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桃子
在《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首期節目裡,李誕就說了句特別喪的話,「脫口秀真的沒有存在感」。
即使風靡一時的《吐槽大會》系列已經晉升為10億量級的網綜,李誕和池子也成為了「脫口秀明星」,可在觀眾看來,脫口秀的存在感依然薄弱。觀眾記得的是《吐槽大會》變成明星的洗白大會,而李誕和池子也成了「人設崩塌」的代表。
《脫口秀大會》第二季,李誕和池子讓位,一切以新人為主,這是個大膽的決定,也是發展脫口秀市場的無奈和畢竟之路,在中國,說脫口秀的人早就不夠用了!
脫口秀起勢兩三年,一直沒能推出更多新人,雖然王建國和龐博的微博粉絲數都有上漲,但提到脫口秀演員時難免還是只有李誕、池子兩個人的名字,對於脫口秀領域來說發掘新人之事算是迫在眉睫了。
《脫口秀大會》第二季已經為新人鋪好了路,但新人能不能上位就不是李誕和他背後的出品公司笑果文化可以控制的,而新人能不能出圈,也是這季《脫口秀大會》能不能成功的關鍵。
新人行不行?
作為上屆脫口秀大會的冠軍,龐博前兩期節目根本沒能贏得上台的機會;建國第一期發揮失常,用著諧音梗差點墊底;思文和博洋壓力太大,一度想要退賽……
看了《脫口秀大會》的第二季的賽制,忍不住替選手們感慨一句:我太難了。
新一季的節目中,打破了張紹剛、李誕、池子的「吐槽鐵三角」,由李誕、于謙和吳昕作為常駐嘉賓,擔任「領笑員」的角色,並且會每期邀請一位明星嘉賓作為「陪笑員」,一起參與點評。
而在賽制上,每場只有7個出場名額,能否出場,所有演員(無論老演員還是新人)都必須經過「殘酷開放麥」的比賽,之後演員們相互投票,得票數前7名才有登台表演機會。
也就是說在正式錄節目比賽之前,這些選手要先經歷一輪車輪戰,然後才能正式參加比賽,壓力和競爭可想而知。
這對脫口秀演員的考驗實在太大了,重壓之下不一定能絕地反彈,所以老演員們的心態逐漸開始崩了。
一個演員的段子儲備在這種車輪戰之中,很快就被用得一乾二淨,即使是龐博建國也很難保證場場都精彩。段子既要搞笑又要有觀點,第一期節目中王建國屢次使用的「諧音梗」並不高級,引得李誕吐槽——「想給建國拍一個扣分按鈕。」
新人的問題就更多了,輸出的能力不穩定。要麼超常發揮,要麼就無人問津,很難有持續的輸出能力。
新人由於缺乏舞台經驗和專業訓練,在節奏感、吐字清晰度、動作協調性以及個人風格等方面有著缺陷,這些問題很難通過一檔節目被解決。
所以這些新人的存在感相對薄弱,《脫口秀大會》第二季已經播出過半,目前來看也沒能打破圈層。
最大的熱度還停留在於謙在節目中對偶像人設的調侃,在微博上引發了偶像粉絲的不滿,然後就是第五期馮提莫的登台,滿足了大眾對這個從主播到網紅藝人的好奇,至於節目中的專業脫口秀演員,在大眾層面仍然「沒有姓名」。
捧出下一個李誕有多難
誰都知道,脫口秀市場想要發展,捧出下一個李誕迫在眉睫,可捧出一下個李誕真的太難了。
李誕之前曾經自我調侃,認識他的觀眾,甚至不知道他在說脫口秀。這是脫口秀演員的尷尬,也是李誕想做的脫口秀的尷尬。
李誕因為脫口秀被大家知道,但他的走紅並不是因為脫口秀,大家對他的重點很快就從脫口秀轉移到了其他方面,現在的李誕可以說是個明星,但不一定是個脫口秀明星。
