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青檸朗讀音頻
音樂:α·Pav-La mer dans La lune (off vocal)
歌曲:聲音碎片樂隊-康小午的自由之心
這是一樁發生在2009年的舊案,曾引起了極大轟動。
上海海事大學剛入學不久的女碩士楊元元,被發現在宿舍內自縊身亡,以極其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30年的生命。
圖源:搜狐新聞
被發現時,楊元元把兩條毛巾系在水龍頭上,另一端勒住自己的脖子,以半蹲的姿勢「上吊」而亡,但凡有一絲後悔、一點點求生欲,只要稍微站起身,就可以挽回自己的性命。
但是她沒有,足見她求死的決心。
事後,楊母把矛頭指向校方,稱學校逼迫無家可歸的自己搬離學生宿舍,把孝順的女兒逼得沒辦法了,才走上絕路。
圖源: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
也有各路專家將楊元元的自殺歸因為盲目考研、幻想破滅:
真的只是因為這些嗎?
隨著採訪調查的深入,各種表象下紮根多年的「病根」,才被徹底挖了出來……
「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幻滅
楊元元出生於湖北一個小城,幼年喪父,家中只剩下母親和弟弟,清貧度日。
楊元元和弟弟體恤母親辛苦,一直聽話懂事,成績優秀,也漸漸擁有了自己的夢想。
高考報志願時,從沒離開過這個內陸小城的楊元元想選擇大連的大學,去看看大海和外面的世界,可卻被母親以「離家太遠,路費太貴」為由阻止了。
楊元元只好去上了離家近的武漢大學。
這是長大後能自主選擇人生道路的楊元元,第一次為了照顧母親而妥協,也是她悲劇之路的開端。
邊讀書邊打工還助學貸款的楊元元過得十分辛苦,在她大三那年,弟弟也考上大學離開了家。
此時,不願多花錢租房的母親,乾脆拎著行李來投奔女兒,非要住在女兒宿舍里,同擠一張床。
圖源: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
又一次,楊元元出於孝心,讓母親留下了。
也許在楊母看來,自己只不過是想和女兒一起住,同時又能省下一筆花銷,可能還會為自己的精明而沾沾自喜。
可楊元元被占據的,何止是一張1.2米的宿舍床位,更是整個獨立生活的空間和本該多姿多彩的大學生活。
楊母搬來學校宿舍後,室友們紛紛受不了搬走,原本就沒什麼時間進行社交活動的楊元元,這下更沒什麼朋友了。
就這樣,楊元元後兩年的大學時光,都是和母親在宿舍里一起度過的。
這裡有兩個細節值得注意:
其一是,楊元元父親離世後,家裡一直能領到撫恤金,楊母自己也有一些收入,雖然家裡不寬裕,但絕不至於租不起廠里提供的房子。
不願浪費錢只是藉口,剝削女兒的資源才是目的。
另一點是,弟弟也考上了大學,楊母卻從不去找弟弟的麻煩,只纏著女兒不放,也許有重男輕女的原因,更多的是因為——
比起兒子,女兒更容易被母親視為自我的反映和延伸。這一點不論獨生還是多子女家庭都一樣。
一直到楊元元離世前,楊母都是這樣緊緊扒在女兒身上,吸食女兒的生命力,直到把女兒「榨乾」……
逐漸衰弱的人生
大學畢業後,在學習方面非常優秀的楊元元有過幾次離開母親,重新創造自己人生的機會。
她先是考上了北大法學研究生,卻因為實在沒錢交學費,只好忍痛放棄。
後來,她考上了湖北一個小城的公務員,可母親不想讓她到小地方去工作,也只好作罷。
此時,四處求職的楊元元接到了一個211大學教職的面試通知,歡天喜地買好車票準備去面試,結果又一次被母親以「離家太遠」為由給拉了回來。
要麼太遠、要麼看不上,楊母就這樣以各種理由牢牢把女兒拴在身邊,好讓女兒一直為自己「服務」。
每一次,楊元元都妥協了,於是她不斷換著普通的工作,拿著不高的薪水,艱難還清了自己的大學貸款,還幫母親共同承擔了弟弟的大學學費。
與楊元元灰暗逼仄人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她的弟弟一路念到了北大博士,前途一片光明。
圖源: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
很多人不理解,楊元元為什麼這麼聽媽媽的話,心甘情願被吸食?
