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青春期叛逆,跟你對著干;做好這三件事,還有補救機會

2019-05-18     菜菜談教兒育女

青春期是一個容易騷動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你會發現孩子變化很大。原來一有心事就跟你說的那個乖乖女不見了,那個跟你有說有笑的陽光男孩也失去了蹤影,有的只是孩子回家後的沉默不語。即使周末回家,你們處在同一個空間,飯桌是與他(她)們待的時間最長的地方。你問一句他(她)就答一句,如果你問的多了,他(她)乾脆沉默不語或「啪」的一聲把你關在門外,只留下你欲說還休的口型和驚訝的表情。。。。。。

一個媽媽向我訴苦:「我家兒子是我親自帶大的,一直都很乖,上了初中以後,就變得不愛說話了,每次周末回家,你問一句他就答一句,你不問,空氣就死一般的寂靜,我感覺很壓抑,很無助。。。。。。

另一個媽媽跟我說:「我的女兒從小是奶奶帶大的,上幼兒園才跟我們住在一起,跟我和她爸有些疏遠,但平時也很乖。上了初中以後 ,性情大變,回家後你不問她,她就不會主動跟你打招呼。每次問她成績,她就情緒不穩定,我說的多了,她就哭。。。。。。」

不得不說,孩子升入初中像變個人似的,除了跟心理變化有緊密的關係外,沉重的學習壓力也給他(她)們的思想上了一把枷鎖。孩子每天有做不完的題,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想其它事。我女兒今年上初一,每次我周五下班回家看見她,她都坐在學習桌上做作業。我勸她休息會兒,她反駁說:「作業還寫不完,哪有時間休息?」

其實這些還都算是聽話一些的孩子,讓有些父母更焦慮的是,他們的孩子上初中,動不動就逃學,去網吧打遊戲,老師根本管不了,父母打也打了,罵也罵了,也無濟於事。對於這些不聽話孩子,改如何去管,給焦慮的父母以下三點建議:

【1】先從自身找原因

孩子叛逆,跟家庭的教育脫不了干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亦是孩子的榜樣,父母平時的做事風格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並無形中根植於內心深處。心理學表明,父母就是孩子的翻版,父母現在的模樣就是孩子長大以後的樣子。因此,作為父母,想讓你的孩子長大以後成為一個有出息、身心健康的人,父母就應該用正確的言行去影響孩子,幫他(她)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些父母不讓孩子看手機,自己卻在孩子面前有事沒事刷手機;不讓孩子看電視,孩子在房間寫作業的時候,自己卻坐在客廳津津有味的看電視,孩子有心寫作業才怪!身教大於言傳,父母才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

【2】給孩子起碼尊重

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父母給予更多的空間和認可,不喜歡父母的嘮叨和說教。他(她)們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和做事方法,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父母應該尊重孩子的建議,不要再把她看成孩子,而應該把他(她)看成一個小大人。有些事情,只要不觸犯原則和底線,就讓他(她)們自己做決定。永遠不要害怕孩子犯錯,只有犯錯才能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才能進步。孩子進入青春期以為,會開始注意自己的外表,也開始關注自己的面子。父母一定不要當著旁人的面吵孩子,這樣他(她)會更叛逆;即使在家裡,也儘量不要吵他(她),不要給他(她)臉色。吵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你們的關係更加惡化。

【3】溫馨的家庭氛圍

孩子叛逆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們看不出來,是因為他們還不具備反抗的能力。雖然很多時候他(她)不同意我們的說辭,但胳膊擰不過大腿,他(她)只有屈服。長大以後,他(她)們翅膀硬了,懂得反抗了,如果我們再用原來的辦法管他(她),根本起不到作用。懂事、陽光、明事理的孩子肯定是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長大的,因為他(她)們見過愛的模樣,知道如何愛人。而叛逆、自卑、賴皮的孩子,其父母的關係多少存在問題或者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任這個小樹苗瘋長。研究表明,犯罪的少年要麼是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中,在父親打罵中或者在母親抱怨中長大;要麼是從小在父母的爭吵中長大,體會不到家的溫暖。長大以後就會去社會上找避風港,殊不知,社會魚龍混雜,自己又自甘墮落,最後就會淪為罪犯。

心靈感悟:

其實,孩子叛逆並不是最壞的結果,只要父母及時反省,適當的改變對孩子的態度和教育孩子的方式,一切還來得及。最可怕的是那些不懂得反抗、把所有的委屈和壞情緒埋在心裡的孩子,一旦某一天那個盛滿負面情緒的容器爆裂,孩子的精神就會崩潰,他(她)就會選擇輕生。這,才是最大的不幸!每一個做父母的都沒有上崗證,那麼,就需要我們一直學習,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畢竟,做父母,是一輩子的事。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MCGwBmyVoG_1Ztsk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