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那句讓人看不懂的詩,背後竟是一位被埋沒的天才和他的天書

2020-06-22     我獨沉吟

原標題:李白那句讓人看不懂的詩,背後竟是一位被埋沒的天才和他的天書

揚雄是誰?問一百個人,可能九十九個都不認識。

不過沒關係,張衡大家總該認識吧?沒錯,就是那個造出了地動儀、渾天儀的張衡。

當然,張衡的成就可不止造個地動儀這麼簡單,他精通天文、陰陽、曆法和算術,著有《靈憲》、《渾儀圖注》、《算罔論》等,而且文學成就也非同小可,他的《二京賦》和《歸田賦》名噪一時,被稱為漢賦四大家。

漢賦四大家除了張衡,還有司馬相如和班固,這二位的大名就不用多說了。可還有一位是誰呢?是的,正是揚雄,「無名之輩」揚雄。

這位至少應該與司馬相如和張衡齊名的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會落得知者甚少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先來看一詩首詩,這首詩間接提到了揚雄,卻又比揚雄出名不下千萬倍,寫這首詩的人叫李白,這首詩叫《俠客行》——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

銀鞍照白馬,颯沓如流星。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

閒過信陵飲,脫劍膝前橫。

將炙啖朱亥,持觴勸侯嬴。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眼花耳熱後,意氣素霓生。

救趙揮金錘,邯鄲先震驚。

千秋二壯士,烜赫大梁城。

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這首《俠客行》,歌頌了朱亥、侯嬴這兩位春秋時的著名俠客,其中「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和「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這兩句尤其膾炙人口,流傳甚廣。

更由於武俠小說巨匠古龍曾寫過一本同名小說,並拍成了電視劇,更使得「俠客行」這三個人幾乎到了無人不曉的程度。

然而,千百年來,尤其是到了近代,人們對最後那句「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卻顯得很懵逼,完全看不懂了。

不論是書上還是網絡上,對這兩句的各種解讀都顯得非常牽強。

更有不求甚解的編輯們,自以為是地在「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這句後面加上了一個問號,使之變成了一句反問,堪稱「神」操作。

說真的,即使真的看不太懂,也不至於看不出這是明顯的設問句吧……

正確的理解,是李白先提出「誰能書閣下」這個問題,然後以「白首太玄經」來作答才對。

人們之所以看不懂,真正的障礙在於無法理解,為什麼偏偏是「白首太玄經」才能夠「書閣下」呢?

其實道理也很簡單,詩中寫的俠客,是牛逼的存在,自然也只有牛逼的人,才夠資格來書寫他們的事跡。在李白看來,《太玄經》的作者揚雄,無疑就是這個牛逼的人。

有人可能很好奇,歷代文人騷客數不勝數,李白為何偏偏就看中揚雄呢?

這就是人們讀不懂李白這句詩的關鍵所在了。因為你根本不知道,在一千多年前,揚雄是怎樣一種存在!

劉禹錫的《陋室銘》中有一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前者自然是諸葛亮無疑,後者便是蜀郡郫縣人,字子云的揚雄了。

前面提到的張衡,他被揚雄的《太玄經》所深深折服。張衡曾說:吾觀《太玄》,方知子云妙極道數,乃與《五經》相擬。

將《太玄經》擺到與《五經》相提並論的位置,誇張嗎?然而,這並不是張衡一個人的看法。東漢經學大家桓譚也驚嘆「漢興以來,未有此人」,認為揚雄乃不世出的奇才,他在《新論》一書中甚至直接將揚雄抬到了孔子的高度。

不過,相比揚雄的另一部著作《法言》的流行,《太玄經》起初並不引人關注。但張衡卻預言:漢四百歲,《玄》其興矣。

他果真沒有看錯,《太玄經》後來果然又被後人翻了出來,可以說,在魏晉唐宋時期,揚雄都是神一般的存在。嵇康、陶淵明、韓愈、司馬光、王安石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無不對其推崇備至。

在那個時代,提到揚雄的詩比比皆是。

揚子解嘲徒自遣,馮唐已老復何論。——王維 《重酬苑郎中》

賈生流寓日,揚子寂寥時。——張九齡《酬五六寒朝見貽》

永懷芸閣友,寂寞滯揚雲。——孟浩然《初出關旅亭夜坐懷王大校書》

李白也在詩中寫道:因學揚子云,獻賦甘泉宮。

揚雄博學多才,以辭賦聞名,但一直淡泊名利,直到四十歲才游京師,後被成帝召入宮中任給事黃門郎。揚雄非常反對當時已經神學化的經學,希望能夠恢復正統儒學,他作了很多的賦來勸諭皇帝,不過收效甚微,而且這黃門郎一做就是許多年,歷經成、哀、平「三世不徙官」。

和李白一樣,揚雄也是蜀人,又都以文辭見長,自然格外受李白推崇。有些不明就裡的人,認為李白早年鄙視揚雄,簡直就是胡說八道。

縱觀揚雄一生,雖然不似俠客那樣轟轟烈烈,但他既憂國憂民,又不為利祿所累,其實正得「俠」之大義。李白在歌頌完俠客的壯舉之後,以「白首太玄經」結尾,恐怕亦是以揚雄來自比。

揚雄的《太玄經》雖然一度倍受推崇,但其義深遠,是一部以天文和數學為基礎的哲學著作,有一整套嚴謹的世界觀,這也導致後人未必能掌握其精髓。其實,就連揚雄的好友,王莽新朝國師劉歆看了《太玄經》後也深感頭痛,認為比《易經》還要晦澀難懂,並擔憂後人難傳其學。

如果把孔子比作牛頓,那揚雄就是愛因斯坦,雖然他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但絕大多數的人其實並不能真正理解他的思想,也看不懂他的著作。

事實上,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也會發現,被廣泛認為受揚雄啟發的魏晉玄學,其思想非但不能與《太玄經》划上等號,甚至在一些根本問題上是對立的,真正繼承揚雄思想的是王充、張衡和魏晉時期的楊泉這些唯物主義者。

尤其是楊泉,他不僅效仿揚雄著有《太玄經》,還著有《物理論》十六卷,可惜後來都亡佚了。

魏晉清淡之風,加上後來佛教的興起,使得以揚雄為代表的唯物主義思潮難以在大眾中傳播,雖然受到有識之士的推崇,但《太玄經》仍不免歸於沉寂。而到了宋代,朱熹抓住揚雄與王莽的關係大作文章,更使得楊雄的地位一落千丈,其「莽大夫」的負面形象,「投閣幾死」的狼狽故事備受譏諷,幾乎被擠出儒學正統之列。

時過境遷,後人終於慢慢淡忘了這位曾經的傳奇人物和他的《太玄經》,對李白詩中那句「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自然也就看不懂了。

其實,如果回到李白當初的語境,這句的末尾絕不可能是個問號,而應該是一個大大的嘆號。

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

這才是李白詩中應有豪放。是啊,只有揚雄這樣不出世的文壇巨匠,才有資格書寫俠客們的英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F3Y2XIBiuFnsJQVvP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