《母愛的羈絆》一書中說:
「自戀母親的女兒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像是在走極端,對反常的事物或行為容忍度極高……
為了維護關係穩定,孩子必須保持緘默,不能破壞現狀。他們害怕被遺棄,所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假裝一切都很好——這是一種生存機制。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喪失了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甚至不再知道自己的感受。」
「自戀母親的女兒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像是在走極端,對反常的事物或行為容忍度極高……
為了維護關係穩定,孩子必須保持緘默,不能破壞現狀。他們害怕被遺棄,所以掩飾自己的真實情感,假裝一切都很好——這是一種生存機制。這樣做的過程中,他們喪失了表達自己感受的能力,甚至不再知道自己的感受。」
每個孩子,都天然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讚許,楊元元也不例外,尤其加上父親的缺失,她會非常需要和母親建立親密的關係,因此想方設法取悅母親、時刻注意母親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
而這時,需要母親積極正面的回應,鼓勵孩子正視自己的感受,孩子才能從中汲取到自尊自信的力量。
可如果這時母親依然專注於自己的需要,孩子便會不斷取悅、滿足母親,形成一種「孩子照顧大人」的扭曲模式。
很不幸,楊元元攤上了一個只「專注自我需求」的母親,從來不肯給她獨立生活、形成自己三觀的機會——女兒每一次自我意識的崛起,都被母親及時伸手摁住了。
她對自我的覺知,是母親對她看法的映射,身體雖已成年,但她的自我早就衰弱不堪,無力反抗了。
不只是軀體的消亡
直到這時,楊元元還沒有放棄自己,她心中憋著一口悶氣:自己學習能力並不差,弟弟都能考上研究生,憑什麼自己不行?
於是在淤泥中打滾掙扎了幾年後,楊元元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學的研究生。
雖然,來上海依舊是母親的願望——楊母曾去過上海,對這座繁華大都市念念不忘,於是要求女兒帶自己來上海生活,支配女兒完成自己的夢想。
不管怎樣,對楊元元來說,這仍然是一次重新開始獨立生活的機會。
誰成想,母親仍然跟了過來,堅持與她同住宿舍,嘗過一次的甜頭,怎麼可能輕易放手!
可是,這所大學並沒有楊元元的本科大學那麼好說話,本來也是,要是人人都帶著父母上學,誰都沒法安心讀書。
學校按照規定要求楊母儘快搬離宿舍,並盡力為她找到一間月租450元的房子,可楊母依然頗有微詞。
寒冷的夜晚,和母親躺在便宜租來的毛坯房地上,楊元元突然感到一陣絕望,終於吐出了一番多年瘀堵在心中的抱怨:
「如果你當初支持我去大連,就不會落到今天這樣了……」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讀了這麼多年書,卻什麼都沒改變。」
「如果你當初支持我去大連,就不會落到今天這樣了……」
「都說知識改變命運,讀了這麼多年書,卻什麼都沒改變。」
次日早上,大家發現了自縊在水池旁的楊元元。
圖源:鳳凰衛視《社會能見度》
她終究被操控著活成了自己母親的樣子,埋怨命運、埋怨知識,向外抱怨,再也學不會對自己負責。
一具身體只能容得下一個靈魂,楊元元的精神,早就先於身體死亡了。
在後來的採訪視頻中,身體健康、有生存能力和退休金的楊母臉上看不到一絲喪女之痛,只是嘴裡一直念叨著:「不划算啊,不划算……」
事已至此,她依舊固執地認為:為了省幾百塊錢,賠上了一個畢業就能掙大錢的女兒,這個孩子真是白養了。
給孩子健康的關係
生活中,像楊母這樣「極端自戀」的父母不常見,可認為「自己永遠是對的,是為了孩子好,孩子應該滿足父母要求」的家長不在少數。
這種想法,也最終導致了邊界模糊、控制、越俎代庖等一系列教育事故。
就像《母愛的羈絆》一書中描述的那種不健康的家庭關係——孩子生活在外圍,像衛星一樣緊密圍繞父母的需求而活:
圖源:《母愛的羈絆》
但這樣的孩子,總是感覺被愛是因為TA們做了什麼,而不是TA們本身是什麼樣的人。
為了維護生存環境的穩定,孩子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感需要、否定自我、學會偽裝、沒有健康的人際界限,所有的關係都被扭曲。
這就是為什麼說:「孩子不會停止愛父母,只會停止愛自己。」
而在一個健康的家庭里,孩子應該沐浴在父母無條件的愛中,應該是父母盡力去滿足孩子的身體、情感、智力和精神需求,為孩子提供庇護:
圖源:《母愛的羈絆》
在這種健康的身心庇護下,孩子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才能確定自我價值,逐漸脫離需要被照顧的特權和依賴,並最終學會在情感上照顧自己,依靠自己。
請記得:
一直「纏繞共生」只會製造悲劇,父母從最初的親密走向有界限的分離,孩子才能奔向未來。
當孩子需要照顧父母的需求
才能獲得認可和安寧
那孩子的自我必然被壓縮
盡力讓我們的孩子
遠離這種難題
自信、陽光地成長吧
歡迎您來7天好媽媽成長營
給您一套家庭教育萬能公式
助您育兒事半功倍
延伸閱讀
作者介紹
阿怪: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傳播育兒知識。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
主播介紹
青檸,普通的打工人,更是一位因為有了孩子才學會成長的寶媽,希望用真誠的聲音朗讀美好的文章,與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