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賴」劉邦的早期社會關係調查

2019-10-17     東方出版社

文 | 楊靈

漢高祖劉邦,年輕時在司馬遷的筆下是個「無賴」式的人物。他不事生產,行為不端,算是個問題青年。但就是這麼個人物,後來開創了大漢王朝,漢族的漢,就來源於此。後人對他的評價也非常高,既然有如此大的反差,那麼他年輕時真的是一個「無賴」嗎?本文試圖從他早年的社會關係來一探究竟。

劉邦的偶像

劉邦出生在戰國末期,只比秦始皇小三歲,沛豐邑中陽里人(現江蘇徐州市豐縣縣城附近)。那時候還是戰國時期,魏國的公子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名滿天下,後為上將,統帥五國兵馬救魏攻秦,把秦軍趕進函谷關不敢出來,信陵君因此威震天下。

影視劇中的劉邦

像這樣一個人,自然被很多人崇拜,少年劉邦,也是他的崇拜者之一。等劉邦長成時,信陵君已經去世,劉邦只能去找信陵君從前的門客張耳,據《史記·張耳陳余列傳》中記載

『高祖為布衣時,嘗數從張耳游,客數月。』

劉邦對信陵君的敬仰之情貫穿了他的一生,到他當了皇帝後,每次經過魏國的國都大梁,還要去祭拜信陵君,還給信陵君的墓地安排了守墓人。

『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信陵君魏無忌最大的特點是禮賢下士,不管你出身如何,只要有本事,都能得到他的禮遇和重視,比如侯嬴和朱亥,一個是看門人,一個是屠夫,可是信陵君把他們待為上賓,結果他們在信陵君竊符救趙時發揮了重要作用。劉邦似乎是受了信陵君的影響,也能不拘一格用人才,最具代表的就是韓信。韓信起初在項羽和劉邦手下都不得重用,後來經過蕭何的推薦,和劉邦進行了深入交流,並被封為統兵大將。劉邦這種魄力,不是一般人能有的,從中可以看到信陵君的影子。要知道,此時的韓信,可是從未帶過兵呢。

從劉邦跟張耳遊學的過程中,我們還能發現一些細節。劉邦找張耳時,張耳正住在外黃。外黃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附近,而劉邦則住在江蘇徐州下面的豐縣。從豐縣到民權縣,距離差不多160公里,考慮到古代的道路交通情況,加上當時的國家還沒有統一,天下並不太平,劉邦趕幾百里路投奔張耳,不僅需要過人的膽識,還需要一定的防身本領。短短几個月的門客生涯里,劉邦給張耳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後來張耳投奔劉邦時,說過「漢王與我有舊故」。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劉邦的個人能力很強,文武雙全

劉邦的遊學生涯是短暫的,此時他雖然有著遠大的理想,但再豐滿的理想,也敵不過骨感的現實。現實是劉邦的經濟狀況很糟糕,他不事生產,連吃飯都成問題,迫於生計,他經常到大嫂家蹭飯。結果有一次吃了閉門羹,飽受羞辱的他再也不去了。但生活還得繼續,於是他去了隔壁的沛縣,過了一段時間,沛縣招募公務員,具體職位是亭長,劉邦就去應聘了。從這一刻起,命運向他微笑了。

小亭長大能量

亭在秦漢時為地方基層行政單位,亭長下屬有求盜、亭父,算是個小官(秦時十里一亭,亭有長,下有亭卒二人,一為亭父,掌開閉掃除,一為求盜,掌逐捕盜賊),一般由服兵役期滿而合格的人擔任。沛縣雖小,當過兵的人肯定不少,劉邦要面對大量的競爭者。再加上劉邦的戶口不在本地,更增加了應聘的難度。但最終的結果是劉邦脫穎而出,成為了劉亭長。那麼劉邦當上亭長,除了自身的條件過硬外,還有沒有其他因素呢?通過閱讀史書,筆者認為這個應當是有的。這個「應當有」的因素便是蕭何。

