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曾經的「蘇老二」,能否再現往日的輝煌?

2019-09-23   城市論劍

文|王鴨梨

字數丨2300字,閱讀約4分鐘

盛極而衰的尚德,留下落寞的無錫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到無錫的時候,印象最深刻的,是無錫街頭巷尾到處可見的施正榮巨幅半身人像。

世界是如此殘酷地健忘。現在說起施正榮,可能很多年輕人已經不知為何物。但在十多年前,施正榮的風頭也許並不亞於今天的馬雲。

2006年,在《福布斯》雜誌全球富豪榜上,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施正榮以22億美元排名第350位,一舉成為中國大陸的新首富。

環保是那幾年全球的熱點。隨著環境日益惡化,石油價格一路飆升。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07年底登陸A股的中石油,一舉創造萬億美元市值的神話。那時候,全世界都在問一個問題:誰能拯救被能源危機的陰影籠罩著的地球?

英國知名媒體《衛報》曾經嘗試給出答案,2008年,他們推出了一個"拯救地球50人名單"。

施正榮赫然在列。

似乎後來的Jack Ma都不曾享受如此殊榮。

當時整個無錫上下,談必及尚德,言必稱施正榮。那也是無錫的高光時刻,很多城市都組團到無錫學習取經。2002-2011年間,無錫GDP穩居全國前十。彼時的南京,還被無錫壓在身下,被嘲笑為"蘇小三"。

2011年9月,尚德舉行了成立十周年慶典。但此時的尚德,已經危機四伏,形勢很快急轉直下。

金融危機之後,全球新能源發電市場急速萎縮。尚德市值已從上市之初的49.22億美元已經跌到了1.49億美元,尚德此前潛在的很多內部問題也爆發。尚德負債總額已達到35.82億美元,資產負債率已高達81.8%。華爾街投資機構Maxim Group對尚德給出的目標為0美元,意思很明顯,它已經一文不名。

施正榮與無錫政府之間的矛盾也隨之激化。無錫市政府最終沒有選擇出手對尚德進行援助。2013年,"尚德神話"轟然倒塌。那個要拯救地球的男人,卻無力拯救自己。

打造中國版"淡馬錫"的無錫雄心

一個身懷技術的海歸,帶著幾十萬美元回國,尋找創業機會,遇到了國資背景的風險投資公司,雙方一拍即合,剛好撞上了太陽能光伏產業的爆發期,從而一飛沖天。這就是"尚德神話"最初的故事。

在尚德最風光的時刻,2006年,無錫政府推出了一項吸引海外留學歸國領軍人才的計劃——"530"計劃,即5年內引進30 名海外留學歸國領軍型人才來無錫創業。

無錫政府的目的很明確,就是要批量複製尚德神話,"尋找下一個尚德"。

不得不說,無錫政府的眼光和視野是十分獨到並且超前的。2007年太湖藍藻污染事件爆發,無錫傳統的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受到空前質疑。530計劃的推出表明當地政府已經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引進一大批國際國內頂尖人才,就是要支撐無錫產業的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

尚德神話怎麼複製呢?其實跟後來爛大街的創新創業大賽有點類似。就是遴選優秀的海歸創業項目,由政府給予扶持。但是無錫的大膽之處在於,政府不僅對創業項目進行資金扶持,而且還進行股權投資。入圍530計劃的企業能得到無錫市科技風險投資資金提供的300萬元以上的創業投資。

無錫政府當時實際上已經悄然成為國內最大的天使投資人。很多地方政府在猶猶豫豫的時候,無錫政府旗下的無錫國聯國資公司已經大舉投入對早期科技創業項目進行大規模投資、持股孵化。不僅是市屬的國資,當時無錫從市到區,從區到鎮,甚至從鎮到村,各級都設立了具有政府背景的創投基金。

在總結尚德經驗的基礎上,無錫專門出台了文件,對國有股份風險投資的運作思路進行了詳盡的指引。政府的風險投資資金在項目進入成長期以後,通過"股權協議轉讓、經營團隊回購、扶持上市"等方式適時退出,轉入新的創業項目。

從政府的層面來看,無錫不僅要複製尚德的神話,還要複製新加坡淡馬錫的神話。

官方也並不諱言自己的野心。無錫國聯,作為無錫最大的國有企業集團,在其官方的表述中,就是要當好地方國企的"領頭羊",當好無錫的"淡馬錫",成為國內一流的綜合性企業集團。

誰能支撐無錫砥礪前行?

在傳統製造業面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無錫將目光投向新興產業。

新能源、物聯網、電子信息網絡、光機電一體化、醫學及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興產業成為無錫政府的寵兒。無錫的邏輯是:引進100個項目,哪怕只有10個項目能夠成功,也就夠本了。

太湖藍藻事件之後,這座有著"百年工商名城"美譽的城市,開始向傳統產業開刀。2007年,無錫提出的目標是兩年內關閉772家高消耗、高污染、高危險、低效益企業。過去十年無錫因為環保問題一共關閉了多少企業已經無從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無錫的傳統產業衰敗的十年,很多傳統製造業企業雖然沒有被強制關停,但也被切斷了資金流。

在傳統製造業的寒流之下,無錫經濟發展也踩下了剎車,亮起了紅燈。

2010年至2014年之間,一向以領跑者姿勢示人的無錫,多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在江蘇省內13個地級市中處於墊底狀態。2012年,無錫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和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同比增長均排在第13位;2013年、2014年,無錫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連續兩年省內排名墊底。

2014年,此前長期被無錫甩在身後的南京一舉反超,摘掉了"蘇小三"的帽子。

無錫最近十年引進的大量"高端產業"雖然不乏激動人心的傳奇故事,但無錫終究未能再造新的"尚德神話"。物聯網、電子信息網絡、光機電一體化、醫學及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雖然表面風光無限,卻無法撐起一座製造業大市高速前行的局面。

傳統製造業依然是無錫的經濟壓艙石。無錫人引以為豪的海瀾、紅豆、雙良等企業,依然屬於傳統產業。

2018年,無錫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438.6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4%。這一年,南京GDP為12820.4億元,超出無錫約1400億元。

在強省會時代,作為地級市的無錫恐怕再也難以重新追上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