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書籍里都有 龍陵象達風雨橋的介紹,它的溫文儒雅早已定格成我腦際潮流中永恆的圖卷,形成心中一種溫暖如春的情愫。可是,陰差陽錯,始終未能邂逅,親睹芳容。當我懷著一種仰慕心情來到它的眼前,它那安詳、鎮靜、溫潤、神秘的姿態讓我驚詫。
象達曾經有過很多風雨橋,大多因不能車行損毀拆除,我艷遇的是朝陽風雨橋,橫跨蘇帕河上,依然是一道亮麗風景。
兩邊橋墩依山用巨石堆砌,高5米余,橋身全部用木料搭建,長19.6米,寬2.3米。橋樑由5根巨木搭接兩岸,橋面用木板鋪陳,上部搭建6格「懸中柱」三架房,再加兩端拖延,形成一間四檐出水8格的長型木屋橋亭,可以擋風遮雨,風雨橋也因此得名。整座橋無一鐵釘,榫卯銜接,斜穿直套,縱橫交錯,一絲不差。梁帽、川枋簡約精緻,雕花刻畫,古樸大方,結構嚴謹,氣勢雄偉,是目前龍陵境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木架結構風雨橋。對研究當地橋樑具有一定的歷史和藝術價值,2012年6月公布為保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說,更古老的橋在下50米處,用木柱支撐三節梁架,因常築常倒,清末改建於此,1964年再由當地鄉村籌工籌勞集資重建,2014年按原貌經精心修繕,添補修換部分木屋的橋板、樑柱、椽檐、瓦面,如今煥然一新。可以說,歷經五十多年風雨滄桑,仍巍然屹立,歷經幾十次地震和洪水災害,對它損傷無幾,可見,修建時工匠們選料之精嚴,技術之高超,可算象達建築一絕,充分顯示了象達人民木屋建築的高超藝術水平。
此橋是歷代龍陵東西線的重要茶馬古道,由芒市經象達,過赧灑,下朝陽,過蘇帕河至邦工、大場等地,再渡怒江進入 施甸。1996年為開發水利電力,在橋上半里修建了便於車行的石拱橋,修通了順蘇帕河上下的沿河公路,但它的人行馬馱之用依然不減。正在建設的黃南(黃草壩至南傘)二級公路、芒市至孟連高速公路(象達至鏈子橋段)也在這裡交匯,這些重要交通樞紐的建成,這裡必將成為龍陵新舊橋樑匯展的「博物館」。
如今,大橋南岸是朝陽中學和貿易集市,大橋北岸是朝陽村公所和溫泉澡堂,兩岸農戶星羅棋布,梯田阡陌縱橫,可謂地處朝陽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橋北澡堂寨,常年熱氣蒸騰,似仙幻境,有一高溫泓泉來自地球深層的花崗岩組織,晝夜涌流。農戶順山勢散居,進寨走一走,你就知道當地人的小資日子是怎樣的愜意,是如何地會享受。把來自地球心臟的高溫泉水,為減少熱量損失和保證水量充足,適量摻涼,修公渠過寨頭,各戶再將熱水引入場院甚至臥室,無論春夏秋冬,無論晴天雨夜,每戶每屋,隨時隨地都有熱水,過著「沐湯浴過萬家春」的生活,讓人羨慕。
站在高處瞭望,彎曲的蘇帕河自西向東流入怒江,注入大海,河邊長滿小草,河堤垂柳成排,鬱鬱蔥蔥,河岸開滿無名小花,田園與人文的和諧之美盡收眼底,舉目之間,隨處可見寧靜如詩的田園,綠得沒一絲褶皺的田壠地畦,鷺鷗點點,白浪翻卷。無處不在勾引著人們再次走近,走進這人與自然的和諧畫卷。
試想,曾經的蜿蜒山道上,浩浩蕩蕩的馬鈴叮鐺搖響,馬鍋頭踏塵歸來的腳步,撥動著勤勞善良的「象達姑娘」那根翹首張望中繃緊的心弦。當夕陽收起天邊最後一絲霞光,賺得盆豐滿缽回家的漢子暖融融地泡在溫泉里,溫水的光滑與溫潤一絲絲慢慢地浸潤心田。再喝著自己的女人親手釀造的甘醇米酒,嗅著從撲哧作響的鍋里溢出的滿屋帶點「哈」味的臘肉香,給遙遠艱辛的旅途蓋上了一層厚厚的幸福。