蕭何,漢初第一功臣,當時在沛縣擔任主吏掾(其職即功曹,掌官府人事),也就是縣委組織部長。劉邦到沛縣後怎麼認識蕭何的,史書里沒有相關記載,有記載的是蕭何對一介布衣劉邦很照顧,如此,讓劉邦當上亭長對蕭何來說似乎也不是個難事。蕭何是個很奇怪的人,非常有才幹,卻拒絕升遷。

『秦御史欲入言征何,何固請,得毋行。』

蕭何沒有給御史面子,卻對劉邦青眼有加。劉邦是平民出身,本身沒有什麼架子,加上早年的遊學經歷,使他形成了豁達大度、仁厚愛人、樂善好施的性格,同時劉邦的個人顏值也不低。

影視劇中的蕭何

『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筆者認為,正是劉邦的這種性格以及出眾的外在形象吸引住了蕭何,使蕭何願意結交這個朋友,不管劉邦是布衣還是在亭長任上,蕭何都經常幫助他。

『高祖為布衣時,何數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

劉邦出差到咸陽時,大家都送錢,蕭何也比別人送得多。

『高祖以吏繇咸陽,吏皆送奉錢三(百),何獨以五(百)。』

劉邦出差到咸陽,偶然見到了出遊的秦始皇,在見識到了始皇帝的威儀後發出感嘆:「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筆者認為,這正是劉邦思想蛻變的開始,從此時起,劉邦有了更加遠大的理想,雖然當時看起來是那麼的不切實際。

得益於蕭何的幫助,劉邦的個人眼界開闊了不少,同時他在亭長位置上也認識了不少人,如沛縣的監獄長曹參、官方的(馬車)司機夏侯嬰等,這些人對劉邦也是相當欣賞。

除了這些人外,還有一個人不得不提,那就是劉邦的「大哥」。此大哥非上文令劉邦吃閉門羹的大嫂之夫,而是另有其人,他就是王陵。

『王陵者,故沛人,始為縣豪,高祖微時,兄事陵。』

這句話寫得很明白,王陵是劉邦在沛縣認的「大哥」,是當地的豪強。劉邦在當亭長前得益於王陵的照顧,基本沒人敢欺負他,王陵也很喜歡這位小兄弟。但當劉邦在沛縣起兵時大家都推劉邦做頭領,完全忽視了王陵的存在。王陵跑到南陽,自己拉起了一支隊伍,自稱為穰侯,不願跟隨劉邦。直到楚漢相爭時,他才歸附了劉邦。

『及高祖起沛,入至咸陽,陵亦自聚黨數千人,居南陽,不肯從沛公。及漢王之還攻項籍,陵乃以兵屬漢。』

王陵一直不是真心服劉邦,甚至和劉邦的仇人雍齒成為了好朋友,對此,劉邦心知肚明。待天下平定後,雖然王陵的級別評定比別人晚。

『以善雍齒,雍齒,高帝之仇,而陵本無意從高帝,以故晚封,為安國侯。』

但當劉邦病危時,他還是把王陵作為丞相的候選人,原因就是因為王陵質樸少文、秉性耿真。而劉邦的仇人雍齒,也是第一個被劉邦封侯的。可見,劉邦知人善任,不計前嫌。所謂「成大事者不拘小節」,用來形容劉邦是恰如其分。

蕭何和王陵對劉邦的影響非常大。通過他們,劉邦結交了不少的人才。比如,後來戰功第一的沛縣監獄長曹參,救了劉邦一雙兒女並且做了四朝太僕(高帝、惠帝、呂后、文帝)的縣委司機夏侯嬰,還有父子兩代安定漢朝的沛縣業餘吹鼓手周勃,劉邦的老冤家雍齒等。除此之外,還有更多沒能在史書上留下名字的人也受到了劉邦的影響。劉邦在不知不覺中擁有了極高的人氣。他影響的範圍再也不局限於所在方圓十里的那個亭。這個小亭長的能量慢慢從一個亭,到一個縣,到幾個省(漢王),再到整個國家。

