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長腫瘤就危險?不一定,肝上長的東西都有哪些?該如何處理?

2022-03-03     荊山浮屠話健康

原標題:肝長腫瘤就危險?不一定,肝上長的東西都有哪些?該如何處理?

例行體檢,陳先生髮現自己的肝臟上有一個腫瘤,B超提示是血管瘤,這讓他覺得非常的緊張,這會不會是肝癌呢?雖然檢查的醫生認為這個血管瘤是良性的肝腫瘤,但他還是非常擔心,以後會不會逐漸轉化成肝癌?

其實,肝臟的良性腫瘤非常普遍。普遍到什麼狀態呢,舉例來說,你去商場裡拉個人去醫院做檢查,這個人可能就有肝臟的良性腫瘤,只不過沒有症狀所以也沒有去醫院檢查,沒有發現而已。而且肝臟的良性腫瘤與肝癌可能並沒有什麼關係,大部分良性肝腫瘤不會影響肝功能,那麼它們需不需要治療呢?我們逐個跟大家說說。

肝臟的良性腫瘤非常普遍,往往因為沒有任何症狀,不被察覺,直到做體檢才發現。

1、肝血管瘤

肝臟的良性腫瘤,最常見的就是肝血管瘤。它是由一堆血管組織所構成的腫瘤,因為成因尚不清楚,所以對於什麼樣的人比較容易患並不知道;且因為對生命、生活不構成影響,所以一般來說也沒有危險。

肝血管瘤大多沒有症狀,也不會有併發症,一些特殊的生理活動,比如懷孕等等也不會增加產生併發症的風險,所以有許多人到了很大年紀,仍不知道自己的肝臟中有肝血管瘤。不少人發現自己有肝血管瘤是在體檢時,或者感覺自己肝部不舒服或者出現肝功能異常時,進行相關的影像學檢查時意外發現的,但即使如此,肝功能異常與肝血管瘤並不相關。

一方面是沒有症狀,另一方面肝血管瘤與肝癌的組織形態完全不同,所以區分上並不困難;只有少數與肝細胞癌或轉移性肝癌,在影像學上看起來頗為類似,無法區分,才必須做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診。

如何診斷?需不需要治療?

在影像學上,肝血管其實還是比較好確認的,不過如果靠血液檢查反而無法確診,通常是在腹部彩超時就會發現;除非血管瘤有其他特別的特徵,不易發覺,才需要再通過CT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等檢查來確診,幫助正確診斷。在少數的狀況下,連CT掃描、或磁振造影等檢查也不易區別,或擔心有肝癌的可能時,則可考慮在超聲波的引導下,做穿刺檢查。

如果不想做穿刺檢查、或不適合做穿刺檢查的患者,例如凝血功能異常、腹水多、意識不清等,則可改為定期跟蹤檢查,觀察腫瘤的變化。

通常肝血管瘤並不需要什麼特殊的治療,因為它是良性的,只要定期跟蹤即可。除非肝血管瘤非常大,甚至大到20、30公分以上,壓迫了正常的肝臟、或壓迫到其他器官,如果出現了腹部的一些不適症狀,嚴重影響到生活了,則可考慮手術處理;除此之外,99%以上的肝血管瘤都不需要特別治療,也沒有特別的藥物可以縮小,或者讓肝血管瘤消失。

肝血管瘤會不會破裂?

肝血管瘤破裂的情況極為少見,只有在正好長在肝臟表面、腫瘤很大、不巧又受到碰撞時,才比較有可能破裂,但幾率微乎其微,一般來說,不必太過擔心。

許多人會把肝血管瘤誤以為是肝癌,或以為它是肝癌的前身,緊張不已,事實上兩者完全無關,所以並不需要緊張。

2、肝囊腫

另一種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是肝囊腫,也有地方稱為肝水泡。肝囊腫是一種內有液體的囊狀物,包括單純性及多發性兩種,但成因仍不明。

95%以上的單純性肝囊腫沒有症狀,少部分可能有囊腫內出血、感染等,而引起發燒、上腹部疼痛等症狀;腫瘤很大,壓迫到臨近的器官而出現症狀。曾有患者因肝囊腫壓迫到胃部,常常感到胃脹;囊腫內出血,導致右上腹部疼痛。

單純性的肝囊腫,除非太大壓迫到其他器官,或出血等而產生症狀,否則肝囊腫大多不會引起其他潛在的嚴重疾病,大部分的患者都可以一輩子與肝囊腫相安無事。和肝血管瘤一樣,肝囊腫也常是在體檢時被意外發現的。

如何診斷?需不需要治療?