抑或這次旅途不盡人意,又恰巧在寒風乍起的秋晚回家。當你浸泡在溫泉里,靜靜地聆聽,閉上眼睛,用心感受小河流水的聲音,叮咚!嘩啦啦!潺潺淙淙!比歌聲更美妙,更動聽,比琴聲更親切,更有節奏。回想踏上風雨橋時那種「古道西風瘦馬」的淒涼,可是,眼前的「小橋流水人家」也會讓「夕陽西下的斷腸人」忘記天涯,溫水也會像慈愛的母親拉你回家。此時的風雨橋,一如我讀過的那首歪詩:「人生不在初相逢,洗盡鉛華也從容。年少都有凌雲志,平凡一生也光榮。」
當地人對風雨橋選址改建,有個神奇傳說:蘇帕河山高谷深,河水白浪滔滔,洶湧飛瀉,唯獨這一段有個巨大的轉塘,綠水成潭,深不可測,溫順可愛,似一泓平湖,轉塘腰部被兩隻小山夾持,恰將一池水夾成一個「腰子」(腎)型,池尾相對開闊,深淺均勻。在夜朗星空、水靜如止之夜,夜行山民偶爾隱隱約約遇見:似銀白色大鵬浮於水面,逍遙自得尋食游弋;或遇見貌似巨型螺螄的怪物,金光閃閃緩緩轉動;或兩者並現,卿卿我我,嬉戲池水。
傳言,池水由兩個仙物鎮守,一個銀鴨子,一個金螺螄。上天有令:銀鴨子住上池,洪水來時,堵於兩山間,緩解洪峰威脅;金螺螄住下池,洪水下時,推欄棄堵,擴展河床,泄洪減災。並強調,一切盡在水底悄悄進行,暗度陳倉,不得顯身。起初,他們恪盡職守,白天沉睡湖底,無影無蹤,黑夜出征巡邏,水患全無。仙物治水有方,於是,呈現出「池尾立柱搭橋,數年相安無恙」盛況。可是,好景不長,兩仙漸漸鬆懈,或遊歷水面,夜人驚恐;或擅離職守,移越雷池,同池嬉戲玩耍;甚至逆道而行,金螺螄順河而上,去了 小黑山,銀鴨子順河而下,去了怒江。
此時,山洪暴發,兩仙無法趕回當班,沖毀糧田千傾,損壞橋涵無數,仙凡同悲,民不聊生。洪水過後,凡民伐木建橋,香錢祭拜,祈求平安。消息傳到天庭,天王大怒,召仙換將,令橋神鎮守。橋神託夢給工頭:「最窄處,你能建,我敢守」。恰巧工頭也是魯班下凡,當然不示弱。從此,橋建百年無洪毀,夜行仙影無人見,兩仙治水之說也漸漸淡出世俗之談。
近年,隨著蘇帕河水電開發,河水減小,橋下露出一個帶孔洞的金黃色巨石,孔洞造型酷似一個巨型螺螄軀殼,整條蘇帕河也發現了大量黃龍玉。人們又傳言:這個「螺螄石」就是金螺螄神靈走後留下的軀殼,黃龍玉是它遊玩行走之時摩擦掉的軀殼碎片;金鴨大仙也化成無數白魚,游去了怒江。
我猜:夜行人見到的「銀鴨子」,也許是白色野鴨偶到這裡覓食或者河中白魚翻飛戲浪。「金螺螄」也許是沉於水底的黃龍玉耀眼色彩經水波折射之光。仙神謠傳,實屬善意山民對大自然樸素誠摯崇敬的猜測臆想。如今,朝陽人民為了防止洪水再把這個「螺螄石」沖壞,將其搬運到中學大門口陳列,讓這個善美的故事隨著一波一波進進出出的學生,一代一代流傳。
近距離端詳這些養育山水人脈、田野村舍、古道西風之地我才知道,只需用心不需「看書讀報」,一座老橋,一池河水,一泓溫泉,一個故事,足夠讓你心有靈犀、魂牽夢繞。
來源:供稿/龍陵縣文聯 編輯/賀彬 @中國松山 寶地龍陵
完
編輯:姜永華
責任編輯:楊清宗
關於保山新聞網
該微信由中共保山市委宣傳部保山新聞網管理,保山新聞網是保山市委市政府管理的第四媒體。關注本帳號您將能及時收到保山的新聞資訊。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保山新聞網聯繫信息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