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談學堂 | 在幼兒園時期,孩子應該學到哪些?

2020-09-28   簡談學堂

原標題:簡談學堂 | 在幼兒園時期,孩子應該學到哪些?

假如你是一位適齡幼兒的家長,現在有兩所幼兒園擺在你面前讓你選擇。一所是擁有較好聲譽雙語幼兒園,且師資力量雄厚,但離家路程較遠;而另一所則是社區周邊的普通幼兒園,但好處是離家近,不用擔心交通問題。但即使這樣,我想大部分家長都會選擇前者。究其原因,大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得到一個良好的教育,能夠比同齡人更加優秀。

但是,我們是否真正了解幼兒園的開辦是為了讓孩子學到些什麼呢?

幼兒園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時代。柏拉圖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大教育家,他第一個提出這樣一個設想:把所有的三到六歲兒童都集中在神廟附近的一個名為「兒童場院」的地方,由固定的保姆進行監護。這些兒童在那裡遊戲、唱歌,講故事等等。可以說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具有幼兒園性質的教育機構。不過那時並不叫幼兒園,而叫「兒童場院」。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在柏拉圖的設想中,幼兒園是一個帶領孩子們玩耍的地方,是一個釋放孩子天性的地方。

而在中國,學前教育思想散見於各種古代典籍中,如諺語「三歲看大,七歲看老」、「教兒嬰孩,教婦初來」等,一些古代教育家十分重視學前教育,如魏晉南北朝的顏之推提出,對兒童應從「嬰稚」時期起「便加教誨」,認為俗諺「教兒嬰孩」很有道理,並強調父母對年幼的子女不能「無教而有愛」。宋代朱熹也十分重視兒童入學前的教育,主張「生子必擇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等,強調慎重選擇品德良好的乳母,以利於嬰幼兒的教育。而這也表明我國古時對於孩子的學前教育主要側重於孩子道德品質的培養。

而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以及社會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人們也開始更加注重對後代的培養,尤其是在幼兒園階段,大部分家長擠破了頭都希望能夠把自己的孩子送進教育水平更加高的學校。這是人之常情,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仔細思考,將孩子送進高水平的學校,孩子就會更加優秀嗎?我想,答案並不總是肯定的。因此,更加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考慮這所學校能夠讓我的孩子學到什麼。

中國現行的幼兒園教育綱要是教育部1981年10月制訂的。它的主要內容是向3~6歲的幼兒進行體、德、智、美全面發展的教育,使其身心健康活潑地成長,為入小學作好準備,為造就一代新人打好基礎。其次便是規定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分為生活衛生習慣、體育活動、思想品德、語言、常識、計算、音樂、美術等 8個方面。最重要的便是將提出遊戲、體育活動、作業、觀察、勞動、娛樂等活動方式,作為幼兒園完成教育任務的手段,以防止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成人化。由此可以看出國家對於幼兒教育的要求也是十分全面的,尤其是最後一條提到了防止幼兒園教育的小學化、成人化。而這也成為當今社會幼兒教育當中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

有人曾對美國田納西州的一個公立學前班的孩子們做了一次系統的評估,結果顯示:那些上了學前班的孩子們,在進入幼兒園之後表現出了比沒上過學前班的同齡人更強的閱讀和學習技能。但是當他們進入一年級之後,他們對於上學的態度卻會惡化。而到了小學二年級,他們在讀寫能力、語言能力、數學能力的測試上表現得更加糟糕。調查人員告訴《紐約》雜誌說:「讓這麼小的孩子就掉到枯燥的課業之中,會讓他們比青少年更容易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所以,在幼兒階段,知識的培養並不是第一要務。

我國著名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幼稚園要使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縱觀近些年的高考狀元,他們在接受採訪時大多都會提到兩個字,那就是習慣,良好的習慣讓他們在學習上比普通人更加的得心應手。因此,幼兒時期應努力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包括生活作息習慣、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等,學習習慣包括良好的閱讀習慣、傾聽習慣等。孩子在早期養成了正確的生活和學習習慣,後面的學習和生活就會很簡單。

人生是一場漫長的旅途,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其自身的規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請記住龍應台的一句話——孩子,你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