2017年到現在,李誕上過的綜藝超過了十檔,其中不乏熱門綜藝,如《奇葩說》《火星情報局》《奇遇人生》《拜託了冰箱》《十三邀》等等。
李誕在這些節目裡存在感很強,透過個人魅力,和「耿直」「不裝」的人設,贏的了很多討論,出圈的是「開心點,人間不值得」的李誕,對觀眾來說,李誕的脫口秀已經是「過去式」了。
其實這並不怪觀眾喜新厭舊,畢竟脫口秀對中國的觀眾來說還是有距離的,脫口秀演員們在嘗試不同的表演風格,脫口秀的觀眾們也在嘗試接受不同的風格,這個頻率如果發生錯位,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像卡姆的激情脫口秀,嗨點多,但節奏快,信息密集轟炸到底是好是壞,如何拿捏尺度也引起了一波討論;呼蘭的創作能力很好,但演出時的氣口總是不太順,是繼續自己的風格,還是改掉自己的特色也是個問題;而梁海源舞台經驗不夠豐富,程璐一語中的,指出聽得懂的人覺得很好笑,聽不懂的覺得很平淡,大眾get不到。
關於什麼是好的脫口秀表演的標準也在討論中,畢竟是個舶來品,本土化的過程中也有很多問題。
比如于謙覺得呼蘭從鋪到墊到把包袱翻出的一段話,是一口氣造就的,這其中的信息量大得讓人有些跟不上。但經常看國外脫口秀的鄭鈞卻覺得這才是脫口秀應該有的信息量。
在標準還沒建立好的情況下,去建立新的秩序,過程艱難可想而知。
脫口秀的難題才剛剛開始
脫口秀表演很難,單口喜劇在國外叫做「立式喜劇」一個人在台上講述自己的故事,或者點評種種社會事件,整個談論的內容有結構、有故事、有包袱、有觀點,往往尺度大,口味重。
這不僅要考驗演員的創作能力,更考驗演員的個人魅力,而在中國做脫口秀,創作的尺度也是一個跳不開的話題。
相較而言,歐美單口喜劇的取材內容要廣泛得多,政治、經濟、種族、總統選舉、黨派鬥爭等無所不包,以揶揄、嘲笑、諷刺等形式對某些社會弊病及陳規陋習進行針砭,甚至故意「冒犯」觀眾的刻板認知,好笑之餘也注重於觀點的傳輸。
而在我們國家目前的狀態,很多題材是要被規避的,許多人把中國喜劇脫口秀的生存視為在「夾縫中求生存」。的確,在我國現有的政策體制和國民習慣的情感接受程度條件下,做出有品位、有新意的喜劇脫口秀節目並非易事。
再來,脫口秀的市場還沒有完全形成一個產業。像國內脫口秀演員大多處於兼職狀態。脫口秀表演面對的是高知人群,使得這種形式目前很難下沉到三、四線城市。
而一、二線城市由於生活成本的壓力,很多愛好者無法堅持,大多是當成興趣玩,一旦演員遇到創作瓶頸就很容易放棄。僅有少量的脫口秀品牌公司的簽約演員是全職工作。
究其根本,這一切的中心還是脫口秀演員和內容本身,脫口秀市場發展的越快就越缺少優秀的演員,在不斷嘗試的工業化體系下,相信很快會有「流水線」一般的方式來養成更多優秀的脫口秀演員。捧出一個李誕很難,但只有培養出更多的「李誕」,脫口秀才能不斷的向大眾文化邁進。
正如馬東在這一季《脫口秀大會》上說的,「我其實是從一個喧囂的樂隊的夏天,來到了這個脫口秀的夏天,引用一句歌詞,我到這才發現,這真是個寧靜的夏天,天空中繁星點點,心裡有些思念,希望我們所有的脫口秀演員也可以燥起來。」
平心而論,《脫口秀大會》第二季的選手和作品都稱得上是一個比較工整和完整的產品,及格分一定是有的。不管怎麼說,邁出了第一步,下一個李誕、池子已經在路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