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性的突破突破再突破 盤點各國改裝車文化

2022-04-22     車主之家

原標題:個性的突破突破再突破 盤點各國改裝車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汽車也從奢侈品變成了每個家庭的消耗品,隨著人們消費能力的提升,需求也日益增大了起來。同時,人們對車的需求也不僅僅是代步、舒適,更多的人開始對車的性能以及外觀有了格外的需求,這種需求也導致了各個地區對於汽車的改裝,各有各的特色,但是最早的一批改裝車並不是代步車輛,而是比賽車輛,早在20世紀60年代左右改裝車就已經悄現端倪。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盤點一下,世界上比較出名的改裝車文化。

1.日本 JDM



相信喜歡汽車改裝的朋友們對於日本JDM應該不會太過於陌生,JDM的意思是日本國內市場(Japanese domestic market),就是日本國內市場生產的車輛以及零部件,而且日本對於汽車改裝也有比較寬鬆的管理規定,甚至有些規定是比較鼓勵的。這也使得其改裝文化日益壯大。

其實JDM改裝文化的起源是由於日本汽車的排量及動力過小,而且日本本身國土就以山路和彎道居多,所以在這個時候,這個改裝文化就定下了最基本的格調,低趴的車身、偏硬的懸架、大尾翼、大包圍。

隨著這種文化的傳播,再加上一些日本本身的民族特性,甚至有專門的世界漂移競標賽WDS的誕生。而且隨著這種文化的不斷壯大,漸漸的分成了兩個流派。

第一種就是日本的VIP STYLE改裝,這種改裝主要用來突顯自己的身份,主要盛行於日本暴走族的重要人物,改裝的很多車都是一些偏豪華車型。

第二種也是暴走族,只不過改裝方式極其怪異,誇張。

日本JDM文化,從起源到盛行都是與其國家政策密不可分,同時也是一群人對於個性的追求,這種文化的蔓延程度非常廣,基本上在全世界的各個地方都有喜愛這種文化的人群。

2.日本 痛車

說起日本痛車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要說起日本的動漫文化相信大家一定不會過於陌生,各種各樣的動漫讓全世界的年輕人甚至中年人都流連忘返,隨之而來的動漫展更是被發展成一套產業鏈。更有一些狂熱的愛好者把自己喜愛的動漫作品放在車輛之上,這就是痛車的來源。

至於痛車這個詞有這麼幾種說法,被較多人認可的是,日語中有個詞語叫視線が痛い,多用於某人在做出非主流的事情導致周圍人的氣氛開始尷尬的時候,而痛車對於不了解內情的人來說,確實會產生這種效果,於是後來轉變成了痛車這個詞。

第二種是,給人紋身會很痛,於是車主人就把「紋身」過的車稱之為痛車。

第三種是來源有關日本的相關規定,在日本,如果要在車上貼、畫圖案之類的東西需要交稅,而額外交的稅讓這些車主非常心痛,所以叫痛車。

至於第四種則是,英文發音問題,paint car(塗上顏色的車)和pain car(疼痛的車),兩者發音接近,最後就變成痛車。

第五種是,因為在車子上放上圖案之後會對車子本身的形狀造成視覺上的偏差,這樣也就失去了車出廠之後的工業設計美感,所以到底是保留車身原有的狀態還是貼上喜歡的動漫,就讓人很頭疼。

至於最後一種,就有些奇怪了,據說日本經濟非常好的時候開始出現了大批的進口車,從義大利車的發音(イタリア車,Itaria sha),從而變成ltasha。

這就是關於痛車的來歷,現在日本每年也會舉辦痛車展,也非常不錯。並且痛車不止於汽車,甚至連自行車都可以有自己的痛車文化。

3.泰國 萬物皆可改

說起泰國,我想大家首先想起來的應該不是車吧,其實泰國對於改裝車的熱情甚至要高過日本,泰國人民甚至於連校車都會進行改裝。但是關於泰國的改車文化,並沒有一個準確的名字來概述。這種原因主要是來自泰國並沒有固定的文化追求,反而是把個性改裝發揮到了極致。與日本不同的是,泰國的舊車特別多,並且不止於本土車,全世界各種各樣的車都會被拿來改裝。

4.美國 Hot rod(熱棒)

終於要說到美國了,作為全世界上來說都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他們對於改裝汽車有著特別的熱情。並且他們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

首先,美國的道路長距離直線非常多。其次,美國不少州的政策對於汽車非常友好,甚至自己造的車只要通過相關手續,就可以合法上路。甚至在一些州,買一輛車可以開一輩子,並且不需要年檢。

這兩種情況導致美國的改裝車文化非常盛行,並且其文化的核心就是加速加速再加速。

這種文化有著屬於自己的名字-Hot Rod。Hot Rod是指為了直線加速而改裝的大馬力美式肌肉車。並且不少地方更喜歡把它翻譯成熱棒。

總結

對於改裝車文化的流派其實還有非常多,多到網絡都不能搜集全,今天只是說出了改裝車文化的一小部分。不過隨著國內的發展越來越好,相信我們在不久的將來產生屬於自己的改裝車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04d346bd3c6976a9d688bb985dcdca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