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開玩笑?紐約到上海只用40分鐘,馬斯克瘋狂計劃能否成為現實

2020-02-03     谷火平

在進入工業時代之前,人們要到達遙遠的地方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不但耗時巨大而且充滿了艱辛。在短短的一個多世紀後,今天發達的科技讓地球變成了村莊,美國民營太空企業SpaceX的 CEO馬斯克在採訪中提到,當今火箭技術不僅被運用在星際領域,而且還能改變地球上的交通方式。SpaceX公司還公布了在未來10年內的有關計劃,力爭用40分鐘時間就把遠在美國紐約的乘客送達中國上海。據悉,這兩地的距離約為1.4萬公里,目前乘坐時速為800公里的國際航班,則需時17小時30分。因此,馬斯克的這個瘋狂計劃一旦實現,將稱得上是有劃時代意義的壯舉。

​高超音速飛行技術目前主要用于軍事用途,世界上的不少國家在軍民兩方面都有相關的研究項目,以西方正在測試的高超音速飛彈為例,重量只有250公斤左右,長度不超過10英尺,整體只能包裹在能承受5馬赫速度以上的先進合成材料中,只有這樣才能讓飛彈既不會在飛行中解體,又能到達目的地發揮出應有的威力。據悉,一倍音速以上的速度叫超音速,5倍音速以上才能叫高超音速,而目前能承受30倍音速的材料在測試中也僅能持續15秒而已。

​在此之前,SpaceX公司在西班牙曾經展示過「超級高鐵」的乘客艙,這個外形貌似高鐵車頭的模型,據稱是該公司為世界設計的未來旅行工具,按照資料上公布的數據,乘客艙的外殼採用一種稱為「泛合金」的材料構成,其中再嵌入碳纖維與傳感器,因此在強度上高出鋼鐵8倍。「超級高鐵」將會使用磁懸浮技術,以1200公里的時速在低壓真空管道中進行商業營運,屆時乘客從舊金山到洛杉磯只需35分鐘。當時這個新概念的交通工具讓歐洲的媒體非常亢奮,畢竟歐洲在高鐵領域已經大大落後於世界,但是有不少專家學者對此持謹慎的態度。

​專家稱雖然這種構想在創新方面值得肯定,但在其技術水平方面頂多處於實驗階段,這離真正的製造與建設還差很遠,而且即使到了營運階段,在技術上也很難做到把隧道抽成真空,另外如何安全的減壓增壓也是問題,更別提這個準備過程也是要耗費不少時間的,其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不可靠的地方太多,集合各家意見後認為難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建設與維持一個低成本的真空管道不容易,畢竟「超級高鐵」是要載人營運的,如果成本太高就好比如今的太空旅遊項目一樣失去了普及意義;二是目前「超級高鐵」的動力只有直線牽引技術,在動力效能上未能滿足;三是磁懸浮技術雖然能與超級高鐵匹配,但仍然未成熟。

​按照馬斯克的最新計劃,40分鐘內載人穿越1.4萬公里,相當於5.8公里/秒的高速,換算成加速度則是5800米/平方秒,即590個G。從美國宇航局得到的權威試驗數據,發現4個G以上的加速度能讓人昏迷,14個G的加速度能讓人逐漸解體,而人的極限承受是45個G。那麼馬斯克如何解決590個G以上的加速度對人體的傷害?雖然馬斯克的未來洲際交通工具從啟動到穩定的高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普通人的體質無論如何都達不到太空人的條件,換言之,即使有這樣的交通工具也沒有合適的乘客。由此可見,未來的星際旅行,即使交通工具的速度得以突破光速,以人類目前的身體結構來說,也是沒機會成為乘客的,唯一可行的只有機器人。(zhgdc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W0DnABgx9BqZZIJ2l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