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渡無人舟自橫——現代家庭的衰落

2020-04-13     了不起的西西弗





「家」這個詞可以喚起無數人的複雜感情,尤其是在中國。

或許你很早就學會從字形去解讀它的含義:「家」字中的「宀」意思是房屋,下面是「豕」也就是小豬。豬是人類較早實現圈養的家畜,為我們提供固定的肉類供應。既然是圈養,那麼就必須有固定的居所。有了安穩的定居生活,我們才願意付出精力,正兒八經地布置與打點,才會有安家的感覺。在一個牢固的房子裡面養著一隻可愛的小豬,是原始中國人對家的第一感官。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西方,家庭一直是各種社會活動的基本單元。我們的很多記憶甚至人格都直接與家庭有關,近幾年來更是興起對「原生家庭」的研究和指責,好像社會的所有罪惡都可以歸咎於此,這樣施害者就可以搖身一變而成為更早的受害者。

我今天不想咬文嚼字地探討「家」的各種定義,只想聊一聊自己對現代家庭的一些感受。

小學的時候,我們還不太會寫字,為了作文湊字數,一些程式化的比喻是免不了要記住的。比如說自己是花朵,祖國是母親,理想是船帆,家是港灣。

而現在,在中國(乃至世界),這個溫馨的港灣卻越來越呈現出一幅「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景象——家庭正在無可挽回地衰落下去。

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家庭不僅是一個基本的生活單元,更是一個生產單元。「你種田來我織布,我挑水來你澆園」,夫妻二人不僅在感情生活中互相滿足,在經濟生活中也是互相配合,這樣就使得一個小農家庭變成了一個獨立自足、自產自銷的精緻的經濟體——「男耕」代表農業提供糧食和原料,「女織」代表手工業提供日用品。至於商業,既然農業品和手工業品大都能夠自給,那麼留給商業的必要性就很小了。

在這樣一個傳統的小家庭中,維繫夫妻關係、親子關係甚至代際關係的不僅僅是虛無縹緲的感情,而且還有根深蒂固的共同利益。缺失了任何一方,家庭就很難做到自給自足。總之,在各自都很封閉的小農社會中,要想過好自己的小日子,最基本的就是內部團結,這是家庭關係尤其是夫妻關係的重要支撐。

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化生產的普及,夫妻雙方不得不走出家門,去各自的單位上班。他們有各自的通勤路線、各自的專業領域、各自的交際圈、最後形成各自的話題甚至各自的生涯發展。如果說雙方還有合作的話,就只剩下家庭財政的集中——工資卡上交到同一個人手中,然後共同支付家庭開銷。我們現在常見的情況是,與家庭成員共處的時間遠遠低於與同事共處的時間(有意思的是,在剛剛經歷的特殊隔離時期,我們被迫與家人共處了相當長的時間,這竟然引發了很多人的不適)。

以前扮演著生產單位與生活單位雙重角色的家庭,現在失去了第一種功能,大家只是因為感情或血緣而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如果一個社會有科學的工作管理制度,或者工作者有充分的休息權利,那麼我們還可以在下班或周末組織一些家庭內部的「團建活動」(說實話,就現在而言,家庭比公司更需要團建活動)。但是如果「996」成為常態甚至成為某些人的奢望,而瘋狂的加班成為主流時,家庭成員共處的時間會被無限壓縮,以至於大家根本沒有交流感情的機會。

家,現在在某些人眼裡跟宿舍沒有兩樣,就是一個洗澡和睡覺的地方,家人也只成了一群搭夥過日子的人。

經濟合作的鬆散必然隱藏著家庭關係疏離甚至破裂的風險。

可能你會說,家變成宿舍也沒什麼不好,這樣少了很多傳統家庭所面臨的糾紛和爭吵,可以讓我們一門心思地拼事業,豈不清閒?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人們經常把家比喻為「港灣」?

原因很簡單,人既是一個理性動物,也是一個感性動物;社會是一個講「理」的地方,而只有家是一個講「情」的地方。

前者只會跟你講利益、講競爭、講效率,你在那裡終日面對的是市場分析、數據報表、KPI、業績。當你的數據不夠漂亮、業績不夠突出的時候,社會會指責你、要求你,幫你分析數據,讓你「更有用」、「更有競爭力」、「更有效率」。沒有人顧得上照顧你的情緒,去安慰你、鼓勵你,告訴你「即使失敗,你仍然很重要」。

只有家人會這樣。

家庭是具有雙重屬性,一方面,它是社會生活的基本細胞,我們以家庭為單位參與社區生活或接受國家管理,它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但另一方面,每次下班回來,一邊換鞋一邊聽到家門在身後砰的一聲關上,一種安全感、踏實感油然而生,你暫時從紛雜的工作中獲得赦免,你能心安理得地享受片刻的寧靜。哪怕外面洪水滔天,在這個安樂窩中,你有權不受打擾——這個細胞有一層細胞壁,讓你能在一定程度上與社會絕緣。

這裡的人不過問你的業績、不過問你的野心,他們只關心你。

這就是家庭關係不同於一般社會關係的地方。

康德早就說過,「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對社會而言,你就是一個堪用或不堪用的工具,你的個人價值與自己的業績直接相關。只有在家庭中,你會被當作目的看待,被當做一個有尊嚴的人看待。

但是現在,資本主義的生活方式引入了競爭和效率。我們每個人需要獨自被量化、被考核、被要求,我們越來越無暇撫慰家人,也越來越無法享受家人的撫慰。

如果說農村人口湧向城市是宏觀層面的人口流動,那麼我們在家的時間被社會汲取,這應該是微觀層面的人口流動。如果說前一種現象導致了廣大農村的凋敝,那麼後一種現象則導致了億萬家庭的衰落。這個昔日的港灣正無可挽回的呈現出「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景象。請大家深思!警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O5d9iXEBnkjnB-0zqLfF.html