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瑋叔,早上好!」
難得在酒店裡從吃早飯、看書、運動,消耗到了10點半才下樓,改不了的老鳥糾結症,總感覺這就有些懈怠了。被璞隱酒店的前廳經理這麼一招呼,又恍然想起,這裡不是成都嘛,十點半,也算不得晚了。
璞隱酒店開在太古里一側的總府路上,毗鄰著成都的老牌商業街春熙路,但卻悠悠然地置於鬧市之中的偏隅,配合著清新恬淡的禪意風格,仿佛這次打卡的並非同一個成都。
太古里自然是很熟悉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從一早便穿街過巷,擁擠異常。而新開的在上海已經儼然網紅的%咖啡,更是成為了這個商業區里最熱鬧的地點。
「好像也沒什麼不同,只是豆子比隔壁的星巴克稍微好一點,但是和Grey Box這樣的精品手沖比,意式畢竟本質還是在賣牛奶飲品……」
「對啊,你沒發現在%門口排隊的那些人和在喜茶排隊的都是同一群人麼……大家本質都是喝奶的,又不是真的在乎咖啡豆的品質……」
也不知道這一邊吐槽一邊排隊的年輕人的內心真實想法,總之一杯咖啡而已,為此排個一兩個小時,不至於,不至於。
與外面的熱鬧相比,只隔著一座圍牆的大慈寺內,顯得異常的清靜,剛「換上新衣」的彌勒佛透著微笑依然祥和。
「讓他們去鬧吧,世界的真相只有你想獲取的時候,才能真正得到……」助理在一旁嘀咕著大佛的潛台詞,「叔,你說大佛是這樣想的吧……」
「不好說,人家佛祖是笑而不語,佛的真言總是被世代無端誤讀……」
大殿威嚴,油燭燃奕,信眾正虔誠焚香。蓊鬱著的翠綠銀杏下,繡球花正開得燦爛。
這因為土壤酸鹼值的微妙不同而開出截然不同顏色的花兒,似乎也在透著這座千年古寺的布道原則。它與這座城市的繁華共生,和外圍的商業生長無縫對接在同一片土壤之上,卻依舊能各開花,各結果。讓熱鬧的歸熱鬧,安靜的能尋到一片凈土,就已然足夠。
/ 禮佛,為何不能萌萌噠呢?
內院裡萌萌噠的文創小和尚和禪茶堂一樣,屬於「新」大慈寺的衍生品。在拜佛焚香祈求之餘,除了面向信眾,非佛教徒們也找到了來往寺廟的理由。拍一張網紅的打卡照,還是喝一碗香氣里的蓋碗茶,全都悉聽尊便。
達摩老祖葫蘆里的永續水,傳統成都茶館裡的鐵水壺,川西壩子常見的竹椅……茶園子保留了一切老成都茶館必備的元素,唯獨有兩點略顯得不同,「不允許抽煙」是硬性規定,而「不大聲喧譁」可能是茶客們的自我約束。平時講話熱絡中氣足的成都人,到了這裡便明顯變得安靜許多。看書的看書,聽歌的聽歌,發獃打盹兒更是常態。
應了老友的約,再到三公里開外的文殊院,這裡已經少了大熱商業地產的加持,就顯得更像一個傳統的佛教場所,斑駁的牆柱,透滿了歷史和時間的痕跡。
文殊院自然是文殊菩薩的道場,還供奉了釋迦摩尼佛骨舍利子和玄奘的頭骨舍利子,如此,便一直以來吸引著眾多僧人和信眾前來瞻仰。
古寺里誦經聲不斷,院外盛夏的微風,吹拂竹葉沙沙地應和。院子裡的竹椅已沒了空,轉眼一看,卻有個小院門,立匾「塵廬」。門上銅鈴懸著一張紅紙,上書「問茶有緣,閒事不聞」,想來就是茶室了。
院內更顯得古樸精緻,無論是庭院還是內中布局,均采宋式風格。一尊瓷佛瀟洒坐臥,箱篋、短案、水爐、蒲團、茶具正置於堂中央,三面採光,佛正對的門通往庭中內院。
內院裡竹林森森,牆體持重,繞著內牆邊緣的一圈是供茶客休憩的戶外座位,錦鯉繞荷葉逡巡,光影在枯山水中斑駁,很是禪意。
二樓的室內茶座幾近無人,卻有一整個書架的佛經,可以在昏昏欲睡的午後,聽完佛音,喝茶閱經,真算是人生妙事了。
與別處基本是按杯、按泡點茶不同,塵廬主推的飲用方式是用大碗泡茶。偌大一個汝窯茶碗置於席間,投入幾克應季特製的桂花甘露,85度的水緩緩在碗中轉圈,瞬時香氣四溢。一口下去,溫潤清涼,桂花的香氣點睛,醒神解疲。再加上一個好聽的名字——望霓,加分加分。
主人又上前奉上香爐,點上一支沉香,不知不覺也就沉在這種氛圍里,拿起線裝的經書,「不知魏晉」起來。
這樣的一日,讓人不想沾半點葷腥,索性一禪到底吧,回到太古里的「謐尋」去找一頓素餐。
餐廳的位子,其實早已被喝下午茶的客人悉數占了去,院子裡倒是因為太熱而無人選擇。
「叔,我們就坐室外吧,沒人,也清靜點……」
「讀了一下午的經,心靜自然涼了嗎?」
「那倒不是……這不是有強力風扇麼,帶冷氣兒的那種,應該不熱……」
「…… ……」
剛想要表揚又收回肚子裡,好吧,有風扇確實要比沒風扇涼快些。
一道椒香豆腐皮,一道剁椒悶茄子,一道油雞樅菌麻婆豆腐,再來個蓋碗的飄雪配上幾顆小茶點。著實真繁華境中,人來人往,車來車去,究竟又與生命的本質,有多大關係呢?
再次想多了,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