒有自己名字的信用卡。丈夫甚至給她挑好了衣服和首飾,「我會穿著他喜歡的方式」。
還如李美芝,她總是在因為別人的意見不斷的妥協,內心裡,其實希冀著像丈夫一樣,擁有一個巨嬰的「權利」。
壞男孩有什麼特點?我行我素,有個性,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從來不信什麼權威,對父母也不會言聽計從,甚至可以隨心所欲的違反法律。
用自己的最珍貴換取對方的廉價給予
在這些案例中,有另外一個共同點:她們都試圖用婚姻來「纏住」對方。這是有兩方面的原因的:
- 叛逆
這對於在控制慾望特彆強烈的父母成長的孩子來說,實在太常見了。一旦真的開始逆反,他們就會去做父母最擔心的事情,只有這樣做才讓他們感覺在做自己。
- 自卑
自卑,源自於對自己的不自信、不認同,他們認為自己並沒有什麼有價值的地方,並以此來吸引對方。
一個女人最寶貴的是什麼?那麼答案是青春、身體、名義。此時,她們就會拿出自己看上去最有價值,對方也很可能感興趣的--她們的身體。
如何預防「壞男孩控」?
當孩子已經成為「壞男孩控」,要進行干預只有進行心理治療,而且成功干預的幾率是非常低的,就如阿弗頓和羅莎莉等人,社會的輿論,父母的阻止,家庭的羈絆,這些她們都可以拋棄,仿佛沒有什麼可以阻擋她們的腳步。
但要預防孩子成為「壞男孩控」則簡單的多:幫助孩子建立理想自我,並使之實現
- 拒當操控型家長
操控型家長不允許孩子脫離自己的掌控,讓孩子倍感壓抑。孩子表面唯命是從,但實際則在計劃著如何脫離控制。
拒當操控型家長的重點在於,給予孩子私人空間,以及給予孩子自我選擇的權利。
生命是一個不斷選擇的過程,孩子也通過選擇的過程來認識自己。
而幾乎所有的「壞男孩控」們的案例中,這些女性都出自於操控型家庭。
- 拒當包辦型溺愛家長
包辦型溺愛並不難理解,所有事情都是父母幫孩子完成了。
與操控型家長不同的是,操控型家長在孩子面臨選擇的時候,直接幫孩子做「最優選擇」,而包辦型溺愛的家長,在孩子還沒面臨選擇的時候就已經做好決定。孩子根本不知道選擇為何物。
- 給予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有許多女孩跟壞男孩交往,純粹是因為對方所展示的叛逆、暴力形象可以使她們遠離其他的侵害。
這在初高中特別容易體現,一群壞男孩中,總有那麼幾個女性存在。她們通過拉幫結派的方式,向外界展示她們「不好欺負」,到底就是內心安全感的缺失。
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她們不因此迷戀壞男人。
- 幫助找到孩子的能力所在
當想要實現理想自我,即便是健康的而且成長在健康教育體系的家庭中的孩子都會遇到困難,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的理想自我「太理想」。
而家長們,完全可以輔助他們找到自己的能力所在,找到他們自己的閃光點,並輔助他們在實現自我理想的路上,不斷前行。
例如,在吸引異性的時候,壞男孩會用暴力、叛逆的形象來吸引女生,而另一些更出色的男孩,他們會用吉他、籃球等正向的方式來吸引異性的目光。
同樣的,一些壞女孩,會用自己的身體、美貌作為代價,吸引異性,而另一些出色的女孩,會用自己的內在美、溫柔來吸引異性的目光。
淅爸有話說:我們總在粗淺著探討著教育孩子的方式,以求讓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但我們卻往往忽略了孩子最原始的需求,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之前的必要條件:成為「一個人」,一個獨立、正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