強大的妻族

說到劉邦早年的社會關係,就不得不提劉邦的老丈人一家。呂公一家據說是呂不韋的後代,有很深的背景,呂公一家來沛縣是為了避禍。呂公剛來沛縣時擺了一場酒席,由於沛縣縣令是呂公的好友,所以來參加的人都是給了份子錢的,除了劉邦。劉邦謊稱賀禮是一萬錢(按後來的漢制,一萬錢相當於一斤黃金),入了席,被呂公一眼相中,結果當了女婿,一文錢賀禮沒收。事後證明,這真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但在當時,這絕對跌破了很多人的眼鏡。呂公相女婿的依據居然是相面,靠的是「一面之緣」,司馬遷此處交代得如此簡略,頗有一種「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幽默。

劉邦娶親劇照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覺得呂公相面是一種傳說,但筆者要說的是,劉邦的老丈人呂公活的年歲很長,據《漢書》記載,老爺子於漢元年被封為臨泗侯,漢四年逝世,死後第二年,漢王滅項羽,即皇帝位。他幾乎親眼證實了自己預言的成功。

筆者在此並不是宣傳封建迷信,而是想說,呂公相面,相的不是劉邦的面相,而是劉邦的面子,他看中的是劉邦本人的能力,以及劉邦深厚的社會關係。我們可以想像下,劉邦在吃酒時的表現一定非常出彩,頻繁和人打招呼喝酒,這裡面一定包括蕭何、王陵以及一些我們不知道的人。呂公看在眼裡,對劉邦自有一番評價。再者,呂公一家避禍到此,現實要求他們必須低調,所以選劉邦作為女婿是不錯的選擇。至於劉邦未來的丈母娘抱怨說,她的女兒連縣令家求娶都沒答應,這裡可能有自抬身價的嫌疑在裡面,就像現在有些父母給他們的子女相親時常說的「我的女兒(兒子)如何優秀,當年誰要娶(嫁)她(他)我都沒答應」。真實情況可能是縣令說呂公的女兒不錯,如果他家能娶到就是福氣,雙方都清楚這是客氣話,誰也沒當真。

呂公一家是劉邦的堅定支持者,呂氏家族無論在劉邦起事之前還是當皇帝之後,勢力都是相當大的。在劉邦斬蛇起義後,他一度躲在芒碭山之間,別人都找不到他,唯有他的妻子呂雉可以找到。劉邦很奇怪,他妻子說「季(劉邦)所居上常有雲氣,故從往常得季」。這裡的神話色彩,我們略過,我們能知道的是,劉邦的妻子能經常出去找劉邦,要知道,按秦法,此時的劉邦可是通緝犯,其妻的行為被知道可是要殺頭的。結果現實是劉邦很自在,他的直系親屬還有他老丈人一家都沒事,他的同事、大哥王陵也都是該幹嘛幹嘛,這真是很不正常,裡面固然有秦始皇去世造成的影響,但不可否認,劉邦的妻族在沛縣有著強大的影響力,能夠使沛縣縣令不僅沒有追查劉邦,還放過了和劉邦有關的所有人。

影視劇中的呂雉

據《漢書·外戚傳上》記載:「呂后為人剛毅,佐高帝定天下,兄二人皆為列將,從征伐。長兄澤為周呂侯,次兄釋之為建成侯,逮高祖而侯者三人。」這裡表明,呂后的兩位兄長都是帶兵打仗、以功封侯的,在高祖時期,連同呂后父親在內,都被封侯。特別是呂澤,據考證很多漢軍將領都是他的部下,他之所以在史書中聲名不顯,和漢初那場誅呂的政變有著直接的關係。呂澤的封號是「周呂侯」,清代史學家梁玉繩在《史記志疑》中解釋說:「周呂是號,非地名。師古高紀注云『封名』是也。蓋呂為姜姓,姜之先封於呂,子孫從其封姓,至周益顯,意謂呂澤佐漢定天下,猶周有呂尚,故曰周呂。」