肝囊腫的診斷同樣是以超聲波為主,與肝癌因型態不同,很容易區分;只有少數的肝囊腫,必須與囊狀惡性腫瘤加以鑑別診斷。除了超聲波外,可以CT、核磁共振造影等,進一步診斷;無法鑑別診斷或必要時,也可以用穿刺取樣,來做確診。

肝囊腫的治療仍以定期跟蹤檢查為主,建議每半年到一年檢查一次,一旦醫師發現有變化時、或出現症狀時,再做進一步的檢查。

至於多發性肝囊腫,與遺傳有關,當父母患有多發性肝囊腫時,子女也會有較大可能出現。

多發性肝囊腫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變大,且可能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它的症狀和單純性肝囊腫相同,不過有部分患者會合併患多發性腎囊腫,而引起蛋白尿、血尿等症狀,少數患者會引起腎衰竭,甚至到透析、腎移植的地步,所以患多發性肝水泡的患者,常會由肝膽與腎臟專科醫生共同跟蹤檢查;同樣地,患有多發性腎囊腫患者的治療,也需要諮詢肝病科醫生。所幸肝囊腫並不會轉變成肝癌,大家並不需要因此過度緊張。

3、肝局灶性結節增生

肝局灶性結節增生是一種肝臟上的良性腫瘤,成因不明、腫瘤沒有什麼特性,大多數患者也沒有任何症狀,除非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壓迫、腹脹等問題;而且局部結節性增生的大小差異性很大,從1公分以下到20多公分以上,都有可能。

不論何種年齡層的患者,都可能在肝臟上找到局部結節性增生,不過較年輕的人、尤其是女性出現的幾率較高,部分患者可能與避孕藥的使用有關,有些患者會因使用避孕藥而使結節變大。

不過,不管是多大的腫瘤,都有良性或惡性的可能,所以無法用腫瘤的大小來判斷是良性還是惡性、程度嚴重與否。

如何診斷

同樣地,肝局灶性結節增生大多數是在體檢時、或肝功能異常時做超聲波檢查,而意外被發現。在彩色都卜勒超聲波下,可見一條肝動脈分支進入腫瘤中央,再向四周分散,通過這個特點可以和肝細胞癌、血管瘤等問題進行區分。如果找不到這些動脈分支的話,就需要通過CT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甚至穿刺活檢來做確診。

一旦確定是肝局灶性結節增生,治療上大多只要定期跟蹤即可,由醫生根據情況建議半年或一年檢查一次,並不需要立即使用藥物或開刀治療;除非是大到壓迫其他器官、引起症狀、或少部分有出血現象,否則大多數的局部結節性增生患者,都能與此一良性腫瘤和平相處,不影響生活。

與增生性結節大不同

另有一種常讓民眾與肝臟的局部結節性增生產生混淆不清、而感覺非常困惑的,是肝臟的增生性結節,它並不算是完全不必擔心的良性肝腫瘤,兩者之間有非常大的差異。

肝臟的增生性結節是肝硬化後再生的一部分,因為肝硬化,導致肝臟的纖維組織被局限住,因此肝臟再生時,形成一顆一顆的結節,大小從1公分以下、到數公分都有可能。

雖然增生性結節的患者同樣也不會有什麼症狀,不過在治療上又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增生性結節是肝硬化後的產物,因此要治療增生性結節,就得先處理肝硬化的問題,如果有慢性肝炎就得使用抗病毒藥物或干擾素治療等等,並持續跟蹤檢查,針對肝硬化的病因,積極治療。

要注意的是,增生性結節有形成肝癌的風險,部分患者未來會惡化成肝癌,幾乎可視為是癌病變的前身;雖然最後真正變成肝癌的畢竟是少數,但因為難以預測什麼病況的增生性結節患者會轉變成肝癌,所以持續密集跟蹤檢查,就變得非常重要。

4、肝腺瘤

肝腺瘤是從肝細胞長出來的良性腫瘤,成因在目前的醫學界仍不清楚,只知道少數患者可能與避孕藥有關,甚至因使用避孕藥而使肝腺瘤變大。

大多數的肝腺瘤都沒有什麼明顯的症狀,只有少數會因大到一定程度,壓迫到臨近器官,引起胃脹、腹痛、出血等問題。肝腺瘤的出血機會,比其他的肝臟良性腫瘤高,尤其是較大的肝腺瘤,更容易有出血問題。

如何診斷?需不需要治療?

肝腺瘤是種比較少見的肝臟良性腫瘤,和其他肝臟的良性腫瘤一樣,肝腺瘤也大多是在體檢或其他肝臟檢查時,被意外發現。不過,要用超聲波來做肝腺瘤的診斷並不容易,往往只是發現疑似良性腫瘤,但不確定是何種性質的肝腫瘤,更難以診斷出是否為腺瘤,所以必須以CT掃描或核磁共振造影等,來做明確的鑑別診斷。

因為肝腺瘤的出血風險較高,且少數有惡化成惡性肝腫瘤的可能,所以一旦確診為肝腺瘤,通常會建議開刀切除;目前在醫學界,對於肝腺瘤長到多大應該被開刀切除,並沒有共識,只是,肝腺癌被診斷出來時,往往已經達到一定的程度了,所以還是馬上切除,比較安全。

肝腺瘤與肝細胞癌,有時在影像學上並不容易判斷,此時醫生會以有腺瘤的可能,建議做肝部的穿刺取樣;不過肝腺瘤血管豐富,引起內出血的可能性高,所以即使要做穿刺取樣,也必須用非常細的針來少量取樣。所以有時對於肝腺瘤的診斷與治療,必要時醫生會先以肝癌的可能性來開刀,取出病變組織後進行病理檢查,確定是良性的肝腺瘤,才鬆了一口氣;但之前開刀切除的治療方式,仍是正確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5a50f3bbe07706d4009efbbd81fff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