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放寒假了,有些同學和我一樣對哲學感興趣,就讓我給他推薦一些哲學類閱讀書單。
一般情況下,我的回答是「學什麼習,回家認認真真玩幾天不好嗎,玩耍都分心,注意力太不集中了!」
玩笑歸玩笑,今天我聊一聊關於哲學閱讀的一些經驗。
哲學著作有很多種,大致梳理一下,包括:導論類、哲學史類(這一類由包括通史類、國別史類、斷代史類、學派史類)、經典原著類、專門研究類和一些論文集。每一類都有自己無可替代的價值,都讓人獲益匪淺。
其實,我個人最喜歡閱讀的是哲學導論類的書,而且喜歡把讀到的這類好書推薦給別人,但是這類書也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掉的,特別是被那些哲學專業的同學或資深的哲學愛好者所忽略。
究其原因,可能「罪」在書名。一些哲學專業的朋友聽到書名中有「導論」一詞,總是不屑一顧——他們覺得導論類的書太幼稚、太低級,認為自己已經登堂入室了,不需要在門口繼續徘徊了,閱讀這種書對他們來說是浪費時間,甚至會降低自己的學術品味。
我當初也沒有重視這類書籍,而把它們當做一種智力上的消遣和調劑來看待的,可是慢慢地我發現哲學導論有自己無可替代的價值,它們對我的啟發往往不亞於學術專著。
哲學導論有很多種線索和敘述套路。
最常見的是按照不同的問題來分配各章節的內容,這些問題一般都是困擾了哲學家們很長時間的基本問題。
優秀的導論作者一般都能從大眾所熟知的事例入手,以此引發讀者的思考,這些事例或者是熱門新聞、或者是經典故事、或者是日常經歷。有些讀者事先已經有過一些思考,但作者卻能不知不覺地讓你質疑自己之前的成見,然後像一個哲學家那樣去反思,並重新展開更嚴謹的推理。到最後作者告訴你: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基本的哲學問題,而且已經有很多哲學家提出了自己的答案。
還有一種導論是按照哲學的分支來展開的。比如政治哲學、科學哲學、倫理學、認知哲學、宗教哲學、形上學、語言哲學等等。
還有一種體例比較少見,它們是以一個哲學理論從提出到最後被推翻的整個流程為線索來書寫的。
不管採取哪一種線索和體例,哲學導論都不會詳細介紹某個哲學家的思想,深入其中爬梳微言大義,所以它的內容不會太深奧、太晦澀。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它們就是膚淺的泛泛而談。
專業的哲學學人平時都沉浸在深入研究的專著中,這當然能使我們學到具體而微的深刻知識。但是時間長了也會失之瑣碎,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除了深入、具體的研究學習之外,我們還需要偶爾抬起頭來,甚至站在高處,俯瞰一下這個學科。看看還有哪些話題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看看以前自己不甚了了的觀點現在是否還是不對胃口。這就像我們在長時間埋頭趕路的間隙抬眼看地圖一樣,可以避免自己迷失方向,我想這或許是哲學導論最大的價值。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國內和國外很多大哲學家們也很有寫導論的興趣——畢竟在我們看來,他們似乎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偉大如羅素也寫過名為《哲學問題》的哲學導論
雖然哲學導論切入的是我們日常的、普羅大眾的問題,但是優秀的作者絕不僅僅止步於此,他們中不乏一些大哲學家,自己除了梳理已有的哲學問題和思想之外,會在這些名為「導論」的書中夾帶一些自己的「私貨」,比如對老問題最新的研究進展;比如自己對哲學未來發展方向的預測;比如自己對哲學史的獨特理解。
反正每次閱讀哲學導論,我總能從中收穫很多新的東西。寒假生活本來就吵吵嚷嚷。這樣的假期其實並不適合閱讀大部頭的、深奧的專著,哲學導論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
為了證明這篇文章不是軟文,我就不推薦具體書目了。這類書也很多,網上搜索「哲學導論」就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wCSGr28B8wMrh2LiV4w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