再比如《史記·荊燕世家》中田生謂張卿曰「呂氏雅故本推轂高帝就天下,功至大。」《三家注史記》對此的解釋為「如淳曰:『呂公知高祖相貴,以女妻之,推轂使為長者。』瓚曰:『謂諸呂共推轂高祖征伐成帝業。雅,正意也。』索隱按:雅訓素也。謂呂氏素心奉推高祖取天下,若人推轂欲前進塗然也。」也就是說,劉邦得天下是呂后家族率先大力推動,就像推小推車上坡一樣。

從這些資料也可看出,劉邦的個人魅力和能力都很強,絕不是一個「無賴」一樣的人,否則以他那樣的出身(平民)和家庭情況(不治產業),很難得到呂家的大力支持。當時起義,「沛公」的候選人王陵可以算一個,呂公的大兒子呂澤能力也不差,結果眾人還是選了劉邦,雖然很多人選他是怕起義失敗後秦朝追究責任,想找個背鍋的,但如果選出來的人能力、聲望不夠,那麼起義的失敗真是指日可待。劉邦未必不明白大家的心思,但還是願意出頭,只這份勇氣就勝過眾人矣。

既然說到呂公一家,那麼就再介紹一下呂公的另一個女婿樊噲。樊噲是個賣狗肉的,這個職業的社會地位,在古代一直很低下,比劉邦的亭長差遠了。可偏偏呂公的二女兒就嫁給了他,具體原因不可考。樊噲是劉邦事業的堅定支持者。早在劉邦因為私放囚徒躲藏在芒碭山時,樊噲就和他躲在一起,不僅如此,那時他可能還充當劉邦與蕭何等人的聯絡員。

『樊噲,沛人也,以屠狗為事。後與高祖俱隱於芒碭山澤間。陳勝初起,蕭何、曹參使噲求迎高祖,立為沛公。』

劉邦躲在芒碭山時,別人找不到他,但他的老婆呂雉總能找到,呂雉說『季所居上常有雲氣』,所以能她找到。筆者認為,這裡可能的原因是樊噲每次從芒碭山跑回沛縣時,把劉邦的行蹤告訴了呂雉,所以呂雉每次「探親」都能成功。樊噲後來的表現,相信大家大致都知道,對劉邦真是忠心耿耿。樊噲之於劉邦,就像朱亥侍奉信陵君一樣。巧合的是朱亥也是屠夫,真是「仗義每多屠狗輩」。筆者有時想,劉邦大概跟樊噲講過信陵君和朱亥的故事吧。

後記

寫到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劉邦有自己的精神偶像,雖出身寒微但胸懷大志,善於和各色人等打交道。凡此種種,造就了他的性格中既有痞氣又有俠氣,既能醉臥酒家、放浪不羈,又能夠勇於任事,率一幫鄉親,誅暴秦、平天下,雖千萬人吾往矣!

劉邦出身社會下層,在其早年的生活當中,與中下層人物的交流占據了生活的絕大部分。他知道這些人的所思所想,了解他們的需求,所以之後的戰爭生涯中,他雖然沒有改掉他的「無賴」習氣,喜歡給人難堪,但同時他又不吝賞賜,給手下人以實實在在的利益,人才們都願意為他效力。對此,他的老大哥王陵總結道:

『陛下慢而侮人,項羽仁而愛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與天下同利也。項羽妒賢嫉能,有功者害之,賢者疑之,戰勝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最後,劉邦早期的社會關係雖然造就了他的「無賴」性格,但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歷的豐富,他慢慢朝著成熟的政治家邁進,最終成為千古一帝。所以,還是那句老話,英雄莫問出處

參考資料:

《史記·高祖本紀》

《史記·蕭相國世家》

《史記·陳丞相世家》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

《史記·荊燕世家》

《史記·韓信盧綰列傳》

《漢書·外戚傳上》

《漢書·樊酈滕灌傅靳周傳》

《後漢書·馬援傳》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des820BMH2_cNUgtB8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